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上,颜雪怀与李绮娘说起皇宫征地,又说起叶老夫人家里的事儿,李绮娘不住叹息:“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不幸,叶老夫人却接二连三经历三次,唉,你说她与亲戚们也没有往来了,想来平日里也没人照应,以后我做饭时多做一点儿,给她们送过去。”
柿子胡同离得也不太远,腿脚快的,一盏茶的功夫就能跑个来回。
颜雪怀没有异议,她花了三十五两租下这间铺子,本就是沾了大便宜,在自己的能力之内给老太太做几顿饭,也是应该的。
第二天,胡掌柜介绍的人一大早就过来了,是给食肆客栈供给粮油米面的,李绮娘谈生意的时候,莫语便来了,颜雪怀连忙请她进来。
蒸笼和帕子洗得干干净净,莫语拿出一锭五两的银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瞒你说,老夫人也是南边的人,我手艺不好,做不出这么好的糯米烧卖,昨天的烧卖老夫人很喜欢,我都好久没有见她吃这么多了。这银子是老夫人让我给你们的,算是饭钱,多出来的就留着慢慢用,以后每天晚上,若是你们不忙,就给送到柿子胡同。”
颜雪怀一听,连忙推辞:“一点点吃食,不用要钱。”
“姑娘不知老夫人的脾气,你们若是不肯收钱,她决不会吃你们一口,你们还是把银子收下吧,以后的吃食该多少钱就多少钱,这钱用完了,只需说一声,我再送过来。”
既然莫语这样说了,颜雪怀便也不客气了,进屋把银子交给李绮娘,李绮娘面前有客人,便没有多问。
颜雪怀又和李绮娘说了一声,便陪着莫语去了顺城街。
顺城街一如往常那般热闹,也一如往常鱼龙混杂。
颜雪怀找到顺城街上唯一的官牙,还被进门,老远就看到余敏送一个客人出来。
那客人一袭暗红团花的绸缎衫子,手上戴着两个黄澄澄的马蹄金戒指,一看就是个生意人。
余敏点头哈腰把那人送走,转身刚要进门,肩膀上就被人拍了一记。
他回头一看,一脸惊喜。
“颜姑娘!”
“行啊,刚才那位是大主顾吧,你的生意不错啊。”
余敏脸上放光,欢喜之色溢于颜表:“是位做丝绸生意的老板,他让我给他做中人。”
“好,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大生意,不错不错。”
“托姑娘的福,若不是有您帮我开了第一张,像这样的生意也轮不到我。”余敏说得真诚,他是真心实意在感激这位颜姑娘。
颜雪怀指指身后的莫语,道:“今天有事找你,这位莫语姑姑,你还有印像吗?”
余敏连忙点头:“记得记得,大娘是叶老夫人身边的人。”
“嗯,就是,你若有空,咱们到前面的茶馆里坐坐,我请客。”
颜雪怀看向不远处的茶馆,那茶馆看上去很热闹,门口围满蹭听书的小孩子。
“我请客,该我请,颜姑娘千万别和我争,这顿茶一定要我来请。”
余敏说着便往茶馆走,自从帮着颜雪怀租成铺子,他的好运就来了,短短十天,他便做成了三笔生意。
余敏固执地认为,他的好运气全都是颜雪怀带给他的,即使颜雪怀今天没来,他也想给颜雪怀送两条鱼。
第二十五章 栗子
这是顺城街上最大的茶馆,里里外外都是人,说书先生讲的是三顾茅庐请诸葛,耳熟能详的故事,颜雪怀不知道这有什么可听的。
可是看到余敏那瞬间明亮起来的眼睛,和茶馆里那些听得兴致勃勃的人,颜雪怀只能感叹自己的无趣。
茶馆里只有一张空桌子,比较偏僻,想听书不是好位子,但却适合聊天。
三人落座,余敏豪爽地要了一壶雨前,两干两鲜,因为早就说好是他请客,颜雪怀也不客气,说了莫语的来意,便嗑着瓜子听两人说话。
余敏虽然正式做牙人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身处官牙,对于衙门里颁下的各种律令还是很清楚的。
新京的确是要建皇宫,不是仅仅只建皇宫,是要按照旧京来建,新京城要建皇城和宫城。
会昌街北头,过了十字路口,再走二十丈,那里要建一座城门,同样的城门要建四座,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城门以里便是皇城,皇城里面才是宫城。
叶老夫人陪嫁的那块地是栖梧街,而工部划出来的位置,栖梧街的一半在宫城,另一半则是在皇城。
各大官牙都已经得了消息,会昌街的地皮还要涨价,至于皇城内的地皮,普通百姓也就不用想了,有钱也住不进去,若是按照旧京的规矩,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宗室和勋贵方够资格。
皇城以内现有的人家,除了福王府以外,全都要搬出来。
有内部消息,内务府那边给出的补偿办法,是按照铺面和院落来算的,无论是五进大宅还是一进小院,也无论一个院子里有多少个跨院,只要有一个大门口,全部按一个院子计数;无论是前铺后院上下两三层的大酒楼,还是只能放下两张桌子的小店,只要有屋顶的,就按一家铺子计数。
每个院子补偿二百两,每间铺子补偿一百两。
叶老夫人拥有整条栖梧街,其中有铺面八个,院落六个,共计补偿二千两。
颜雪怀被惊呆了。
这是抢钱吧?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普天之下,莫归王土,在皇帝看来,这就是他的地方,他拿回他自己的土地,还用给钱吗?
