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鄄城守将张郃打开城门,放荀彧入城,很快见到了刘和。
行在大殿之上,两旁还有三公许攸、华歆、孔融,和新任伪尚书令程昱,一起陪伪帝接见。
荀彧这些日子念头也扭转过来了,直截了当跟刘和摊牌:
“嗣燕王殿下,陛下宽仁,念及故燕王仁德,不愿多造杀孽。愿您开城归降,陛下可保您性命,封为违孝侯,不再追究过往罪行,并改封您的庶弟继承先王王爵。”
荀彧一开口,刘和就心中升起一阵悲凉,荀彧在关东朝廷任职多年,现在已经改口叫他“嗣燕王”,可见刘备是只承认先帝时期、封给刘虞的燕王爵位。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还认先帝时的任命。
刘和只是心中还有不服,反问荀彧:“自古成王败寇,朕为袁绍、曹操裹挟,身不由己,但朕自身有何‘罪行’可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荀彧:“殿下为何没有自知之明!陛下与丞相,都是是非分明,先王在时,谦退仁德,信誉素著。十年前,先帝再时,派遣殿下东出函谷,向先王求援、匡扶朝廷正朔。
可殿下当时是怎么做的?进退失据,不辨忠奸,途径逆贼袁术地界,便招摇过市、谋求袁术援助。
结果还反被袁术扣留,要挟先王与袁术同流合污、最后阴差阳错,导致了袁术和公孙瓒逆贼的联合!
身为人子,因为自己不辨忠奸愚贤,故陷贼手,成为逆贼要挟君父的筹码,这不是违孝是什么?殿下多年来所行,虽然后续多有情有可原、身不由己,但自始而来,便因殿下交往不慎、有眼无珠,结交二袁所致!陛下今日饶恕您性命,封为违孝侯,得其所哉!”
荀彧这些年来,虽然必须为朝廷办事,但他心中对于刘和这个傀儡的道德瑕疵,也是有点认知的。
尤其这次被俘后,被李素分析改造了一番,愈发觉得之前的认知还不够透彻,有些悔恨。
具体到刘和这个傀儡皇帝的身上,最明显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和真的是完全无辜么?
不!他的被傀儡,也有自己的过错,不识人、乱交朋友、给君父添乱,就是最大的罪过。
想想看,历史上袁术一开始凭什么要挟刘虞、最后还阴差阳错在刘虞不愿意就范的情况下,勾搭上了公孙瓒,在192~194年期间,形成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和刘虞…袁绍…曹操联盟的对抗?
不就是从长安出发、出武关路过南阳时,不低调,招摇过市、身怀使命时乱串门乱交朋友,被扣为人质威胁他爹。
按照汉朝人的孝道,这种情况下儿子哪怕是自尽都是应该的!作为儿子怎么可以扮演别人威胁他爹的工具呢?而且这个人质是自己送上去白给的!
顺着这个思路想,刘和还真是坑了好几次父亲。
甚至最后公孙瓒矫诏杀害刘虞时,因为公孙瓒跟袁术当时处在一个松散联盟内,同时刘虞生前事实上是多次拒绝袁绍拥立的,总之刘和给父亲抹黑了很多污点。
当然,这一世刘和的坑爹之路,具体细节有些变化,有些“支线剧情”因为蝴蝶效应而没有发生,但主干问题都一样。
刘和听完,被荀彧的话术剖析带着回忆了一遍,埋藏在内心深处一些不愿意想的、被自己记忆美化粉饰过的地方,都沉渣泛起,不由脸色煞白。
确实,刘备要封他“违孝侯”,还真说得过去。
刘和心灰意冷之后,就要下旨宣布投降。毕竟刘备把法理脉络梳理得那么仔细,不像是打算说话不算的样子。
第857章 光复大汉全境
“陛下且慢!”
就在刘和绝望要下旨投降的时候,旁边终究是有一个重臣站了出来,还想搞清楚最后的关键疑点,再决定不迟。
刘和都不用看,听声音就知道是新任尚书令程昱在发话。
“卿有何疑惑?速速与荀……来使问明便是。”刘和也懒得计较了,直接摆手示意程昱和荀彧自己谈。
程昱转向荀彧,说出了他最担心的问题:“荀公,看在曾同僚多年的份上,你归顺刘备,我无话可说。但昱有一个疑惑,请你如实相告!”
