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完后又行礼道:“父皇嘱儿子监国,故告知此理,儿子受教。”
  皇帝心下稍宽。
  而旁边坐着的媚娘,也道:“弘儿,既然你父皇考了你《韩非子》中的一句。那我再补一句。”
  “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
  她望着儿子,谆谆教导:“弘儿,世间或许有品德无暇的圣人,但那终究是罕见的大贤。朝堂之上,却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有私心私意。”
  “为上者,不能要求每个朝臣都是‘圣人君子’,而是要自己掌握驭下之道能够知人善任,明达吏事。”
  “不以求全责备取臣,而是量才而用。”
  “亦能明刑用典,察觉臣子不法事后,能及时处置抑煞此风。”
  太子恭恭敬敬听着:“母后教导,儿子记住了。”
  帝后二人言于此,知太子未必真的明白他们的深意。但也没多说,就留时间给太子慢慢去经历体悟。
  这些话,他们又何尝是第一次背书的时候就明白呢?
  也得经过世事的锤炼才能通晓几分真意。
  于是思想上点拨过,皇帝便在朝堂具体事上又嘱咐了儿子几句。
  “军国大事,三省六部自报去东都。但余者庶务,弘儿便要学起来了。”
  “朝中事多有旧例可查。”
  “若有不决之事。便召中书令杜正伦、侍中许敬宗相商。”
  “若他二人意见相背,便问于英国公。”
  之后又嘱咐了许多话,见太子一一应了,皇帝才道:“好,弘儿先回去吧。”
  太子告退前,又请旨圣驾出京当日,他欲送出长安城外三十里方归。
  皇帝温言道:“太子诚孝之心,朕已知。然太子监国身负社稷。不必远送,出城门即可。”
  *
  太子告退后,皇帝沉默坐了片刻。
  刚要抬手去习惯性捏一捏眉心,手心里就多了一物。
  他低头一看,是媚娘递给他的薄荷膏。
  皇帝抬眼笑了笑,挑出一点儿辛辣的膏体,如之前千百遍一样,涂过人中与额角。
  这才觉得清爽些。
  媚娘一如这许多年来,安慰皇帝的动作,把手覆在皇帝的手臂上:“弘儿还小,便是因未经事性情单纯些……陛下也无需多思多忧过甚,如今日般,咱们慢慢教就是了。”
  “弘儿是个受教的孩子。”
  方才帝后的话,他都是恭恭敬敬听了,神色间也未有辩驳之意。
  皇帝叹息道:“因大哥的缘故,朕再不愿弘儿受东宫被觊觎,日夜难安之苦。自然更不愿意见朕的儿子们也生出兄弟阋墙之祸。”
  “朕要让弘儿时时知道他才是朕属意的太子。”
  可这样,或许也是过犹不及走岔了路……
  “以至于弘儿的性情未经磨砺,仁厚纯正有余。”
  皇帝心里还有一个不想说出口,甚至回避去想的问题:若是人的性情不是后天养成,而是天生的呢?
  就像他们兄弟三人,同父同母,父皇也一样择名师教导,可打小就是三个完全不同性情的人啊。
  皇帝不再去想。
  只当弘儿是一直在东宫被学士环绕,一路走的太顺当,才养成了这样过于端方仁厚的性子。
  那只要自己以后多加磨练教导就好了。
  “媚娘,朕之前在弘儿跟前,还是父亲多于父皇。”皇帝沉声道:“但之后,朕在弘儿,不,在太子面前会更像一个皇帝。”
  皇帝天威难测,太子就要学着在做君前先做臣。
  轻轻叹了口气后,皇帝又补了一句:“但弘儿这孩子心思细致,朕若是严苛了,只怕他会忧惧多虑。媚娘你素日多劝着他些。”
  媚娘点头。
  而决定对儿子改变教育方法的李治,忽然想起了一事:父皇当年对大哥要求与诸皇子不同,少有慈父之情态,想必也有跟自己一样的想法?
  是皇帝与太子的位置,让父子永不可能是单纯的父子。
  皇帝闭上了眼睛养神:他此刻,是真的很想跟大哥再好好聊一聊。
  **
  尚书省都堂。
  又是一年贡举。
  进士科、明经科等科考一如往年一般,举子各自在考场答题。诸多屋舍内鸦鹊无声,只有巡回监察考场的官员偶然响起的脚步声。
  唯有最东侧一间单独屋舍,里面传出人声。
  礼部尚书许圉师,亦是今年的总考官‘知贡举’,坐在上首。
  此时正对着左手旁第一人笑道:“姜侍郎向善识人。之前圣驾巡幸并州,我并未跟去。但之后也曾听闻姜侍郎在当地才子宴上,见了齐州长史王福畤之子,其子年不过十岁却才华横溢,姜侍郎赞他是王家之宝树?”
