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面的十几艘三千石大船则是官员船和医师船,满载着从巴蜀各地紧急调来的数百名医师和三百名官员,他们昨天下午刚抵达京兆城,休息一夜,今天一早又跟随陈庆出发了。
陈庆站在船头,望着两岸金黄的稻田,心情格外舒爽,他还记得富平之战的关中,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搁荒的土地一望无际,一晃七年过去了,关中大地又重新恢复了生机盎然,虽然人口距离宣和年间还有一段距离,但荒地已经消灭了,能种庄稼的地方都种满庄稼,陈庆就喜欢看着这种即将丰收的景象。
“官人,茶煎好了,在书房呢!”
身后传来阿莲娇媚的喊声,陈庆心中一热,书房这个词由阿莲喊出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暧昧,只有他能体会得到。
陈庆快步走进船舱,直接搂着余莲向内舱的书房走去……
陈庆心满意足躺在软榻,轻轻抚摸阿莲的秀发,看着她卖力的服侍自己,余莲身材高挑丰满,但腰肢极细,肌肤白腻如羊脂,关键是她放得开,陈庆着实爱煞了这个娇娃,每次都能从她这里得到巨大的满足。
“夫人怎么会想到让你出来,她不怕你坏了府上的规矩?”
余莲抬起头,媚眼如丝道:“因为你的女人太少了,所以夫人只能选我,要是官人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女人,恐怕就轮不到我了。”
“暂时不会有那么多,夫人昨天把你叫去,怎么说?”
余莲俏脸一红,小声道:“夫人让我别太野了,要爱惜夫君的身体。”
陈庆笑着给她使个眼色,余莲立刻心领神会,又继续服侍。
就在这时,外面有使女道:“郡王,来了一个报信人,说有紧急情况!”
余莲吓一跳,“夫君,我没穿衣服!”
陈庆轻轻拍了她一巴掌,笑道:“你急什么?我又不会在这里接见。”
他怎才懒洋洋道:“在下面等着,我马上就来!”
“官人,等一下再去吧!”
第七百九十四章 难民(下)
前来报信之人是张妙的手下从事,他躬身行礼禀报道:“启禀郡王,难民营内昨晚发生骚乱,死伤一百余人,张参事也受了伤。”
陈庆吓一跳,连忙问道:“张参事伤势重吗?”
“张参事被哨棍一棍打在肩头,送到县里治疗,骨头没有问题,只是有点淤伤,也是幸亏旁边有人挡了一下,否则就麻烦了。”
陈庆脸色变得很难看,北方的哨棍一般都是用枣木制作,沉重坚硬,张妙六十岁的人了,若被一棍打实,骨头不碎才怪。
“究竟是怎么回事?打人者抓了吗?”
“回禀郡王,肇事者已经被抓了,事情发生得很蹊跷,有数千人参加,应该是有人在难民营中调拨,想引发难民造反,只是张参军处置果然,卑职走的时候,骚乱已经被军队平息,但原因还在查,张参军的意思,请郡王慢一点走,等骚乱彻底平息下来再去。”
陈庆点点头,“我知道了,你回去告诉张参军,我还是正常航行,但会晚一天到。”
……
陈庆比原计划晚了一天抵达郑县,张妙已经在码头上等候,他让手下安排其他人下船去难民营,张妙上了陈庆的大船。
“肩膀怎么样?”陈庆关切问道。
张妙转了转肩头笑道:“一点淤伤而已,擦了点药,两天就好了。”
“哎!你这把老胳膊老腿,万一伤了,我怎么向你家人交代?”
“原本以为偶然突发情况,后来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陈庆摆摆手,“去船舱里谈!”
两人来到一层的议事堂内坐下,陈庆又让使女上茶,张妙这才道:“事情恐怕和朝廷有关,准确说是和朝廷内斗有关。”
陈庆眉头一皱,“怎么回事?”
