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哟,萍姐儿这是去哪儿了?这日头都这么高了,可别再晒地中了暑气。”
苏锦萍微微一笑,“去山脚下挖了点儿野菜,大娘今天没下地?”
“这么热的天,可不得在家歇着嘛。啧,可怜的萍姐儿呀,你这细手细脚的,哪里干得了这种粗活?以前不都是你家的几个嫂子做的?”
苏锦萍面上略有不满,“你说的是我二嫂吧?人家现在可是牛气了,天天在我三叔家做工,一天三顿饭呢,真是个没良心的,也不知道往家里带些吃的,天天就只想着自己吃饱喝足了。”
“谁说不是呢!我说瞧着她这些日子人长地胖了呢。”
苏锦萍一听有人附和自己,更是觉得那柳芳不是个东西,只想着自己,不知道为家里人着想。
“我听说呀,这镇子上新开了一家铺子,以后你二哥也不必再去镇上卖点心了。啧,我听说他一天能赚四五十文呢,现在可都是白瞎了。”
苏锦萍瞪眼,“真的?镇子上真开了铺子?”
宋大娘的眼珠子滴溜溜转,“可不是嘛!听说是杨家人开的,里头卖的都是你三叔家的点心,这以后,你二哥不能去卖点心了,一家子的进项可是少了不少呢。”
苏锦萍一听说是家里要少进项,就觉得自己以后成亲的嫁妆都要没了,心里头急得不行。
宋大娘又撺掇了两句,果然没一会儿,就从老屋传来了老太太的叫骂声。
宋大娘见自己的心思达成,朝着苏家大门瞪了一眼,随后又不怀好意地笑了,惹了老太太,看你们一家子还能有安生日子过!
苏老爷子坐在一个小矮凳子上,说什么也不让老太太去三儿家里闹。
“等事情弄清楚了再说,你上次去闹还嫌不够丢人?”
老太太缩了一下脖子,上次的事情,的确是她失策。
苏保国也觉得不能听风就是雨的,怎么着也得先把事情给打听清楚了。
“阿娘,等瑾行回来再说吧。萍姐儿也是听别人说的,未必就可信。”
老太太哼了一声,“我看那老三家就是诚心在故意气咱们呢。不就是记恨当初把他们一家子分出去了嘛,我还是他亲娘呢,这天天做那么香的点心,也不知道送几块过来给我尝尝!”
方保家媳妇撇嘴,嘴上顺着老太太说话,可是心里头却是将她给狠狠地鄙夷了一把。
人家哪回出了新点心没让你尝了?
还想着让人家天天往这儿送?
晚上苏瑾行一家三口回来,直接就被叫到了堂屋里审问了。
“那铺子是绣姐儿的舅舅开的,除了卖苏家的点心之外,听说是还有杨家舅母的一种家传手艺,只是得现吃现做,这才想着开了铺子。”
“呵,说地好听,怕不是绣姐儿私藏,故意给了杨家人方子吧。”
不得不说,方氏这酸溜溜的一句话,倒是真相了。
可惜,这种事情,无凭无据的,没人信。
更何况,无论是哪一行,都把手艺和秘方当成了命根子看着,老太太就算是想破了脑袋,都不可能怀疑苏锦绣有银子不赚,竟然把方子给别人。
“那宅子是杨家人租的?”
苏瑾行抬眼看向自家阿爹,觉得这是问的废话,镇上的宅子,那少说也得一百多两呀,那必须得是租的呀。
“嗯。按年租的,一年十两银子。”
方氏顿时就倒抽了一口凉气,十两银子呀!
他们这一大家子一年到头能剩下二两银子都算是烧了高香了,没想到杨大爷竟然这么阔气,能拿出十两的租金来。
“别的咱们先不说,只说这杨家人在镇子上卖点心了,你以后怎么办?”
老爷子说话比较现实,这可是关系到了他们一家子吃喝好坏的事。
这几个月,家里头靠着苏瑾行和柳芳稳定的收入,倒是隔上十天半个月的就能吃回肉了。
现在苏瑾行不能去卖货了,这以后银钱从哪儿来?
