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朝盘盘道的国家了。
  国势衰违不假,五德轮回,四时之序,冬日万物凋零,也有迎来春暖花开之时。
  只要礼法犹在,依旧有焕发生机那天。
  但是胡濙并不知道,罗马国势衰违之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没有归来。
  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亡国那么简单,到了文明最后消散的时刻。
  胡濙并没有认出尼古劳兹,尼古劳兹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三十年沧海桑田,尼古劳兹当初的年轻人,只是大秦国使团里不起眼的一个人罢了。
  “胡尚书,又见面了。”尼古劳兹万万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胡濙。
  胡濙眉头紧皱,他人老了,可是没糊涂,这个和他同龄的人,难道来过大明?
  尼古劳兹看起来太老了,看起来和胡濙差不多。
  尼古劳兹没有让胡濙多猜想,他平静的说出了自己当时随行来到大明,参加了狩猎大阅。
  “当初我才二十岁,胡尚书不记得我也不奇怪。”尼古劳兹感慨的说道:“罗马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我看起非常的年老。”
  当初那个安排内外井井有条的胡濙,给尼古劳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原来如此。”胡濙只能依稀看出尼古劳兹的轮廓来,那个二十多岁颇为帅气的年轻人。
  国势衰违时候,于谦有段时间,夙夜难寐,情况比尼古劳兹还要差一些。
  当时于谦还有很严重的痰疾,若是不好好修养,多耗心力,怕也是现在尼古劳兹这般模样了。
  胡濙坐直了身子说道:“今日来,是要告知你,见陛下要行跪拜礼。”
  胡濙为何要强调这件事?
  永乐十六年,陈诚出嘉峪关,遍访葱岭以西二十七国,让他们遣使来明,共贺大明迁都。
  永乐十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各国使臣进京朝贺文皇帝,结果帖木儿王国使者阿尔都沙以“我国无此风俗”之事,坚决不行跪礼,只行鞠躬礼。
  因为在帖木儿王国的眼中,帖木儿王国是个和大明一样强盛的国家,要平等对待。
  文皇帝不以为意,三月份展开大阅之后,文皇帝又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次,帖木儿国的使臣阿尔都沙一进大营,立刻“叩首触地”,绝口不提,我国无此风俗这茬子事儿了。
  文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书信「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随后大明就降低了帖木儿王国的朝贡规模,从三百人,直接降到了三十人。
  胡濙提前和尼古劳兹说好,就是防止出现什么误判。
  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亡国那么简单,到了文明最后消散的时刻。
  大秦国也不复当初之规模,再守着所谓风俗,抱着过去的荣光,不就成了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了吗?
  当今陛下的脾气不是很难猜,陛下压根就不喜欢人跪,但是不代表不跪,第一次见面,哐当一磕头,日后再见,就不用再大礼了。
  尼古劳兹却不是很在意的说道:“到了一个地方,就遵从那里的风俗习惯,这在大明叫入乡随俗。”
  “胡尚书,我们罗马的公主走过了沙漠、丘陵、山川、田野,是为了和亲,这件事应当如何去做呢?”
  胡濙当然知道,那个带着帷帽的姑娘是大秦国的公主,而且应当不会难看,之后兴安作为花鸟使,也是要看一看,长得丑那自然入不得宫。
  但是这件事的确是有点违背了礼法。
  太宗文皇帝曾经纳过几个朝鲜的高丽姬,但是都是提前沟通,这大秦国直接把人送来了,这不是强买强卖吗?
  话分两头说,两国路途之遥远,一个来回至少就得两年,达成和亲的条件,再娶亲,这就四年了,孩子能能生仨了。
  而且,大秦国的局势,太糟糕了,这次不送出来,下次还能不能送,就不知道了。
  礼法岂是不便之物?
  胡濙笑着说道:“你先不让她面圣,待到正使面圣,请到陛下旨意,再到会同馆宣旨便是。”
  “但是陛下对域外女子一向不是很感兴趣,这件事能不能成,就不是我说了算了。”
  往泰安宫里塞个人有多难?
