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自己已经被识破这件事儿,他们还没发觉到,只道是误打误撞地、竟然探得了燕军大营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心中暗喜之余、还得将这戏码给唱下去,这为首的探子故做同情地道,
“军爷,小的们也不是不肯帮忙,何况你们还愿意多出价钱呢,这种挣钱的事儿谁会不愿意做呢?只是我们这小百姓家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粮食,”
说到这里,怕对方继续纠缠下去,这为首探子想了想、灵机一动道,
“对了,离我们村子不远有一个大户,他那里肯定有不少的存粮,小的一会儿回去路过他庄上时,去和他说一声,我想有这种赚钱的买卖、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去做的。如果他肯买的话,小的就让他去军营中找各位军爷,您看这个办法如何呢?”
“如此真是太好了!”
李远露出一脸喜出望外的表情道,
“那真是太感谢这位兄弟了,如果那个大户愿意把粮食买给我们、那真是帮了大忙了!麻烦你转告他一声、价钱好商量哦!”
“小的记下了,军爷们放心好了。”
这探子巴不得快点儿摆脱这些个燕军士卒、连连地点着头。
李远边称着谢、边对手下人一挥手,
“我们走吧,再到别处去看看、能不能再筹集到军粮。”
说着,几个人从这些南军探子们眼前离开了,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当对方走远了,留在原地的南军探子们高兴极了,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功夫,几乎是对方主动将消息告诉给了他们,要知道“燕军中缺少军资粮草、以至于军心涣散”,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消息啊,这几个人立刻急不可待地赶回了真定、将探得来的重要成果报与吴杰得知。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几个人飞也似地赶回城中报信的时候,燕军的远探也已经跟在了他们的身后,确定过这些人的确是南军的探子后,立刻回到大营中、如实地将经过汇报给了燕王殿下。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奇迹再现
知道了对方差不多已经上当了,朱棣立刻传令全军做好再战的准备,同时、注意着真定那边南军的动向。
果然、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吴杰信以为真、和平安商量着,觉得这倒真是一个击败燕军的好机会,两人便统领全军离开真定城,向东边夹河方向燕军驻地进发而来。
真定的守军出城来袭了,得知这一消息、朱棣十分的高兴,暗道、总算是将他们给骗出来了,立刻率领全军迎着对方行进。双方人马就在滹沱河边的藁城相遇了。既然相遇、都是老对手了、没什么可以说的,列开阵势便开始交战。
经过了数次的交锋,平安自然也经常在考虑针对燕军的对策,而盛庸的打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所以事先也准备了大量的火器与弓弩,和燕军展开阵势之时,也是靠着这两样武器来和对方相抗衡。
而朱棣见到对方这采取守势的打法,便率数千轻骑向其东北角冲击,以破对方阵型,从而能够给其他将领侍机冲杀的机会。这一战下来,不亚于与盛庸打的那场夹河之战,几经冲杀、不但难以冲破对方的防守,全军士卒还被对方火器和弓弩给伤及了不少。
那位自从听说要打真定开始、就表现得非常兴奋的薛禄,见了平安的帅旗便直接带人冲杀过去,几经突击、骁勇无比。平安见状命人设下绊马索趁其不备、将其战马绊倒,结果正如朱棣所说的那样、轻视了对手的薛禄竟然被平安生擒。
这一战打得相持不下、互有胜负,而且得到薛禄被擒的消息,朱棣觉得于已方不太有利,便下令全军暂时撤了下来。
来到中军帐前抬起头、正看到自己的帅旗放在那里,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好端端的一杆大旗上,竟然布满箭弩,射得如同刺猬一般。
“这可真是太险了!”
朱棣仿佛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禁叹了口气道。看着他那言不由衷的样子,身边跟随着的众将你看我、我看你,均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
边走进中军大帐,朱棣边问道,
“薛禄是被平安捉去了么?”
“是啊,南军用了绊马索,绊倒了薛将军的马、所以……”
旁边一名副将答应道。
朱棣摇了摇头、叹口气道,
“这个薛禄啊,孤王已经告诫他不要太小看平安、吴杰那两个人,可他因何就是不放在心上呢。此番被人家抓去了,看来我们得抓紧时间想办法将他救出来才好。”
“殿下,薛将军回来了!”
