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谦信心十足的说道:“陛下勿虑,陛下谋求王化鞑靼,早在京师之战,脱脱不花让脱古送信入城开始,陛下就在谋划王化鞑靼。”
  “时至今日,瓜熟蒂落,这卖身契买卖,陛下无论如何整饬,都无伤大雅。”
  “交给臣办就是了。”
  于谦在河南坐镇怀庆府莲花池,主持过武涉刘家驴打滚大案,对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很有经验。
  “于少保要如何?”朱祁钰有些好奇的问道。
  于谦笑着说道:“陛下当年曾言:利一成,则青黄可分,利二成,则垂涎三尺,利五成,则火中取栗。”
  “青稻钱可是违背大明律的,但凡是超过了一成利的卖身契买卖行当,都应该处以徒刑,石景厂、胜州厂、六枝厂、辽东新煤铁厂,可是缺人缺的厉害。”
  “做奴隶买卖的,会老老实实的利一成?”
  胡濙想了想补充说道:“陛下,这卖身契买卖是不是可以抽税?”
  “有道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肯交税,到时候于少保查起来,更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姜还是老的辣。
  卖身契买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是灰色地带,没有规矩,既然要立规矩,自然从纳税一事下手,不肯纳税,就不能怪朝廷无情无义了。
  “有理。”朱祁钰和于谦异口同声的说道,论阴险狡诈,朱祁钰和于谦摞一块,都不是胡濙的对手。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于少保,朕给你五千骑卒火牌,专门稽查此事,兹事体大,可随时调动墩台远侯调查,朕已经交待卢忠了。”
  于谦赶忙俯首说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墩台远侯是深入虏营探查敌情的精锐,陛下甚至出动了墩台远侯,这代表着陛下,真的打算出重拳了。
  胡濙看着面前的陛下,论信任,陛下最信任的还是于谦。
  朱祁钰拿起了襄王的奏疏,递给了两人。
  胡濙看完了奏疏之后,笑着说道:“襄王殿下,以身犯险,只为大明边境安泰,防止王化鞑靼大计被破坏,其心忠贞,对于云贵川黔之局面,也是洞若观火,鞭辟入里。”
  “臣为陛下贺。”
  朱祁钰敲了敲桌子说道:“若是皇叔要去和林,至少跟朕说一声才是,朕让武清侯派些兵马扈从,这不到三百人的使团孤身犯险,这要是出了什么事,显得朕不顾亲亲之谊,下密诏送皇叔去送死一样。”
  胡濙愣了下,有些惊讶的和于谦对视了一眼。
  朱瞻墡去和林这事,胡濙得知之后,真的以为是皇帝下了密诏。
  于谦将奏疏还给了兴安,对于襄王去和林之事,于谦倒是认为襄王并没有做错。
  和林的三万瓦剌人,的确是陛下王化鞑靼大计中的漏网之鱼,朱瞻墡去为陛下查漏补缺,也是应有之意。
  “朕打算下两道圣旨,这第一道自然时候襄王安边有方,有安定之功,赐头功牌。第二道则是申饬,日后这等以身犯险之事,万万不能做了。”朱祁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安边有方自然要奖赏,但是这种以身犯险的事儿,还是不要做得好。
  朱瞻墡是大明亲王,是嫡皇叔,就算是死,不得善终,那也只能死在他这个皇帝陛下手中。
  朱祁钰似乎是不在意的问道:“对了,杨俊代杨杰昌平侯位,文武大臣可曾有什么话吗?”
