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生可否-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才会有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

    “因而,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变化,才会流动,才会前进。”

    “若非如此。”

    “掌握更多财富权力的人,子嗣还一直更加聪明,那么,平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他们通过数百上千年的筛选进化,将会与普通人变成两个不同的种族。”

    “那个时候,他们为了减少普通人对资源的消耗,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打个比方。”

    “陈明,假如你家里的鸡太多了,把家里的口粮都要吃光了,你会怎么做?”

    陈明想也不想的答道:“杀鸡。”

    “对,杀鸡。”

    张执象平静无比的三个字,却让陈五他们这些大人不寒而栗,嘉靖更是站了起来,只觉得胸中有口气喘不过来。

    这是,陈明说道:“先生,他们不想跟我们一个种族,但他们摆脱不了,对吗?”

    张执象笑道:“对,他们摆脱不了,这是天道。”

    “不修行,不天人合一,如何改变天的意志?若是天人合一,便知这个意志无需改变,这是他们无法跨越的死结。”

    “而天道也就注定了,人类的未来,必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未来。”

    “而非,损不足而奉有余。”

    “陈明,你记住,天地间有大公平,第一为生死,第二为轮回,你之所生,是父母给你骨肉,而天地予你以灵。”

    张执象说着,一只手指缓缓抵在了陈明的眉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是非因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16、南北差异均田免赋



陈明似懂非懂,但眼睛中的光却亮了许多。

    人世间最难的是启迪智慧,首先要师傅愿意教,其次要学生愿意学,但凡能开悟,那才是一辈子真正的财富。

    家族之势,父母之财,护的了一时,护不了一世。

    皇帝驾驭不了臣子,就会被架空、篡国,主家驾驭不了仆人,一样会被仆人欺辱、抢夺家产,《红楼梦》里的曹家,可不是个例,曹家入不敷出,赖家却大富大贵,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原因。

    陈大娘他们不知道张执象教的是屠龙术。

    但他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智慧,能够感受到陈明所得非同寻常,于是陈大娘赶紧让陈明拜谢先生的教导。

    傍晚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

    待将张执象他们送走后,陈五的妻子还是有点心疼,家里的两只老母鸡都宰杀了,儿子得好长一段时间吃不到鸡蛋了。

    她嘟囔了句:“看皇爷挺喜欢狗子的,还以为会有赏赐呢。”

    陈大娘的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

    就要给儿媳立规矩的时候,陈明连忙拉住了他娘的手;    说道:“娘,孩儿如今是国师的学生;    有什么赏赐比这个更好的呢?”

    “皇爷倘若赏了金银玉器;    孩儿以后可没脸去找先生了。”

    “娘说是这个道理不?”

    陈氏点了点头;    顿时喜笑颜开,陈大娘顿了一下;    倒也没骂了,只是说道:“当娘的还没孩子懂事,果然只给了骨肉;    灵性是老天爷给的。”

    陈明却说:“奶奶,我娘没读过书,也没经过事,没吃过流离持家的苦;    不知人生百味,您得多教她,不能只骂她。”

    陈大娘笑了,揽过陈明直呼“好孙儿”。

    ……

    张执象和嘉靖离开陈五家后;    便也要找地方歇脚了。

    皇宫是没兴趣回去;    嘉靖问王家的桂园如何,张执象准备找桂园的管事;    却不料老熟人郑荣生就在;    听闻得知是王直早就让他在这里候着。

    桂园也早就做好了迎接皇驾的准备。

    嘉靖让仪仗走陆路进去;    而他则与张执象乘着小舟进桂园,一路上欣赏南京城的山水庄园;    不由吟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越是在江南游历;    越是能够感受到,南边与北边仿佛就是两个世界。

    江南富得流油。

    但就田赋而言,北边却占了六成;    甚至七成;    江南常常“遭灾”,收不上税;    挨过几年;    朝廷不得不免除旧债。

    归根结底;    还是江南的官太多了。

    张执象听出嘉靖的感慨;    说道:“既然南北如此割裂,那么正好我们做北边的事,阻力也要小一些。”