“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这事儿的,具体的,等回头我问问三叔吧。”
老太太沉下脸来,“你三叔那里要是不用你了,就得再继续找活干。现在也就是码头上还有些事情做。可是一天下来估计最多就是三十个铜板。”
大家心里头顿时就有了心理落差。
最近这一阵子,苏瑾行可是天天往家里拿四十个铜板呢。
这一下子少了十个,那能买多少的粗粮呀。
苏瑾行耷拉下眼角,“阿奶放心,我明天去问问,要是没有活可干了,我就去码头上工。”
老太太恨不能把手指头怼到他的额头上去骂他!
这小子怎么这么不开窍呢!
她刚刚那话的意思是,无论如何都得让他在老三家里做工,离家近,工钱高,还管饭,怎么傻乎乎地就主动张罗着要去码头了!
“你是不是傻?那是你三叔,亲叔!就算是他不用谁了,也不能让你走。你就是个蠢的!”
老太太越骂越上劲,“明天我跟你一起过去,怎么有你这么蠢笨的东西!也不想想你帮着他们家干了多少活,这镇子上的生意,那是说停就能停的?那是你亲叔!那杨家是他的岳家,你还是他的亲侄子呢!我不管让你干什么,反正一天四十个铜板,你少拿回来一个,就给我滚出去!”
第49章 老太太找茬
老屋这边锁了门,苏瑾行想过去跟三叔透个信儿都不行。
而且柳芳也注意到回屋前,苏锦萍的眼神一直在自己身上打量着。
苏家的宅子建好了,空房间不少,索性就让杨大郎带着媳妇孩子都过来住下,然后在这里做工。
杨大爷则是带着妻子去了镇上开铺子,一家人都抓紧了苦干,无非就是想要多攒些钱。
为了不让老屋那边有人碎嘴,所以杨氏主动提出来每天给杨大郎两口子的工钱比别人少十,也就算是借宿费了。
这事儿,自桃花带着孩子过来,大家便都知道了。
老太太也是因此憋着火气没处撒。
想要找老三闹,可是人家杨家少拿了十钱,她也实在是找不出理由来。
可是如果不闹腾,总觉得杨家这是沾了他们老苏家天大的便宜。
在老太太看来,现在苏保柱家的一切,都应该是苏家所有人的。
哪怕是分家了,也不能便宜了外人。
而杨家人,自然就得算是外人了。
柳芳一大早就先过来了。
灶房里头已经生上火了,第一锅的马拉糕,马上就要上屉了。
柳芳过来跟杨氏小声说了老太太打算过来的事,杨氏笑了笑,只说没事儿,让她专心干活就成。
老太太原本是打算跟着柳芳一起过来的,结果起晚了。
直到听到外头有动静,这才连忙起来,一路歘歘哒哒地往苏保柱家去。
夏天天明的早,傅家的马车还没到,这点心才刚出了一炉。
苏保柱把人请进了堂屋,“阿娘,您这一大早地可是有什么事?”
老太太眼珠子转地那叫一个快,前后左右的,早就把这里的忙碌收入眼底。
“老三,我瞧着你们这里挺忙的,瞧瞧你媳妇儿,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要不,再招两个人过来帮忙?”
苏保柱不知道老太太打什么主意,“不了。现在人手够用,也就是忙这么一会儿。等着傅掌柜的点心拉走了,就不忙了。”
“我刚进来那会儿,瞧着了一个穿绿衣裳的小媳妇,那是谁家的?怎么看着眼生呀。”
苏保柱意识到不妙,还是得回话,“那是我大舅哥家的大儿媳,早先盖房子的时候,不是就在我家里头做工了嘛。”
老太太皮笑肉不笑地哼哼了两声,直把苏保柱看地心发慌。
“说说吧,镇上的铺子是怎么回事?”
苏保柱只觉得头皮发麻!
老太太还真是冲着这个来的。
“阿娘,那铺子是我大舅哥开的。点心从我这里进货,就跟傅掌柜拿货的价一样。能卖多少,那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那你这意思,以后咱家瑾行就没个进项了?”
苏保柱一愣,这几天苏瑾行都帮着铺子那边的,主要是担心一些老顾客不认那家铺子。
“阿娘,这具体的事儿,我也不懂,都是大郎看着安排的。这点心上的事儿,都是他和绣丫头做主,要不我把大郎叫进来,你问问他?”