不用。
现在他肯给,这是他贤德圣明,爱民如子。
余敏叹了口气,说道:“好在叶老夫人的老宅没在栖梧街上,否则就更亏了,许家就是如此,许家的大宅在二道街,二道街也被划在皇城之内,许家嫡出三房占了二道街东边,许家老祖宗当年硬是不让各家另外开门,即使分了家,也要住在一起,三房人走同一个大门,现在按照这补偿条案,许家那一大片宅子,只能按一个院子来算,二百两?都不够许家上百口人吃一个月的。”
有了许家做对比,叶老夫人还能算是情况好的。
颜雪怀把余敏说的这些前后联系起来,便发现了问题。
“工部的人已经上门通知叶老夫人了,可是却没提补偿的事,你说这是内务府给出来的方案,也就是说至今为止,这也只是方案,并没有真正颁布下来?是不是还能改?”
余敏一拍大腿,冲着颜雪怀竖起大拇指:“颜姑娘,你真厉害,全都让你说对了。”
“内务府的没有批下来?”颜雪怀问道。
余敏四下看看,猫着腰缩着肩膀,只把脖子以上的部分露在桌面上,声音压得极低。
“我听说啊,这事卡在定国公那里了,定国公不答应,至于为何不答应,我就不知道了。”
相隔十几天,颜雪怀又一定听到定国公三个字。
听了这么多,莫语越发忧心忡忡:“现在栖梧街上除了两家铺子以外,余下的全都租出去了,工部让尽快搬离,全都是拖家带口的,岂是说搬就能搬的,之前交的房租要退回去,若是有那脾气不好的,不敢去找官府,却会找我们的麻烦,少不了还要费些口舌,老夫人上了年纪,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这可如何是好啊。”
这的确是一件很难办的事,何况朝廷的赔偿条款至今也没有定下来,若是最终的方案还不如现在的,那就更难了。
莫语叹息,没有心思留在这里,想打听的也打听到了,颜雪怀便陪着莫语出了茶楼,与余敏告辞,离开了顺城街。
茶楼的二楼,靠着栏杆的位子,焦爷收回目光。
手下笑着说道:“余四儿这小子穿龙袍也不像太子,您看那长衫儿穿他身上,就像是猴子戴帽儿。”
“跟着他一起来的是谁?也是顺城街上的?”焦爷拿起一颗糖炒栗子,仔细地剥去外壳。
“您说那个老的,还是那个小的?”手下问道。
“全都说说。”
焦爷把剥好的栗子放进嘴里,咬了一口又吐出来,这栗子不甜!
“不瞒您说,老的那个,小的还真没见过,但那个小的,之前来过顺城街,请余四儿到会昌街上做中人的就是她,王家那个婆娘连同她男人,就是栽在她手上,咋看不男不女的,不过是个小丫头,年纪不大,姓颜,有南方口音,想来是南边逃难来的。”
焦爷皱起眉头,把面前的糖炒栗子推开:“老唐头这栗子越来越难吃,你问问他是不是不想干了,若是不想干,就给他换个行当!”