荀彧也正色拱手:“但问无妨,彧自当坦诚。”
程昱:“事到如今,咱也不说那些文绉绉的掩饰了。刘备知人善任,李素深谙治道,更兼创出‘殿兴有福’神论,引导天道运行。他们不可能不知,平治之道,在于让野心者不敢蠢蠢欲动。
所以‘殿兴有福’背后最龌龊的本意,无非就是吓住天下人,让怀有反意之人不敢先出头。而且只要前面一轮谋反之人,没有把天下搅得分崩离析,后面的人还是不敢轻动。
李素有如此见识,他会不知道把谋反和谋自立者斩尽杀绝有多么重要?他能忍住不借此震慑、以为后世教训?区区一句‘刘备不会效法秦始皇、高祖皇帝末降者杀’的口号,就想骗住天下人?”
程昱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因为他的三观,就是停留在“反贼斩尽杀绝,是为了震慑,为了维持恐怖的统治”这个认知层面。
这也不能说错,因为之前的历史规律就是这么运行的。
别说汉末的人了,哪怕是21世纪站在上帝视角看的,但凡对政治历史造诣低一点的,也会停留在“反贼唯有无差别斩尽杀绝,没有别的办法”的认知层面上。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可惜,如果是一个月之前,程昱拿他的一贯三观来质问荀彧,荀彧虽然觉得不对,却也无法把道理说透彻。
但现在不一样了,荀彧经过了二十天的学习改造,忽然发现原本的自己,认知水平还是太浅薄了。李丞相的天道哲理掌握程度,根本不是凡人可以想象的。
荀彧悲悯地叹息了一声:“仲德,咱也算十年同僚了,我知道你本性禀赋如何,暂时理解不了,也不怪你。
陛下和李丞相,当然对这些早有深谋远虑。他们就是有把握既严守信义、宽恕降臣,但又兴利除弊,不至于让天下野心者从此失去畏惧、蠢蠢欲动。
所以,陛下许诺的,是投降后的条件,陛下要求的,是‘无条件投降’,换言之,他可以提前恩赐、明告天下,伪逆投降之后,如何处置。
但赏罚俱自上出,并非斡旋的结果,伪逆者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没有谈判,陛下的明发天下,只是通知你们。
陛下没有明示赦免之人,哪怕投降后依然会依法接受审判,有残害天下、为大汉子民公敌者,该明正典刑还是明正典刑,不是说投降了都免死。”
荀彧这番细节一剖析,刘和身边那些伪三公顿时紧张了。
刘备原来是压根儿没打算谈条件,只是单方面通知,表示他开恩赦免刘和之死,
至于旁边的逆臣,有没有勾结曹操袁绍、有没有当年谋划另立朝廷,有没有“反人类”,这些罪行都是要审判的。
程昱不由追问:“那刘备和李素,有说过哪些人不能赦免么?”
荀彧犹豫了一下:“每个人的功过,都需要慢慢查问,陛下没有具体说过。不过,陛下提过许司空的事儿——
许攸当年撮合袁、曹沆瀣,屡次在关东诸侯另立伪朝之事上煽风点火、串联奔走。更兼此人早有旧罪,在中平年间,便与冀州刺史王芬谋废先帝,只是嗣后天下板荡,诸侯藏污纳垢,没有追究。
这些都是必须清算的,许攸,你贼性不改,冥顽不灵,屡次劝主谋逆,屡次试图分裂大汉,罪在不赦。陛下已经说了,嗣燕王归顺后,会将你依法问罪,昭告天下!”
