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皇爷爷留下的妃子,至今还有不满三十的,穆宗的后宫年纪更小,二十左右的一大堆,还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宫女,朱翊钧看着她们时常陷入沉思。
  他曾经想过,若是这些女子同意,他愿意给一笔银子放她们出宫,给她们自由,如此,还能节省开支,一举两得。
  但这个想法,别说大臣,就连皇太后也不同意。民间女子尚且要为亡夫守节,何况皇帝的女人。
  再说了,这些女子都没有子嗣,娘家也未必肯接纳她们,出了宫,让她们怎么活?
  朱翊钧听到“守节”二字就头疼,女子活在这世上,无论是父亲、丈夫还是儿子,总要依附男子,才能生活,命运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
  既然后妃不行,那宫女和女官总可以了吧。
  上了一定年纪的,他们愿意留就留,愿意出宫,也可以领一笔银子,回家也好,嫁人也罢,随她们
  去。
  这个想法虽然还是遭到了大臣和太后的反对,但朱翊钧心意已定。
  他至今还忘不了江南一带无数拉郎婚配的纠纷,都是他爹造的孽。
  可见,老百姓也知道,宫中的日子并非珠围翠绕,花团锦簇,不愿女儿进宫遭罪。
  这些宫女是家里穷,没得选,一旦入宫,就注定幽闭在高墙内,了此一生。
  朱翊钧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便不想用皇权筋骨别人的人生。
  可令他意外的是,下发诏令之后,却并没有宫女主动提出离宫。
  皇太后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她提醒儿子:“宫里的日子虽不好过,但也不愁吃穿。出了宫,那点银子被父兄夺取,接下来是什么日子,谁又能说得准?”
  朱翊钧无言以对,索性也不再纠结此事,诏令随时有效。
  今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申时行,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去年,从湖广到南京,朱翊钧一路上结识了不少应试的举人。他倒要瞧瞧,这些夸夸其谈的读书人,最后有几人能在殿试与他相遇。
  话虽如此,但他又实在忍不住,在春闱之前,出宫一趟,遍访大小客栈。
  还是那个苏州小馆,还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书生。临川汤义仍逢人就说,丞相要遣人找他,为自家几位公子作陪衬,被他严词拒绝。
  朱翊钧在他身后笑道:“如此说来,这位丞相可真是大度,你这么不给他面子,他却容得下你在他眼皮底下,把事情传得人尽皆知。”
  汤显祖一回头,惊讶道:“李兄?你也上京赶考。”
  朱翊钧拱了拱手:“汤兄。”
  “上京赶考谈不上,我本就是顺天府人士。”
  认识朱翊钧的可不止汤显祖一人,另一桌的顾宪成、胡应麟、朱国祚、屠隆等人纷纷回过头来看他。
  朱翊钧倒也大方,挨个拱手打招呼:“诸位兄台,别来无恙。”
  “我随便逛逛,别都看着我呀,继续聊,继续聊!”
  说完他转身走出了酒馆。
  刘守有问:“怎么了这是,刚进去,不坐下听他们谈古论今?”
  陆绎笑道:“要露馅了。”
  朱翊钧拉着他的手,赶紧走:“与成懂我。”


第267章 外出的时候,朱翊……
  外出的时候,朱翊钧虽然一直用的是李诚铭的名字,但未必每次都透露武清伯长孙的身份,根据需要,他也时常冒充自己是将要参加会试的考生。
  这里是京师,武清伯长孙欺男霸女,被皇上发配去蓟镇充军的事儿,早已传位佳话。
  现在,那些曾经被朱翊钧忽悠过的人齐聚一堂,他往那儿一站,再多说两句,就得穿帮。
  虽说他这个大明皇帝的身份,顶多再能隐瞒一个月,但朱翊钧还是想把悬念留到最后,等到了皇极殿,再给他们一点来自帝王的小小震撼。
  至于那些连进士都考不中的,那也没有必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了。
  刘守有问:“咱们现在上哪儿,张阁老府上?”