  胡濙那略微有些浑浊的眼睛,忽然闪过了一道精光,先于谦一步开口说道:“并无不妥,皆拍手称快。”
  于谦欲言又止,最终一言不发,没有说话。
  胡濙在故意抢话,于谦看出来了,陛下也看出来了。
  杨杰为何被褫夺了爵位,罪名并非办赌坊之事,办赌坊之事,罢不了爵,杨杰是以腹诽的大不敬治罪。
  杨杰不撤灵堂,借着灵堂生事,骂杨俊在靖安征战安边不归为不孝,就是板上钉钉的腹诽。
  但毕竟是嫡子褫爵回乡,庶子袭爵,朝中的议论声很大。
  可是胡濙却一口咬定,并无不妥,拍手称快。
  陛下耳目遍布京师,真实情况陛下一清二楚,明面上问朝臣们怎么说,实际上在问他们二人的态度。
  于谦为人刚直,此时说一句实话,很可能招致陛下不悦,可让于谦撒谎,又是难于登天。
  所以胡濙才抢话,堵住了于谦的话头。
  于谦也是朝堂的老油条,既然不会撒谎,那便闭嘴。
  而且杨杰罢爵,杨俊袭颖国公杨洪昌平侯爵位,还涉及到了储君之位。
  二皇子朱见澄才智普通,大皇子朱见济又太过耀眼,万一日后太子发生了更替,于谦这个时候的表态,怕是要让陛下心中生隙。
  “多少会有点议论,胡尚书费心了。”朱祁钰不在意的点了点头说道。
  “为陛下分忧。”胡濙赶忙俯首说道。
  朱祁钰的确有换太子的想法,确切的说,从立太子的时候,他就觉得有点勉强。
  在大明当太子,那是要辅助大明的皇帝监国的,而不是汉唐时候,太子始终荣养掖庭,等到登基才开始理政。
  这种传统,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监国开始就是一种惯例。
  朱见济的贤能,所有人都看得到。
  但是看胡濙和于谦的态度,换太子的事,比当初废朱见深太子位还要麻烦的多。
  于谦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陛下,大皇子和稽王联手,破获了第一起疑案,京师人人称赞。”
  胡濙叹了口气,于谦到底还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大皇子朱见济至今未曾封王,于谦这个时候提起这件事,也是在提醒陛下,该给朱见济封王了。
  一个皇子和一个亲王打擂算什么事儿?
  朱祁钰其实想过这个问题,他想封朱见济为郕王。


第五百九十七章 宰相出现的必然性
  正如那些放印子钱的驴打滚中,必须要将债权分成十二等一样,身份,是名正言顺的基础。
  朱祁钰为什么让季铎出使倭国册封袁彬?为什么至今没有撤销王复的墩台远侯的军籍?为什么要让襄王去贵阳主持改土归流?
  因为身份。
  朱见济和朱见深的竞争已经开始了,朱见济依旧是皇子身份,虽然尊贵,但是做事上,还是会束手束脚,因为他不是亲王,而朱见深是稽王。
  “朕打算册封朱见济为郕王,不知于少保以为如何?”朱祁钰还是开口问了出来,他已经思虑了很久。
  于谦面色大变,狠狠的看了一眼胡濙,但是看到胡濙也是满脸狐疑的神情,才知道胡濙也是刚知道此事。
  胡濙一咬牙,没等于谦说话,开口说道:“那还不如直接行废立之事。”
  真的给朱见济册封了郕王,那大明立刻就有了两名皇帝继承人,而不是一位。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陛下册封朱见济郕王位,那日后手足相残,兄弟阋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胡濙这番话可谓是十分的大胆,直接点名了陛下心中的疑虑。
  朱祁钰看着胡濙,这个大明最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师爷,并非从龙之臣。
  三请而就,按照礼法的规矩,应该是礼部尚书三请,储君两却一应,坐上皇位。
  但是在朱祁钰还是郕王的时候,是于谦在三请。
  京师之战结束,论功行赏,开设讲武堂之事,也是朝堂博弈的焦点,那个时候胡濙在做什么?胡濙什么都没做,在装糊涂。
  到底是什么时候,胡濙开始真的支持朱祁钰做皇帝的?