话音未落,忽听帐外有人高声喊道。
大家听了均是一愣,齐刷刷地朝帐口看去,果然见薛禄大踏步地走了进来,径直来到朱棣的面前、单膝跪倒,
“殿下,末将回来了!请您恕末将作战失利之罪!”
“能回来就好,又何罪之有呢?”
见这员猛将失而复归,朱棣真是又惊又喜,连忙将他从地上扶了起来,
“薛禄,听说你被平安抓去了,是怎么逃回来的?”
“末将惭愧,”
薛禄显得很不好意思地道,
“末将没有听从殿下的劝告,过于轻敌了,结果在追击平安的过程中、中了南军设下的绊马索,被他们所擒拿住。好在他们军中军纪不严,末将趁看守不备挣脱了绑绳、夺刀杀了看守,抢了对方的马匹、才算是逃了回来。”
“薛将军真勇将也,”
朱棣很是开心地称赞着,
“没关系,只要你回到孤王身边就好,今晚好好休息一下,争取明日一战击败对方!”
“是!”
众将齐声回答着、纷纷散去。
可做为主帅的朱棣却无法安心睡下,他走出帐口看着那布满箭弩的帅旗,仿佛上面的每一支箭都射在自己的心上,思虑了好久、直到郑和赶来才将他劝回寝帐之中休息……
次日,双方重新列开阵势。只见南军大营中高高搭起一座木台,远远可见平安手持令旗站在上面。
朱棣很清楚对方这么安排的用意——
首先、平安不仅曾是朱棣的部将,还是先帝朱元璋的义子,两个人相互非常的熟悉,对彼此的作战方式也是十分的了解,所以看这样子、吴杰已经是心甘情愿地将主导权完全交给了他,让其全权指挥这次战斗;另一方面,随时让士卒看到主帅的身影,这也是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同一道理,为什么燕军将士作战时会如此的英勇的原因,那就是因为燕王的帅旗、时刻都在他们中间。
不过今天、朱棣没有将帅旗打出,取而代之的竟是鹅黄色的龙纹麾盖,这一个举动顿时令双方的将士均有种不同的感受。
见过燕王的人都知道,他给人的感觉是从不张扬,从为人处事的方式到衣着打扮,总是简朴素淡、不见奢华,甚至让人有种他是不是在军中太久、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亲王贵胄这一身份了。然而今天,就在大家熟悉的依然素雅的他的上方,竟然出现了这么一把高贵雍容的龙纹麾盖,让燕军所有将士的精神都为之一振,而南军士卒中却泛起了一阵阵的怯意,让他们再次想起、对方是皇上三令五申禁止杀害的亲叔叔,是圣上依然不能割舍的骨肉至亲。
站在高台之上,远远眺望着的平安、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幕,心中即是无奈的同时、还有些恨意,他恨对方企图用这种方法瓦解自己这边士卒的士气,便传令下去,
“保持阵势,听从主帅号令!”