“这次江淮旧食荆湖两路的方案是岳飞提出来,得到了赵鼎和李光的支持,而秦桧极力反对,结果这次天子没有听从秦桧的意见,而是支持赵鼎和李光,但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批江淮难民来了荆州后,没有停留,又继续北上商州,进入我们地盘,据说那首《陕西歌》就是秦桧编的,鼓励难民西进陕西,天子为此事很恼火,就责令赵鼎和李光解决此事,赵鼎和李光就派了一批人混入难民,劝说难民回京兆。
然后秦桧也派了不少武士混入难民,为首之人叫王昊,很狡猾,他故意制造寿州和濠州之间百姓的矛盾,然后调拨其中两个县之间的青壮打起来,秦桧的武士就可以趁乱干掉李赵鼎和李光的人,卑职以为是普通打群架,跑去拉架,结果被秦桧手下一名武士头目一棍打中,士兵们抓住了武士头目,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呢?”
“然后卑职开始抓人,两派都抓,除了少数逃跑外,大部分都被我派出的士兵抓住了,我又劝和了打群架的两派百姓,事情就彻底平息了,然后抓住的人等郡王发落。”
陈庆冷冷道:“赵鼎和李光的手下,每人重打三十棍,赶出商州,秦桧的武士,全部杀!”
张妙劝道:“郡王不要杀他们,他们都有父母妻儿,罪不致死,不如把他们打发去采矿,而且那个王昊,他是秦桧妻党,很受秦桧器重,卑职感觉他很有价值,如果能够为我们所用,秦桧的很多老底我们就知道了。”
张妙说得有道理,陈庆便点点头道:“张参军来安排吧!”
……
难民营占地面积很大,足有十几万亩,驻扎了几万顶大帐,三十余万人生活在大营内,等候着安排。
为安置这些难民,西军拿出了百万石粮食,数万顶大帐,出动了数百名官员和上千学生参与管理难民,还有一万军队负责维持秩序。
几十万人混居在一起,卫生条件很差,陈庆尤其担心爆发疫病,特别修建了几百座茅厕,用了大量生石灰消毒,还配备了几百名医师,挖了几百口井水。
张妙管理得井井有条,除了前几天夜里的骚乱外,其他都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当然,小偷小摸是免不了,两家人为争夺资源吵架也很常见。
火灾也要严防,所有难民的引火之物都被没收,做饭烧水也是士兵来点火,都是烧炉子,每家一个,还有十几块煤饼。
陈庆在张妙的陪同下,在数百骑兵护卫下巡视大营的情况,这时,他来一座官方大营,却意外地遇到了晁清。
晁清是第一批援助商州的官员,他和同僚一起,协助数十万百姓从商州迁徙到郑县,此时正是午休时间,他独自一人坐在大帐内写着什么,写得十分专注,丝毫没有注意到一行人走进大帐。
直到张妙咳嗽一声,晁清才惊觉抬起头。
“啊!郡王来了。”吓得晁清连忙起身。
陈庆微微笑问道:“午饭吃过了吗?”
“刚才简单吃了一个馒头。”
陈庆点点头,看了一眼桌子又问道:“在写什么?”
“这个……”
晁清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卑职有些思路。”
“什么思路?”
“就是……安置百姓的思路。”
陈庆拉过一张椅子,示意晁清也坐下,亲兵们给张妙也搬过一张椅子。
陈庆笑眯眯道:“我们闲聊几句,你给我说说,你的思路是什么?”
晁清点点头,“那卑职就从关中说起。”
“你说!”
晁清整理一下思路道:“上次会议纪要中说,要在关中安置五十万人,理由是绍兴五年和宣和五年人口对比,关中人口少了七十余万,但卑职从上次清理田产的报告中就知道,关中种田的农民其实已经不缺了,缺失的是城里的人口,准确说是手工业者缺乏,以前很有名的咸阳的纸,临潼的瓷,高陵的大酱,醴泉的酒,现在都没有了,或者说已经不出名了,还有军器监,以前西军的军器监,工匠带家属就有二十余万人口,现在才六万人口,还有京兆城,宣和五年的京兆城有五十万人口,现在只有三十万,少了整整二十万,酒楼、茶馆、书肆、客栈等等,连从前的一半都不到。”
“所以你的思路就是往城里安排人口?”