  从他朱祁钰在景泰元年正月初一,太庙祭祖,废稽戾王太上皇帝号开始,胡濙才开始真心实意的大明皇帝洗地,胡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朱见深太子位。
  朱祁钰要杀稽戾王,胡濙也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
  政斗从来不是请客吃饭,哪有那么多的温文尔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就是胡濙屹立朝堂五十年而不倒,成为常青树的为臣之道。
  “陛下,臣以为,郕王不可轻封,臣未曾闻有唐之时,有人承袭秦王封爵,此事万万不可。”于谦的态度很坚决,哪怕是皇帝要跟他吵架,他也是这个态度。
  李世民在未做皇帝的时候,是秦王,是天策上将,是尚书令,自李世民登基之后,整个大唐,再无秦王,再无天策上将,只有一位尚书令。
  唐中期时,郭子仪曾经短暂的担任了几日的尚书令,但是立刻恳辞而去。
  安史之乱,是盛唐急转而下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中,大唐危在旦夕,是郭子仪做了二十四年的中书令,才稳定住了岌岌可危的大唐。
  当时新登基的唐代宗,面对朝中权臣郭子仪,用尚书令这个官职逼迫郭子仪致仕。
  朱祁钰敲着桌子,陷入了沉思之中。
  于谦看陛下仍在犹豫,继续说道:“陛下,两宋交替,宋徽宗赵佶本人荒淫无度,喜欢文采斐然的三皇子赵楷,就将开封府尹之位交给了三皇子赵楷,太子赵桓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虽然有太子之名,却从无太子之实。”
  “金国崛起辽东,势不可挡三战灭辽,稍加修整开始伐宋,宋徽宗赵佶畏惧金人悍勇,仓促禅让太子,独自南逃。”
  “太子赵桓从无太子之实,登基之后,无法掌控朝局,党争剧烈,最终酿成了二帝北狩的靖康之耻,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于谦劝谏的话很长,说的是靖康之耻,二帝北狩之中,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的故事。
  在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两宋之时,京兆尹,一般都是储君担任,这代表着太子之实,因为担任京兆尹,就可以组建自己的东宫潜邸。
  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宋徽宗赵佶喜欢三皇子赵楷,这个赵楷还是整个中原王朝历史中,唯一一个进士及第的皇子。
  宋徽宗册封了大皇子赵桓为太子,却将开封府尹这个代表储君的位子,给了三皇子赵楷。
  结果国有大难,赵佶禅让,一走了之,留下宋钦宗毫无班底坐了宝座,结果朝中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最终酿成亡国惨祸。
  朱祁钰倒是对这段历史颇为了解,他很同情宋钦宗赵桓,因为朱祁钰登基之时,和赵桓的处境极其类似,大兵压境,仓促继位,朝中毫无根基可言。
  但是朱祁钰要幸运很多,因为他有于谦可用。
  赵桓也有岳飞可用,可是那时候的岳飞,还在汤阴家中,未曾参军,也未曾爬到高位,不是后来威震天下的岳武穆,岳飞根本无法左右朝中主战还是主和。
  大宋的亡国之祸是什么?宋徽宗赵佶的确是荒唐,可是支持赵佶如此荒唐的是大宋的党祸盈天。
  朱祁钰靠在软篾藤椅上,他想起了当初在太庙杀稽戾王的时候,那时候朱祁钰为何那么做?功利一些讲,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自己的性命,大义凛然的讲,是防止大明陷入党争之祸,内部倾轧,凭白消耗国力。
  于谦一直旗帜鲜明的坚决抵制党争,因为党争只会把大明变成一个笑话。
  朱祁钰册封朱见济为郕王,就是为大明埋下党争祸根。
  朱祁钰依旧沉默不语,他在抉择,到底是依着胡濙的说辞,直接行废立之事,还是依着于谦所言,册封朱见济为其他亲王。
  “废立之事,兹事体大,容朕缓思。”朱祁钰面色十分平静的说道,却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一旦行废立之事,必然招致后院起火,汪皇后必然闹得天翻地覆,平静的大明后宫,立刻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鬼蜮之地。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明代宗废朱见深太子位,立朱见济为太子位的时候,汪皇后竭力反对,甚至闹到了废后另立的地步,最后杭贤妃做了皇后。
  朱祁钰在景泰元年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但是一直没立太子,而是努力耕耘,直到汪皇后诞下了麒麟儿朱见澄,后宫才彻底安宁。
  胡濙颇为为难的说道:“陛下,臣有一言,当初胡皇后被废,孙太后才做了皇后,这才有了大明正统一十四年的凛冬之序,臣请陛下三思。”
  胡濙说不如直接废立,并不是蛊惑皇帝废太子,他是在表达自己反对册封朱见济为郕王。
  对于废立,胡濙持保留意见,当然皇帝真的要做,胡濙也会做。
  正统一十四年的凛冬之序,是近在眼前的历史教训。
  朱祁钰面沉如水的说道:“册封朱见济为崇王,营建崇王府,成丁搬去崇王府吧。”
  “陛下英明。”于谦和胡濙赶忙俯首说道。
  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两人去忙他交待的事儿便是。
  “臣等告退。”于谦和胡濙拜别皇帝,胡濙并没有马上离开讲武堂,而是跟着于谦走到了僻静处。
  胡濙左右看了看,才开口说道:“于少保,陛下仍想着废立之事,这念头虽然一时打住了,可是随着崇王和太子越来越大,这事还会旧事重提。”
  于谦沉默不言。
  胡濙有些急切的说道:“于少保,这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