    “南北的乡村也是大不同的。”

    “北边的乡村大多还是行政结构,以里甲制度为核心,所以朝廷还能收上粮来,而江南不一样,即便土地不属于士绅豪商,也是属于宗族的。”

    “王家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

    “士绅豪商暂且不论,那些地方宗族抱团取暖,对抗外来土地兼并必须要有内部的足够公平;    所以他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均田免赋。”

    “均田,是家族内部的共同劳作,以有限的劳动力来处理宗族的耕地;    然后纠集剩余劳动力以村落宗族的形式进行百业生产;    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

    “因而他们内部的粮食,是根据人口来配置的,然后根据不同的贡献;    来分红得银钱。”

    “江南与北方不同。”

    “基于大明的海外贸易,北方只有农产品和矿石等原材料可以卖钱,而南方则是各种手工业、工业商品,一块红砖,一口铁锅,都是海外极其看重的产品了。”

    “他们只要生产,基本就能卖钱。”

    “两者的社会形式已经不同了。”

    “因而江南的地方宗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均田,实现了全族人的共同富裕,有了财富结余,宗族才能办学校,让孩子们都上学,因而江南的文教与北方是两个水平。”

    “这也导致了江南的士大夫,远多于其他地区;    大明的内阁首辅,有一半以上都出自江南。”

    “基于这份权势。”

    “上有朝堂重臣配合;    每年交税的户数又越来越少,许多地方宗族已经实质性的实现了免赋,田赋徭役;    朝廷都没有以正规渠道征收了。”

    “他们只需要与地方官府商量着来就行,因为宗族够大,实力够强,也就有了议价权。”

    “所以。”

    “在南方,宗族实力够强的地区,百姓的生活,其实已经很好了。”

    “我们要搞的变法,对他们来说其实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那些。”

    这些情况,嘉靖是不知晓的,他虽然有厂卫,但厂卫本身是情报机构,而非信息机构,很少做这种基础性的数据调查,反而是王家的天问一直以来都在侧重这方面。

    虽然第一次听说,但嘉靖很快就掌握了要点。

    “这些地方宗族,才是江南的压舱石,他们既维持了江南的稳定,又是当前制度局势下的受益者,他们其实是最坚定的支持南京的那批人。”

    “没错。”

    张执象点头肯定,那些失去土地的佃户,并不会对老爷们有多少忠心,而这些实际上已经生活在个公平环境中的百姓,是不愿意这种美好的平衡被打破的。

    “看来江南不会出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景了。”

    嘉靖有些感慨。

    “倒也不是,他们毕竟是分散的,而且我们要做的就是他们拥有的,顶多是换个名头而已,他们对我们的抵抗主要是因为信任问题。”

    “千百年的积累,相比于官府和宗族,百姓们自然信自己的宗族。”

    “所以他们才会激烈抵抗,因为他们不信任,害怕这只是谎言,所以会拼命守护他们拥有的这一切。”

    “可我们只要在北方做好了,让南北交流更频繁一些。”

    “他们自然就知道,是没有必要反对陛下的。”

    “嘉靖倭乱,以倭寇的名义,朝廷与南京的战争,其实并非真正的战场,陛下要一统江山,真正的战场在于北边的变法。”

    “以乡村为基础的变法。”



217、有意会师约法三章



“要变法,均田免赋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坎。”

    “这也是一切的基础。”

    “虽然这些年有开办院校专门整理和学习数学、物理,嘉靖八年的时候新开数理科,至今三届,已经录取进士61人,举人1287人。”

    “但目前为止,也只能将数理科扩展到乡试而已。”

    “由那些秀才强化数理学习,改换赛道而已。就人才而言,应该是够了,但这些学子,依旧是士人,让他们自己去丈量土地,搞均田免赋,注定是搞不好的。”