晁清点点头,“卑职的思路就是趁这个机会,扩增京兆人口,可以再修建一道外城墙,这样京兆城就扩大了。”
陈庆沉吟不语,张妙知道陈庆的心思,他还是想迁都到汴梁,张妙劝道:“晁参军说得有道理,京兆是我们的根基,我们有必要把它建牢固,打扎实,说不定几十年后,我们还会迁回京兆。”
陈庆点点头,对晁清道:“你先把建议书写出来,提交给蒋参军,蒋参军觉得可行,再进行内政堂讨论。”
第七百九十五章 巡视
没有谈多久,陆续不少百姓来领粮食,晁清和同僚们开始忙碌起来。
陈庆离开大帐,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家人在大帐门口围在火炉前吃饭,老老小小有七八口人。
陈庆笑着走上前,只见火炉上有一口锅,锅中水已经煮沸,一名妇人正将调好的面糊糊挑进锅内,煮成了面疙瘩。
这种吃法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省力,四个小孩子已经开始吃了,大人还在等下一锅。
为首老者虽然不是认识陈庆,但他见过陈庆身后的张妙,他连忙起身行礼。
一名亲兵给陈庆摆来一个小凳子,陈庆坐下笑问道:“吃这种面糊糊有没有配菜?”
“有菜!”
一名小孩夹起碗中的长条笑嘻嘻道:“我娘腌的萝卜,最好吃!”
“阿文,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快吃面吧!”
老者歉然道:“让官人见笑了。”
陈庆点点头,“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是光州光山县人,我们先出来,等秋收后还会有更多人的出来。”
“老丈不等秋收再出来吗?”
“我们家不种地,住在县城内,以做酱为生,伪齐军杀来时,我们全家都逃了,等后来回去,两百多口酱缸被砸得粉碎,房子也被烧了,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出来逃生活,听说川陕这边可以免税,盐粮都便宜。”
陈庆笑道:“那首陕西歌不对的,盐可不止三五文,要四十文一斤。”
“我知道,四十文一斤也很便宜啊!我们那里要三百文一斤,差距太大,我们家一小麦也要两百文,这边一斗小麦只要二十文,早知道,我们早就过来了。”
陈庆又道:“你们家是做酱的,你们可以去高陵县,高陵的大酱很有名,会做酱的人很受欢迎,你们先去别人作坊做几年,攒点钱后就可以自己做了,过几年后,你们就会从彻底翻身了。”
“借官人吉言,我们就去高陵县,若能活下去,我们就定居在关中了。”
……
陈庆没有打扰一家人吃饭,离开难民大营乘坐马车向码头而去。
“难民一天的救济口粮有多少?”马车里,陈庆问道。
“成年人每人一斤半麦子,孩童一斤,基本上家家都有小的石磨,如果没有石磨,可以去磨场排队磨面粉。”
陈庆想了想又道:“我在路上考虑,还是以工代赈比较好,把青壮集中起来干活。”
“如果要长久的话,肯定要以工代赈,不知可以让他们做什么?”
“疏浚河道!”
陈庆毫不犹豫道:“我们要发展航运,疏浚河道就是当务之急,冬天把农民组织起来兴修水利,那么疏浚河道就由青壮难民来做。”
“卑职明白了,卑职今天就开始统计人数。”
陈庆又道:“要记住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我们的赈济只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他们要想过得好一点,那就得出力干活,我们绝不养懒汉。”
“卑职记住了!”
“我要直接去华阴县,郑县大营这边就拜托张公了。”
张妙一怔,急问道:“昨晚骚乱的事情,郡王不过问了吗?”
陈庆摇摇头,“朝廷内斗的破事我不关心,依我的性子,一个不留全宰了,张公全权处理吧!要杀要放,你自己决定。”
张妙苦笑一声,郡王怎么可能不关心朝廷内斗?他交给自己处理,不等于他不想知道内斗的内幕,最后的报告自己还是要提交。
……
陈庆在郑县的巡视只呆了半天,随即继续乘船东行。
相对于江淮的难民,陈庆更看重中原的百姓,可以说,江淮的难民涌到商州来是一次意外,但中原的难民涌来就是陈庆可以引导的结果,军队夺取陕州,拿下渑池县,打通了崤函古道,就是希望把中原百姓引到陕西路来。
川陕是陈庆的根基,他必须要把根基夯结实了,才能继续向东扩张。
把基础夯结实,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如果要等人口自然滋生恢复,那最少也有几十年时间,陈庆可等不了,那么从中原借人口就至关重要了。
中原人口的安置去处主要是陕中和陕北,汉中地区原本也一个安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