许攸、华歆、孔融等人心中都是一惊,好在孔融觉得自己问题不大,华歆也觉得自己罪不至死,这俩人挣扎了一下,也没打算逃跑。
程昱虽然没被提到,但他想了想自己最后阶段的所作所为,还有一贯的历史问题,不由担心起来。
可惜,他知道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阻止不了刘和决心崩溃、开城投降的。
毕竟现在不是李傕郭汜为董卓报仇的年代了。
董卓那时候王允靠的是刺杀,并没有稳固的武力。现在曹操可是在战场上被刘备正面歼灭了。
曹操拉壮丁最巅峰的时候都干不过,程昱指望离心离德的最后两个州,简直痴人说梦。
所以,哪怕明知“易容改服,弃军逃亡。遇一亭长可缚”,他也没得选择。
只能是利用谈判的这点时间突围,争取隐姓埋名了。要不就是扮演一下曹操最后的死忠,殉主而亡,好歹留个气节之名。
荀彧来的时候,刘备是答应了给刘和时间考虑的,所以荀彧也不要求对方马上回答,直接告辞了,让刘和好好想明白。
……
当天晚上,程昱带着守将张郃,这俩人都是觉得自己要么有罪,要么因为有过节,不会有好日子过。
所以他们只带了几个心腹精兵护卫,换了普通士卒的衣服,想偷偷开北侧城门、然后利用提前预备藏好的渡船,逃离包围圈,从此隐姓埋名。
许攸也是不约而同做了同样的选择,但因为“不约”,所以走的路线并不完全一致,时间点也不同,许攸跑得更晚一些。
因为汉军才第一天抵达鄄城,所以确实没来得及彻底合围,城北门外不远就是黄河了,汉军主要是围另外三面。这些人就看似顺利地出了城。
可惜,程昱张郃刚刚驾着小船试图渡过黄河河面,汉军的巡逻战船就出现了。一行人匆忙跳河躲避,却布防冬日寒冷,穿着皮甲坠江虽然不至于沉底,却也很快手足僵硬,难以持久。
最后程昱张郃还是被汉军水师用搜索渔网捞了上来,但已经溺水身亡。人死罪消,也不再审判了。
张郃本来也罪不至死,是他自己担心得罪过刘备阵营高层、会不得好死。至于程昱,判可以不判,但他的问题还是要在史书上写明白,有个定论。
许攸行动力比程昱还迟钝,因此当时他还没上船,就发现前面黑暗之中有船被截获、有汉军水师巡逻。
许攸这人终究怕死,不敢再下河,在岸边被赶来的巡逻队抓获,五花大绑。
严格来说,许攸这人也算是三次劝主造反,或者劝主“接过造反的接力棒”、另立朝廷,车裂俎醢示众也是没问题的。
到时候把许攸拉回洛阳处决,也好给关东伪朝的覆灭来点仪式感,就好比当初光复定都长安时砍了个贾诩,
现在迁都洛阳后还没审判处决过什么重量级人物祭天呢,就让许攸当贾诩第二好了。
天亮之后,潜逃者们的下场,也传回城内,刘和等人愈发人心惶惶,而且听说守城主将都逃命被堵在黄河上淹死了,那还守个屁?
刘和肉袒自缚负荆,亲自按老规矩出城请降,旁边跟着华歆孔融。
刘备也是按老规矩,亲去其缚,但义正词严当面数落其害父逆父罪行、玷污了故燕王的美名和遗志。
同时,刘备找了刘和的庶出弟弟刘平,宣布让他继承刘虞的燕王爵位。改回广阳郡为燕国,以蓟县周边为封地。
华歆被削职为民,孔融降级为鲁郡太守,回去当个地方官。
李素对刘备定的这些处理意见,也没有任何谏言。
因为他知道,华歆的罪行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夸张,正史上华歆、王朗虽然都支持了曹丕篡汉,但也勉强算是拨一拨动一动的性质。
跟那些誓死不屈的汉臣相比,他们确实是有愧的,但也不是主动撺掇劝进的人。
更多是一种“我一个文人,改变不了什么,魏王逼着我干,我就算一死了之,还会有别人愿意来干的,所以也没必要无谓牺牲了”。
所以,不肯为汉牺牲,也不能算什么罪过,如今担任了伪职,褫夺官职就行了,这种腐儒也没什么威胁。
相比之下,在“劝进”问题上,华歆王朗的罪过甚至还不如陈群来得重。
陈群不但建议了九品中正制,在原本历史上,他还一再劝曹操称帝、劝曹丕称帝。后来跟司马懿一起辅政期间,也各种帮司马懿沆瀣一气。
所以鄄城伪朝官员中,陈群就算有才干,也必须先稍加改造,洗心革面才能任用。
另外,一直没被曹操找到机会杀害的袁谭,居然也熬到了有机会投降。当然他投降时并没有实权。
曹操在掌握关东朝廷后,一度把袁谭明升暗降、褫夺了其对地方的控制权,改为卫将军。
袁谭本人罪孽不大,但他是袁绍的儿子,袁绍另立伪朝的罪行,刘备肯定要重新清算、盖棺定论。袁谭被株连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审判了,或许能保住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