  除了那次选秀选了唐云燕和李惜儿以外,五年了,也就多了个陈婉娘。
  还有一个疑似要入宫,但始终没有说法的冉思娘。
  陛下对后宫是十分谨慎的,泰安宫水泼不进,滴水不漏。
  胡濙没有自找麻烦,陛下对文臣从来都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的警惕。
  尼古劳兹笑着说道:“胡尚书,我国风俗与大明风俗不同,我国风俗,女子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力。”
  “也就是说,埃莱娜公主,也是继承人之一。”
  胡濙对大明礼法极为精通,但是对域外礼法,就不是那么精通了。
  他作为大明最懂礼法的人,立刻明白了,这叫做宣称权。
  大明为何要捏着鼻子,承认了元朝的正朔地位,甚至给成吉思汗扣了个真人的名头?不就是为了这个宣称权吗?要知道当初大明可是红巾军起家,唱着红巾歌入的元大都,驱除鞑虏,复中华衣冠,可是长期口号。
  若是大明哪一天要进攻泰西,那这就是最好的宣称权!
  这怎么也要跟皇帝好好商量下,看能不能纳公主入宫中。
  尤其是大秦国,也不是传承不过百年的撮尔小国,没有礼法,不懂规矩,这纳入宫中,将来皇子带着大军征战,以光复罗马为由,是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
  胡濙心中思虑万千,却不动声色的说道:“我大明朝臣为陛下马首是瞻,全凭陛下心意。”
  “陛下对贵国送来的文牍非常有兴趣,但是这翻译之事,却有点麻烦,不知道尼古劳兹正使,能不能教几个徒弟,学一学贵国文字?”
  胡濙要尼古劳兹帮忙培养翻译人才,但是翻译之事,却由大明来做。
  唐三藏取天竺取经,还得自己去,这直接送来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中原王朝从来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善于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
  这也是文明绵延的最大秘诀,维持中原王朝活力不可缺失手段之一。


第四百五十三章 拿来与大思辨
  故步自封、安于现状,抱着祖宗之法,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着所有的域外文化,皆以蛮夷二字论之,是自取灭亡之道。
  一个文明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海纳百川。
  好人兀鲁伯超越了时代,制作出了六分仪,计算出了地轴倾角,测算了精准的岁差,在三角函数和球面几何有着杰出的贡献。
  瓦剌西进,攻破了撒马尔罕,好人兀鲁伯的所有收获,都送到了大明。
  这些东西,大明要还是不要?!
  答案是肯定的。
  此时的大明,并没有失去进取心和包容心。
  洪武十五年,太祖高皇帝,曾经在奉天门召见大学士吴伯宗和翰林李肿,命令翻译西域天文书。
  而后吴伯宗组织了钦天监灵台郎海达尔·阿答兀丁,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在南京右顺门开局,共同翻译西域天文阴阳历象,次第译之。
  最终得土盘历法,推算天时,制万年历,核准《大统历》。
  当然祖宗之法,可谓是一大政斗杀器,但凡是不符合利益诉求,就以祖宗之法驳斥之,历代并不罕见。
  祖宗之法解释权,现在在陛下手中,这是胡濙主动交上去的。
  所以,群臣们玩祖宗之法,就得先玩得过胡濙。
  尼古劳兹略微有些颤抖的说道:“胡尚书,我有一个疑问,还请胡尚书知道答案,务必告诉我,我已经被困惑了三十余年。”
  “请讲。”胡濙点头,示意尼古劳兹问,若是知道答案,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不能说的他自然不会说。
  尼古劳兹已经见识到了大明的繁华,而且这种繁华,在有生之年,并不会结束,这种鼎盛,会持续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两百年才会消失?