  以前,朱翊钧每次出宫,必到张居正家里找张懋修。此时他却顿住脚步,怔愣片刻,随后摇了摇头:“算了,他们三兄弟都要准备春闱,等殿试之后再去吧。”
  会试之后,三日放榜。三月十五,在皇极殿举行。
  三月初十,内阁首辅张居正、次辅吕调阳吕调阳、刑部尚书王崇古,以儿子要参与殿试而上疏请求回避。
  朱翊钧忍不住笑出生,真要避嫌,那就别考。既然参加考试,还避什么嫌。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还得走个形势。
  于是朱翊钧御笔批复张居正:“读卷官重典,卿为元辅秉公进贤,不必回避,礼部知道。”
  差不多的话,朱翊钧又回复了吕调阳和王崇古,让他们安心读卷,不要多想。
  在此之前,内阁已拟定三套策问题目呈给朱翊钧,让他挑选。
  朱翊钧看过之后,都不满意,好在时间来得及,可以重新重新出题。
  朱翊钧不想和他们讨论边事,也不想听他们谈论君臣关系、如何治国。
  如今朝廷正在清丈土地,加快向全国推行新的政令,他想要的策题是,考生们对于这一变革的看法。
  张居正看着他,欲言又止。
  “先生,”朱翊钧笑眯眯的看着他,“你有什么,直说便是,不必有所顾忌。”
  张居正这才说出了实情。
  “一条鞭法”虽然有利于国家财政,也为百姓减轻了负担,但切切实实触及到了大地主和地方官吏的利益。
  朝廷内部,反对的声音都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许多官员,就是从各地的大地主家走出来的,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家族和阶层的利益。
  这个问题问得太具体了,考生一眼就能看出皇帝想要什么答案,他们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千锤百炼出来的,个个都能把文章写得出神入化,迎合讨好圣上自不在话下。
  朱翊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选拔自己想要的人才,恐怕有点困难。
  经他这么一提醒,朱翊钧回想了一下往年的策题,意识到,张居正说得有道理。
  于是,内阁召集翰林院和礼部,按照朱翊钧的要求,重新拟定策题,力求帮助皇上选出理想中的改革人才。
  策题定下来之后,所有出题、阅卷和读卷官员值宿宫中,直到殿试结束。
  三月十五日,朱翊钧一早起来,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正适合酣睡。
  潞王犯了懒病,哼哼唧唧不想起床,朱翊钧一巴掌拍他屁股上:“抄书两百遍。”
  潞王吓得一个激灵,赶紧起身,梳洗更衣,准备去文华殿读书。
  朱翊钧也想多睡会儿,但今日殿试,他父皇和皇爷爷就很少御殿,就算去,也只是露个面,答卷开始便离开,一切丢给内阁和礼部。
  但朱翊钧不一样,他不但亲自去了,他还在皇极殿呆了一两个时辰,几乎将所有考生的试卷都看了一遍。
  张嗣修、吕兴周、王谦这些官二代都顺利进入殿试环节,所谓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却不过寥寥。朱翊钧看到了屠隆,看到了沈懋学,却不见汤显祖、胡应麟等人。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朱翊钧没有看到张敬修和张懋修。
  那日张居正上疏,因儿子预殿试而请求回避,朱翊钧还以为张家三兄弟都考中了进士,没想到,只有张嗣修一人。
  这些日子,朝中大小事务繁忙,朱翊钧也没细问。
  张懋修这么骄傲一孩子,一直以来,读书的目的就是奔着考状元去的,现在连进士都没考中,那得多难过。
  还有张敬修,朱翊钧看过他的文章,的确一般,但上次他就没中,这次又没中,关键是弟弟第一次就高中了,心理落差一定很大。
  朱翊钧一边看考生策对,一边在心里想,过几日,一定找个机会去到张府瞧瞧。
  他在皇极殿中逛了几圈,把所有考生的开篇全都看了一遍,对他们的观点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筛选出他认为的可用之才。
  隔日,文华殿御前读卷,按照世宗定下的规矩,读卷官只读前十二份策题。
  但朱翊钧听过之后,却有些意犹未尽,命人再取十二份进读。
  听完二十四份策题,朱翊钧又看了一眼,内阁提出的排名,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将第四名,提到了第二名,便说道:“就按这个发榜吧。”张居正看着手里的名单,思忖良久,最终叹一口气,与诸位大臣一起,退出文华殿。