老太太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又坐了一会儿,“我四处看看,你不用管我。”
苏保柱想要拉住老太太,可那是自己亲娘,能说不让她进灶房吗?
杨氏在老太太刚进门的时候就知道她来了,可是手头上忙,走不开。
等到老太太进灶房的时候,她们刚把东西都上了蒸笼。
另一边的灶房里,是苏锦绣和张月兰在忙活,那边是要烘烤的。
“阿娘,您怎么来了?肚子饿不?要不要吃块点心先垫垫?”
苏家点心用的都是好料,那每天早上香味儿都飘地老远了。
不夸张的说,最开始的几家商贩找上来,那也是循着他家的香味儿找过来的。
太诱人了!
老太太也没客气,接过马拉糕咬了一口。
软软的,而且还带着丝香甜味儿,不会腻,恰到好处的那种甜。
“阿娘,要不您去堂屋坐会儿,我再给您倒碗水,不然再咽着了。”
老太太斜睨了她一眼,二话不说就找了个小凳子坐下了。
哪怕是这里热,她也没打算出去。
杨氏这会儿看明白了,这老太太就是故意的。
真以为他家的点心简单,什么人都是一眼看过去就能学会的?
好多东西,那都是头天晚上就已经调配好的。
现在别人看到的,其实已经算是半成品了。
杨氏专心地做点心,不再理会她,愿意看就看吧,又不能往外撵。
傅家的马车来了,大郎就招呼着虎子一起装车。
早上基本上都是女人们忙碌,汉子们的活计没多少,所以苏大郎就只让虎子一个人天天往这里跑了。
杨大郎在灶间做饭,自打他来了,这早饭就成了他的差事。
杨大郎的手艺比苏大郎要好,粥熬的黏稠,再有一笼屉的杂面馒头,拌个野菜,再从后院儿里摘了几根黄瓜洗干净了切成条,挖一勺苏锦绣做的黄豆酱蘸着吃,那叫一个香!
这眼瞅着要开饭了,可是老太太不走,自然不能往外撵。
“阿爹,你和阿娘陪着阿奶在堂屋里吃吧,我们就在院子里吃。人太多,也坐不下。”
苏锦绣就是单纯地不想跟那位老太太说话,所以才这么安排的。
杨大郎把一个大一号的桌子摆好,其它人各拿自己的凳子,都坐好吃饭了。
因为家里人多了,所以这早上的鸡蛋也就不再煮了。
杨大郎从后院摘的葱,再打上七八个鸡蛋搅散,这一炒出来,香地直让人流口水。
就这早饭,在村子里绝对能算得上是奢侈了。
老太太一看早饭竟然让他们吃这么好,难怪孙媳妇明显地胖了一圈,而且脸色也红润了,敢情是他家的伙食好。
“老三呀,知道你家这日子过地好了,要起来了。可是这钱也不能这么糟蹋呀。这鸡蛋是多金贵的东西呀,怎么能让他们这些外人吃?”
杨氏解释道,“阿娘说的是,这鸡蛋是之前我大嫂带过来的,天气热,担心再放坏了,这不是都炒了,一个没剩。”
老太太刚入口的鸡蛋,顿时就觉得不那么香了。
这是拐着弯地跟我说她娘家人待她好呢?
老太太可不是省油的灯,嚼巴了几下咽下去,“不就是几个鸡蛋嘛,你大哥大嫂沾了咱们苏家这么大的光,天天送鸡蛋也是使得的。”
第50章 眼馋
这话杨氏就不爱听了。
什么叫沾了他们苏家这么大的光?
“呵呵,阿娘这话说的,我们才还了多少人情,当初我们一家子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可是大哥大嫂送来的粮食。若不是大哥揣着五两银子来救命,我和小四的坟堆上这会儿都有一人高的草了。”
“胡说什么!”
苏保柱低斥,这么多年了,最是听不得这个。
当初的凶险,他又如何不知?
若非是因为当初老屋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狠着心跟亲爹娘远了这么多。
老太太的脸色也不太好,连人命都扯出来了,草草吃过饭,便匆匆走了。
苏保柱瞪了杨氏一眼,“以后不许再提死不死的。咱们家日子眼瞅着越来越好,别总想那些个不吉利的。”
杨氏咧嘴笑了,“是呀,咱们家孩子们都大了,也都孝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