  他郑重的问道:“为什么中国可以到今天如此的强盛,国家疆域及其广大,人民众多,人民安居乐业,法度严明,似乎从未断绝过,我很疑惑。”
  胡濙放下了茶盏,忽然伸手,拿过了尼古劳兹的茶杯,笑着说道:“我的还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尼古劳兹不明所以的看着胡濙,挠了挠头,这话说的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似乎符合埃莱娜的第一印象,霸道。
  胡濙笑着说道:“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国家,我们曾经把所有的佛经翻译为了汉字,然后汉字去诠释他的含义。”
  尼古劳兹这才明白了胡濙的意思,笑着说道:“哦,我明白了,这真的是太神奇了。”
  胡濙没说完。
  一旦翻译完了,就开始了去芜存菁,等到理解了其精髓之后,就开始将其同化,不肯同化,那就只能灭了。
  其具体表现为三武灭佛。
  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虽然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其目的却是如出一辙,措施基本相似,结果大同小异。
  目的是消除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强迫僧团改变道风方面的缺陷,平衡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
  僧侣爬到权力的核心,这是大明诸多明公,绝不允许发生的事儿,寺院地主经济,更是为统治者所不喜的。那是刨皇帝的税根。
  大明也刚刚经历了一次小灭佛。
  大隆兴寺杨禅师被送到了瓦剌感化瓦剌人去了。
  送走之后,陛下立刻提出了寺庙的土地怎么办?
  随着一体纳税的推行,寺庙的地主经济,立刻就崩塌,都要纳正赋,再挂靠寺庙,那不是多交一分税吗?
  给皇帝交税,再给你寺庙交税?
  皇帝有很多个团营,四处征战,佛祖有几个团营?
  胡濙懂礼法。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求取真经、大雁塔翻译大小乘佛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用中文去表述梵文,然后可以完整表述之后,就开始灭佛。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不听话,那就砸个稀巴烂。
  历代无外乎如此。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的佛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连佛法都断了传承,但是大明寺庙却依旧是香火鼎盛。
  从大秦国传来的景教,也是如此,也不会逃过这个命运。
  胡濙只说了个半截,有些东西可以说,有些东西,不能说,需要自己去领悟。
  尼古劳兹可是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文牍,无论怎么讲,都要把这些文牍翻译完,用中文精确的描述之后,挑挑拣拣,选能用的出来,将垃圾丢弃。
  全面否定是一种文人的重要手段,还有一种手段,就是全面接收。
  不加遴选,不分好坏,全都收入囊中,并且怡然自得,志得意满。
  这种人,在胡濙看来,是必须要解刳院的,看看他的脑髓,是不是比正常人少了两斤。
  胡濙思来想去,就是陛下说的“拿来”二字,要自己拿,要思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陛下也现身说法,演示了应该如何拿来。
  渠家人搞得福禄三宝,贻害无穷,渠成德还作为现实案例,在南衙做巡演,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什么叫做恶魔在人间。
  但是到了太医院的手中,福禄三宝被研究透彻,其作用,效果,如何成瘾,都有详实的报告和记录,最后弄出了迷魂汤……麻沸汤,用以镇痛,施展刳术。
  这才是“拿来”。
  胡濙将茶杯推了回去,笑着说道:“这只是外力,还有内生。”
  “我们叫它大思辨,一旦大痛苦来临时,即便是皇帝,都无法阻止的大思辨。”
  “这个讲起来,就太长了,改天有时间,再与你分说吧。”
  从颛顼时代的绝地天通;到夏时祭祀祖宗;再到商时的神佑王权到余一人专权;到西周的敬天保民、天下王有;春秋时的重神到重人,再从战国百家争鸣;
  秦法帝王至上、极欲和重赏罚;汉初黄老无为、以民为本和尚法重农;
  汉代公孙羊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盐铁之议的王霸之争;
  西汉末年的更命、王莽的崇古、《白虎演义》的三纲五常的国宪、东汉末年名教、名法、名教。
  隋唐的民本论、君臣一体论、法制论、纳谏论;佛道儒争衡与兼摄等等等……
  海纳百川,吸纳外来文化去芜存菁,是必要的手段。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我思辨的能力,才是一个文明前进的内核。
  这也是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至于什么时候内圣外王变成了儒家经典,读书人的事儿,不稀奇,毕竟窃不算偷。
  每一次的大思辨,都推动了中原王朝的历史进程,比如汉初公孙羊的大一统理论。
  秦始皇一统六国,乃是开辟之功,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