  朱翊钧提到第二名的,正是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而状元是湖广临武人曾朝节,探花是浙江金华府人陆可教。
  而原本应该在状元位置上的沈懋学,排到了数十名开外。
  沈懋学乃是心学传人王畿的学生,精书法,好诗文,亦善骑射。他曾与张居正有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却因为“夺情”事件,引疾归乡,没几年就抑郁而终了。
  说起来,这件事跟沈懋学也没多大关系。是吴中行、赵用贤二人带头弹劾张居正,被万历廷杖,罢官。沈懋学上疏为二人求情,未果,又写信给工部尚书李幼滋。李幼滋却说张居正不奔丧,得圣贤之道,训斥沈懋学迂腐之辈,啥也不懂。
  沈懋学想不通,辞官也就罢了,还把自己气死了。
  而如今,吴中兴、赵用贤这两位张居正上一世的得意门生,如今却已是查无此人,不知在哪个偏远地区做知县。
  张居正没把沈懋学放在状元的位置上,自然也不打算让他留京。
  远离朝堂纷争,说不得能叫他心胸宽广一些,多活几年。
  而曾朝节、陆可教本就是殿试前五,除才学之外,人品也没得说,为官清正,持论公允。出身寒微,在朝中独立无所依傍,不结私党,也不树宗派。
  而朱翊钧看过这些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这二十多个人里面,至少十五六人都是心学门人。
  他对王守仁和心学没什么看法,小时候因为好奇,也了解过不少。
  虽说心学门人个个思维敏捷,观点新颖,文采斐然,写出来的文章,很对朱翊钧的胃口。
  但他并不想朝中各个重要位置都被一种一个学派占据,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互相监督,互相进步。
  这是皇爷爷曾经教过他的制衡之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产生分歧,讲人分成不同派系。
  帝王的之术不是消弭党争,而是控制规模。防止任何一派获得绝对优势,垄断权威。
  朱翊钧虽未下诏令,但在与张居正议事时提过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不得选为庶吉士。
  殿试刚一结束,皇太后降下懿旨:“着礼部在京顺天等八府及南京、凤阳、淮安、徐州、河南、山东,于大小官员、民庶良善之家预先选求,择其父母行止端慎、家法严正女子,年十四十五,容貌端庄、德性纯美、勤中礼法度者。”
  朱翊钧看完,要求把年龄改成十七、十八。皇太后不同意,说这个年纪还没嫁人的姑娘,那一定是容貌、德性某一方面有缺陷,嫁不出去的。
  选皇后能选嫁不出去的吗?
  朱翊钧立刻就想反驳,自然也有才貌双全,德容兼备,不愿屈就的女子,话到了嘴边他又咽了回去。
  母子俩僵持半晌,最后各退一步,在十五到十七之间选秀。
  此时正值春和景明,忙过殿试,朱翊钧得了些空闲,想到张懋修落榜之事,便决定去张居□□上,安慰他一番。
  他还专门挑了个张居正休沐的日子,正好蹭饭,还能和先生小酌两杯。
  为此,他还特意让王安带了两坛长春酒,备了些小菜。
  朱翊钧到张府就跟回自己家一样,不需要人大张旗鼓出来迎驾,他自己就进去了。
  花园里,一老头儿正在打太极,朱翊钧定睛一看,是张文明老先生。
  老头儿看着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朱翊钧上前与他打招呼:“张老先生,在京师住的可还习惯。”
  张文明不认得他,但能进出张府,并且这么年轻的,不是他儿子的门生,就是他孙子的朋友,他也便乐呵呵的回道:“习惯习惯,京师那是天子脚下,比我们那小小的江陵气派多了,在这儿住的时间长了,就不想回去了。”
  朱翊钧还记得老头儿刚来时作天作地的模样,现在倒是不想走了。
  “那挺好,就在这儿颐养天年,成全张阁老一片孝心。”
  和张文明寒暄两句,朱翊钧便告辞了:“不打扰你练功,我去找懋修。”
  “啊,找懋修?”张文明明白了,这是张懋修的好友,“他最近,心情不好,好些日子没出过他那院子了。”
  朱翊钧点点头:“我知道,这不,专程来开导开导他。”
  张文明摇摇头:“恐怕不行,那孩子倔,他爹都奈布不了他。”
  张居正这个严父都奈何不了,朱翊钧更好奇了,张懋修究竟能有多倔。
  “那我看看去。”
  张懋修住的地方是张府最偏僻的一处院子,他说这里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