颜雪怀回到铺子,李绮娘端给她一碗冰糖炖雪梨:“新京太干燥了,你多喝一碗,润润嗓子。”
颜雪怀只喝汤不吃梨,一口气喝了两碗,李绮娘拿了小勺把闺女剩下的雪梨吃了,问道:“对了,你给我的那银子是怎么回事?当时有客人,娘没空问你。”
颜雪怀便把叶老夫人拿了银子订饭,以及栖梧街被划进皇城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
李绮娘听完也只能叹息,她虽然没有去过栖梧街,可是能被划进皇城,那位置肯定不错。
她是做过生意的,栖梧街上的铺子和宅子,一处处单卖出去,若是以从前旧京的房价来估算,那就是五六万两!打包贱卖也能卖出二三万两。
可现在被圈进皇城和宫城,这地就不是自己的了。
二千两,连买砖瓦的钱都不够。
第二十六章 包子
转眼便到了十六,铺子开业了。
李食记!
这名字是李绮娘取的,没费脑子,以前在旧京时的食肆就叫李食记。
当年李老爹开了三家李食记,后来仅余下陪嫁给李绮娘的那一家,如今李绮娘也不知道那间铺子还在不在。
听说打仗的时候,当官的会把城里的民房拆掉,用砖瓦去修城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颜雪怀觉得这名字很好,好记好念,但凡识字的都能认识。
开业的前一天,颜雪怀让李绮娘蒸了几大锅包子,会昌街上的大小铺子,挨家送了几个包子。
包子装在小提篮里,篮子是从孙胜那里定做的,用的是最便宜的玉米皮。
大魏朝把玉米叫番麦,太宗年间由番僧传过来,因此得名。如今大魏的番麦已经很普遍,但是用番麦皮编篮子,颜雪怀还是头一份。
她不会编,孙胜找人编的,一试就成,比柳条更容易,只是这东西不结实,沾不得水,用几次就坏了。
颜雪怀用番麦皮编篮子,是为了省钱。
两只猪肉大葱包、两只香菇青菜包,两只豆沙包。
六只包子装在中看不中用的篮子里,写有“李食记”三个字的红纸贴上去,每家铺子送上一份,是街坊间的走动,更是新店宣传。
开业第一天,余敏一大早就跑过来了,带来两尾鱼,奄奄一息,撑着最后一口气。
“这是我家摊子上的,没花钱,别客气!”
颜雪怀这才知道,余敏的老娘是卖鱼的,卖鱼又姓余,顺城街上有名的鱼婆子,就是她。
“你来的正好,帮我把鞭炮放了。”
鞭炮声噼里啪啦,红屑洒了一地,余敏放完鞭炮就急着要走,颜雪怀把一篮子包子递给他,让他带回去给他娘尝尝。
街坊们听到动静,接二连三过来道喜,昨天吃了人家的包子,今天总要说几句吉利话。
看到有包子出锅,热气腾腾,想起昨天吃过的味道,这个一笼,那个两笼,李绮娘天没亮出就起床蒸出的包子,不到半个时辰,就全都卖光了。
只买包子,却没人要炒菜。
待到再也没有街坊们过来了,一个穿长衫的年轻人小跑着过来,脸上汗津津的,问道:“还有包子吗?”
“包子没啦,进来坐吧,家常小菜,现炒。”
长衫年轻人摇摇头:“赶着回衙门,想买几个包子拿回去吃,没有就算了,买烧饼去,烧饼夹肉,省事。”
望着他的背影,颜雪怀怔了怔,拍拍脑袋,她好像忽略了什么。
会昌街在新京城里不能算最繁华的地方,可也能排到第二第三。
皇城圈地以后,会昌街是离皇城最近的街道,摇身一变,就成了新京最热闹的地方。
而大魏朝设在京城的各级衙门,要么在皇城里,要么也是紧挨皇城而建。
这是什么?这是商机。
忙活了大半天,除了卖包子,没有别的生意。
李绮娘的锅铲安安静静躺在那里。
傍晚的时候,黄博来了,点了两个小菜,又要了一碗鸡汤馄饨。
吃了几口便竖起拇指:“李大嫂,你这手艺可真不错,没想到你把北方的口味也能做得这么好。”
李绮娘有些不好意思:“家父年轻时走南闯北,南北菜式都能做,我跟着也学了一些。”
颜雪怀用大帕子包了装着鸡汤馄饨的砂锅正要出门,闻言笑着说道:“我外公是名厨,我娘这是家传的手艺。”
黄博进门时,没有看到颜雪怀,这会儿见她主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