    “我们缺乏大量有能力、有信念、有经验的人。”

    嘉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什么困难的意思,反而直勾勾的看着张执象,这让张执象不由挠头,十年时间,陛下不应该没有培养一批嫡系学子才对。

    信念、经验……

    “陛下你是说……”

    “安平啊,你跟朕回京师之后,就该去沁源看看了。”

    的确,这个世上有一批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在沁源的青羊山起义军,他们在沁源已经经营了九年,以一个县作为实验区,足以说明很多东西了。

    如果沁源愿意合作的话。

    朝廷就能一下子得到数万名有经验、有知识的变法工作者;    而且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能够跟地方残余守旧势力斗争。

    只是……

    “陛下不担心么?”

    张执象还是问了句;    因为如此大规模的应用起义军的人;    几乎是等于将整个大明北方的农村管理权交由起义军。

    倘若王绛阙;    或者说起义军的那几个头领有想法。

    说不定可以直接推翻大明。

    “朕虽然是大明的天子,但华夏的未来又不在朕一人的肩上;    他们真要直接推翻了大明,朕也乐得清闲,安平你在龙虎山给朕留个院子就行。”

    “反正青羊山起义军也是你的杰作;    这天下,你自己头疼去。”

    “朕就不操心了。”

    “青羊山起义军这匹马,你自己拉不住,而他们如果在搞完农村改革之后;    还不会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不知道摆在华夏文明面前的到底是什么问题,那只能说时运不济,该耽误的五百年;    终究还是得出现。”

    嘉靖不会对敌人妥协;    但是自家孩子不成器,当家长的也只有无奈。

    一代人是做不了所有事情的;    任何事业都需要接班人。

    张执象苦笑:“陛下这是在耍赖了。”

    嘉靖起身笑道:“想让朕一天到晚烦这些琐事;    你却只管清闲修行;    哪里有这么好的事,这是你的担子;    你自己想办法吧。”

    看着负手而立;    站在小舟上的嘉靖。

    张执象知道,嘉靖从来就没有将皇位看得多重;    对他来说,这个位置,从始至终;    都只是责任而已;    他比谁都向往闲云野鹤的自由。

    只是命运,还有杨廷和那帮人;    为了找个没有父亲可以依靠的傀儡;    选中了他。

    他不得不负担起老朱家的责任而已。

    ……

    明孝陵在皇城东北的神烈山上。

    从正阳门往东;    便是天坛;    过天坛向北走,便可上山,经由金门、红门,便抵达孝陵。

    整个路线都经过了隆重的布置,嘉靖愿意到奉天殿跟他们和谈,南京的礼部也就投桃报李,祭祖的仪式还是帮忙办到位了。

    知道皇帝要祭拜太祖,南京城内的百姓都很兴奋。

    淮安、扬州发生的事多多少少已经传开了,人们知道这是一位心怀百姓,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    人们也有预感,这一次的祭祖,会成为一个开端。

    所以很早;    人们就聚集到了天坛。

    不是皇帝进城时的那种欢呼;    而是一种默默的注视和期待,嘉靖的仪仗就在这份奇异的安静中穿行,抵达天坛。

    在经过一些仪式;    拜过皇天后土。

    嘉靖站在天坛之上,看着无数百姓,许久,他才说道:“朕,南巡应天,祭拜太祖,只为与天下百姓约法三章。”

    “其一,朕将改籍统民,取消士农工商贱户奴籍,天下万民,皆为一籍,朝廷会有诏令明发中外;    布告天下,明文规定我大明子民的权利和义务。从今往后,尔等无需跪富;    无需跪官;    亦无需跪朕!人格尊严;    众生平等!”

    “此法;    尔等应否!!”

    短暂的失措静谧后,是山呼海啸的答应声,人群中纵有不满者,左右看看,却也不敢说出半个不字。

    观礼的夏言等人,对此只有五个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