  姜沃莞尔道:“竟然传到许尚书这里来了?”
  许圉师颔首:“有此赞誉,王家自然恨不得天下皆知。”然后又对着手里童子科的名单道:“可惜今岁未至。”
  两人闲谈毕,便有胥吏将二十来个十岁左右的童子引进来。
  每人于单人桌前立好。
  知贡举面前的案上,放着《诗》《书》《礼记》等九经。但童子科贡举,《论语》和《孝经》是最紧要的。
  许圉师现场随手翻了三篇论语,三篇孝经,令童子们默写。
  又对姜沃道:“姜侍郎也来翻几篇。”
  姜沃就上前,从《诗经》和《春秋》里随手翻了两篇。
  之后看着堂中刻漏。
  足足十篇文章要默写,又是在考场上,还得注意书法字迹,估计等他们默完,怎么也得一个多时辰了。
  之后还要考‘解经义’。
  确实得是早慧的天才儿童,才能经得住这个考法。
  童子们自各个屏气敛声,开始落笔。
  姜沃坐在原处,只是以不易为人察觉的目光,多看了片刻杨炯。
  心中多有终于见到‘全图鉴’的满足感。
  而许尚书则像是之前姜沃最怕遇上的监考老师一样,开始在屋里转悠,然后在每个考生的背后站一会,还时不时发出一声叹息,或是摇头走开。
  想来是见童子默错了。
  姜沃见有两个孩子被许尚书摇头摇的,小脸儿都白了,就邀请许尚书一起出门去巡查考场。
  还给孩子们一个安静自在地考场吧!
  许尚书应邀而出。
  因刚见了许多‘预备东宫伴读’,许尚书不免提起东宫今岁新编纂的《瑶山玉彩》来。
  尤其许圉师又是主编之一——修书向来是荣耀事,何况是替东宫修书,必会青史留名。
  许圉师此时满脸光辉道:“太子实仁厚惠下,还替我等向圣人请赏。”
  姜沃含笑回了几句场面话。
  而许圉师说过这件近来得意事后,忽然又是一顿,想起一事——
  朝中许多重臣,都会兼任东宫属臣,比如侍中许敬宗,就兼任太子左庶子,可于东宫驳正谏言,而自己这个礼部尚书,也兼任太子宾客,于东宫赞相礼仪事。
  还有那个文采过人的中书侍郎上官仪,此时都担着太子中舍人的官位。
  但是……许圉师不由多看了身侧姜侍郎两眼:皇帝怎么不点这位心腹重臣兼任东宫属臣呢?
  还有,英国公府上下,也未有入东宫者。
  许圉师心中感叹:圣心如渊海啊。
  于是把东宫事掩过不提,只与姜沃闲谈起贡举事。算着时辰差不多,两人便回到考场,再给童子们出‘解经义’之题。
  而姜沃越发感慨,才气这种东西,就像是美貌一样,难以遮掩。
  都不必姜沃与主考官说什么,考后许尚书就单独提起了杨炯,赞其:“精微博识,乃浑金璞玉。”
  姜沃颔首:“我观亦如此。”
  两人达成统一意见:哪怕杨炯今岁不会被选为伴读,也可收入弘文馆或是国子监读书。
  姜沃离开尚书省都堂的路上,就算了算‘初唐四杰全图鉴’。
  骆宾王是于前年参加了吏部‘资考授官’,报的就是国子监正七品‘四门博士’,如今正在国子监做教授。
  如今杨炯也要入学。
  再待王勃从齐州入京,卢照邻也回京后,她的春日宴就能凑一桌初唐四杰。
  **
  龙朔元年三月。
  圣驾巡幸洛阳。
  此番随驾,全权负责圣驾路线与安全事宜的,并非以往英国公李勣,而是左武卫苏定方。
  李勣恭送圣驾之时,见苏定方一身戎装于马上,显然除了圣驾安危外心无旁骛。再想想自己肩上的突如其来的重担,就格外想跟他调换一下!