经过这简短的战前“心理斗法”后,依然是燕军率先发起了进攻,而南军还是以守为主、双方再次展开了混战,几乎是重复了前一天的情形。所不同的是,不知是不是因为朱棣这一“麾盖战术”奏效了,南军的箭弩火器根本不敢朝向他,这样一来,燕王周围的“安全地带”更加明显地扩大了范围。
谁都以为战局就这么相持下去,奇迹不能总是会到来,可是让人惊奇的是、奇迹还真的就这样来了——
世上本来就有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而且还时有发生,可能连朱棣自己都没想到、刚刚在不久前帮助燕军战胜盛庸的那阵大风、竟然如影随形地再次“跟”了过来,从燕军的方向毫不留情地刮向了南军阵地……
………………………………
第四百七十六章 再写奏折
可怜平安和吴杰部下的这些南军将士、十足地感受到盛庸曾经遭受过的经历,飞石击面、风沙遮眼,如何还能够再继续作战,只得不辨方向地四散奔逃。最狼狈的还是身处于高台之上的平安,这木台是暂时搭建起来的,本就不是那么太结实,被这阵狂风吹得摇摇晃晃,无法立足,好在他及时地从上面跳下来,不然、真的就会随着台架被抛于风中。
而燕军将士见此情形早已是见怪不怪,自然奋起杀向对方,而今天朱棣还将燕军分成几路,一时间朱能、张武、薛禄、丘福等大将各统本部人马从四面杀向南军。平安、吴杰见此情景,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余兵力退回真定、再也不肯主动出城了。
此一战,南军连归降、再加上死伤,共有六万余众,真定的南军折损了大半,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而燕军却再次大获全胜,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的缁重粮草。
大风过后、便是云淡风清,朱棣立马于战场之上、仰望苍天,心中叹道:看来真是天命所在、非人力而能为之!回头再看那成片的狼藉,感慨着战争的残酷、致使了多少生命的逝去。回营之后,便差人将那面被射得象刺猬似的帅旗送回北平,交给世子朱高炽,以警示其前方有多少人以性命来守护着后方的安宁,让他要尽心尽力管理北平、他们的家……
此后、德州和真定两处均不再迎战,只是固守,朱棣率领燕军一路南下,经过顺德、广平、直到大名,并驻军在这里。而此一路之上,燕军所到之处、各府县望风而降,不过、朱棣除了让他们尽力而为地提供一些补给外,并没有再去打扰,这也让地方原本尚存的戒心、也渐渐地消失了。
驻军大名以后,朱棣命全军休整一段时间,因为和盛庸、平安这两次大战打得燕军将士也均有些疲惫,就在得知谭渊的死、及薛禄被擒时,而这两员素来以骁勇著称的战将、均是因为马匹被袭而致死时,他便已经考虑到这些战马、是否也已经因连续作战而有些乏力了,所以才做出了休兵的决定。
然而,如果只是按兵不动,却什么都不去做的话,这对朱棣这位闲不住的人来说也有些困难,偏巧、得到了朱允炆已将黄子澄、齐泰二人驱逐出京城这一消息。虽然还不至于单纯到认为、这就表示皇上已经相信了自己的地步,可不知为什么,朱棣还是希望能将想法说给对方听,便再次上书给侄儿、当今天子朱允炆……
而在京城之中,却是一番紧张气氛,百官都已经知道了、不仅曾取得“东昌大捷”的盛庸败了,接着平安、吴杰也被打败了,而且伤亡惨重,如此看来,还有谁能去挡住日渐南下的燕军呢?
朱允炆当然也处在烦躁之中,他不明白好端端的按计划削个藩,为什么最后竟然弄成了这个样子,明明打算先剥夺那些不肯臣服自己的叔叔们手中的权力,最后再和四叔一起好好的治理大明的江山,可竟然变成了四叔起兵来造自己的反。
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边想着这些苦恼的事情,边翻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折。自从上次知道四叔的上书被黄、齐二人扣下后,就连地方的折子也都要由他来亲自批阅,虽然这样很累,可总比再有所疏漏要好。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竟然能够再次看到满脑袋里都在想着的那个人写来的折本。
没错儿,真的是他的字迹,四叔他真的还肯给自己上书么?
急不可待地打开、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朱允炆沉默了,因为他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是好。因为在这道折本中,朱棣再次重申了当初迫不得已起兵的原因,以及自己是在“靖难”、而不是在“谋反”,希望能够让皇上遣使来和谈,并且说明、虽然黄子澄、齐泰二人已经被逐,但他们的阴谋已经形成,所以暂时还不能退兵。
自己该如何答复呢?思来想去、只好还是得将方孝孺找来、然后将折本递给他道,
“方卿先看看这个吧,然后告诉朕、你是怎么想的。”
“哦,这是……”
方孝孺接过来,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随着越往后看、眉头便渐渐地皱了起来,看过之后、才问道,
“陛下是怎么看的呢?”
“你是在问朕么?”
明明想听听他的意见、可他倒反过来问自己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