  *
  圣驾方至东都洛阳,长安城内就送来一封奏疏:是江夏王李道宗以年迈求致仕。
  江夏王多年镇守安西都护府,屯兵防备吐蕃。
  此番他上书致仕,自然是军国大事,得皇帝决定。
  皇帝接此奏疏,微叹:是啊,江夏王今年也六十岁了。
  不是每个年过花甲的人,都能如苏定方大将军一般,还能在大雪中一日一夜疾驰三百里,突袭敌军。
  江夏王……也老了啊。
  皇帝准奏。
  又下旨,令正在高句丽安东都护府镇守的都督薛仁贵,调任安西都护府。
  毕竟,辽东之地还有熊津都督刘仁轨,应当也镇得住。
  而同样接到旨意的刘仁轨,便上奏向皇上求一个文臣。
  毕竟他这里,除了高句丽和百济这两个,已经成为大唐四十二个州的前国,附近还有新罗和倭国两个属国。
  他再文武兼备,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皇帝想了想,直接大方地给刘仁轨送了个宰辅去。
  准确的说,是前宰辅——
  之前被皇帝迁到大唐最北境,在燕然都护府任兵曹的来济,被皇帝调任辽东。
  刘仁轨大喜,有来济这位前宰辅在,辽东的文事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
  几番调任,几乎是横跨整个大唐疆域。
  哪怕是一切都按最快的速度推进,也是到小半年后,这几位文臣武将才各自按圣旨就位。
  江夏王交待过安西屯兵事与吐蕃事,终于能安心卸任回京养老。
  这一年秋日,江夏王时隔多年,再次看到长安城门时,心中无不感慨:当年他被长孙无忌诬陷涉谋反事,被流出京时,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回来。
  又有些痛快地想:倒是长孙无忌自己,此生可是再回不了京城了!
  *
  也就是这个秋日,巡幸洛阳的皇帝,接到了黔州传来的书信。
  赵国公长孙无忌自去年冬日起,多有病症,如今渐成沉疴。
  毕竟是年纪在这里,他已然是六十七岁的人了。
  皇帝终是决定,太子于长安监国,皇后于东都代理政务。
  而他,今岁要亲至黔州。
  *
  贞观十七年,皇帝见将要被流放黔州的兄长毫无生志,便与他约定:“等很多年后,去吃兄长种的葡萄。”
  时隔十八年。
  他终能赴约。


第140章 朝堂如浪
  东都洛阳贞观殿。
  偏殿里堆着许多装满器物的箱笼。
  皇帝这次并不摆全幅皇帝仪驾往黔州。只是轻装简行;速去速回。
  媚娘边与皇帝一起走到一只开着的木箱前,边与皇帝道:“还好有苏大将军率亲卫随行护驾。”
  皇帝颔首:“媚娘勿虑,路上所有船只与馆驿;都已然提前安排好了亲卫驻兵。”
  媚娘又道:“皇帝一应要用的药,我都与程望山交代许多遍了。”
  边说话,皇帝边伸手从开着的木箱中取出一物;是一只精巧的罗盘——
  这只箱子是姜沃送进宫的;是她带给大公子李承乾的谢礼。当年与他在师父坟茔前的一夜彻谈;于姜沃而言,实在受益良多。
  只是黔州万岭谷的所在特殊,无皇帝手书也去不到,没法亲自再去道谢。
  此番皇帝下黔州;姜沃就把一箱器物送进宫来;经呈御览。
  除了罗盘、船只模型等新鲜器物外,甚至还有一匣子钱币。
  皇帝打开一看,里头是西域各国用的金银币;铸造的工艺和花纹各不相同。
  “姜卿有心了。”
  皇帝不免感叹人生际遇:兄长做太子时;姜沃还在太史局做太史丞;从未能单独与东宫说过一句话。倒是兄长后来隐居黔州;她倒是成了朝上见兄长次数最多的朝臣。
  看过这一只木箱,帝后二人就往后殿走去。
  “陛下早些歇着吧。”
  见媚娘坐在妆镜前,皇帝忽然想起一事道:“对了;媚娘,多给朕带两盒海棠色的口脂。”
  媚娘正在取簪子的手就是一顿。
  她从打磨的异常明亮的铜镜里;看到皇帝的身影。但到底是铜镜,看不清面色。
  媚娘就转过头来,看着披着厚绒衣的皇帝。
  京中多干燥;秋冬时皇帝也会赐给朝臣口脂。只是皇帝和朝臣们用的,多是只用蜂蜡制成的无色口脂。
  此时皇帝特意要海棠红色的口脂……媚娘的目光落在他唇上,如面色一般淡白无血色。若是风疾发作时,还会泛起明显的瘀紫。
  “好。”
  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