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俺达汗拿着金牌,愣了半秒,便果断翻身下马,跪地迎送。
    “恭送国师!”
    其余蒙古人不太明白,国师?咱蒙古有国师吗?算了,不管了,可汗都跪了,他们还不跪,那像话吗?
    而且……
    这是仙人吧?
    他们跪地高呼的同时,纷纷转头看向那道剑痕,只觉得过于夸张了,待明白那是大明国师之后,全都油然升起一股敬畏。
    乖乖,大明的国师是神仙,这以后还是不要寇边了吧?
    “大汗?”
    陪着俺达汗的将军托木尔在俺达汗起身后发出询问,托木尔明白事情前因,知晓俺达汗不愿意见赵阚才去西域拜访上师的。
    如今偶遇大明国师,接下来他们该怎么办?
    俺达汗握着张执象的令牌,说道:“回土默川,将大明使团扣下,砍了赵阚的头颅,将他和国书还有国师的令牌一起送往京师。”
    “求了这么多年,终于能安心朝贡,开放贸易了。”
    托木尔担忧道:“大明的皇帝真的说了算数?宣府和大同的边军是绕不开的。他们不答应,这马市榷场就开不起来。”
    俺达汗说道:“不一样了,已经。”
    他转身指着长鲸斩下来的那道沟壑说道:“张执象如果孤身一人前往宣府大同,要缴了总兵的军权,他们敢哗变吗?”
    “他一人或许杀不了万人。”
    “可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没人可以挡住他。”
244、土木之祸九边糜烂
张执象见过达延汗后,也就没有必要去丰州滩了。
    他会绕路到河套来,看气候和黄河其实是意外,主要目的是提防晋商。大明五大商帮,他一直在跟江南的豪商交手,可这次跟嘉靖回京师,准备大刀阔斧做一些事情的时候。
    陡然想起; 北方虽然不比江南,但也不是安然无恙的大后方。
    相反。
    他们要做的事情,无论是基于均田免赋的三农改革,还是民权兴起对旧有体制的冲击,都会让北方乱起来。
    难道,江南有南京作为中枢、推手; 北方就没有吗?
    有的。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还是偶然事件; 北方并没有明确的势力中枢,那土木堡之后就已经有了。
    当年英宗寻边,严查军粮亏空导致的偶然事件,根本就不是什么出城打瓦剌,哪个出征把朝堂六部大臣带大半的?哪个出征带着满朝文官及家属溜圈的?
    英宗就是学辽国的巡狩。
    准备一边拉练京营,一边整顿军务,检查各地粮仓,然后顺势查抄罪证,整顿朝堂,然后犒赏边军,把握军权。
    结果,想法很好,几乎大部分问题,都能在这次巡边解决。
    但步子太大,只能扯着蛋。
    一路上大臣不断建议停歇,几乎是走一天就以各种理由停一天; 前面粮仓接连起火,阴兵借粮、火龙烧仓不要太频繁。
    英宗哪能让他们把证据都销毁完毕; 当即不再停留。
    一路上的罪证搜罗,直接把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训得跟孙子似的,两人也只能跪地求饶,虽然惨,但文官好歹讲游戏规则,倒也没想造反。
    可是,这些粮仓的亏空,军费的贪腐,显然不光是文官参与其中。
    最终是要落到宣府总兵杨洪,大同总兵石亨身上的。
    两个总兵都参与了,底下军官能没份?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土木堡兵变了,什么?是也先打败了英宗?
    土木堡在长城内呢!宣府、大同都还在,也先能够突破边关,以三万打传说中的五十万大军?
    然后皇帝硬生生被围杀,这两个总兵坐视不理?
    完了,皇帝让人“俘虏”了。
    杨洪、石亨不但没有被处罚,反而都带兵进京了,一个个全部升官,家中子弟全部进京营当将领,那可真是好诶。
    于谦一个新上任的兵部侍郎,根本排不上号的,哦,孙太后支持,主持了宣府大同都还没丢的“京城保卫战”。
    还改了明朝的军制,让三大营变为了十团营,不断从地方调壮勇进京补充兵力是吧?
    土木堡死活没有的后勤,空了的六大粮仓全部都有粮了,然后瞬间运到了京师对吧?
    无比信任于谦的孙太后,结果放着自己现成的孙子,现成的太子朱见深不立皇帝,跑去立了个不是自己儿子的朱祁钰当皇帝是吧?
    你于谦一个兵部侍郎,越过朝廷那么多大佬,直接当摄政王是吧?
    这尼玛是忠臣?
    还要留清白在人间,后面的文人洗地也是真的可以,姚广孝的《逃虚类稿》改一改,诗就变成《石灰吟》了,英宗就成千古第二昏君了。
    当真是高明。
    要不是于谦嚣张跋扈,不把内阁放眼里,朝廷也不至于把英宗请回来啊,英宗好歹遵循游戏规则,哪有你于谦这么当军阀的。
    你这么牛,跟南京商量没有?
    咱们好不容易配合孙太后把朱祁钰的儿子弄死了,又把朱祁钰给弄死了,这下就算不让英宗复辟,起码也得让英宗的儿子,原来的太子继位吧?
    你于谦想干嘛?另立藩王?
    这法统上过得去?
    一个不顾游戏规则的疯子,必然是要被抛弃的,若非是为了掩盖土木堡的真相,为了抹黑英宗,为了遮掩文官在景泰年间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哪里会出现这么一个“救大明两百年的千古忠臣”呢?
    土木堡是一场意外。
    对于皇室来说是的,对于南京来说也是的,当文官们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完后,而于谦又不可控后,自然就被抛弃了。
    于是,英宗复辟,第一个杀于谦,根本没人拦。
    于是知道不妙,想要投机的石亨,在英宗复辟后的天顺四年,也被杀了。
    土木堡发生了很多事情。
    英宗背的骂名也没必要去洗,无论是被也先打败后还不要脸的给也先立庙也好,还是被也先救下并送回京师导致也先之死也好,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英宗输了。
    从那以后,大明就不再是朱家的大明了,从那以后,也只有正德、嘉靖两个皇帝出过京师……
    从那以后,南京独尊,可北边也不安全。
    杨洪、石亨虽死,可当年犯案的岂是两个总兵?整个宣府大同的边军,都有份,起码,军官们都有份!
    为了不被皇帝清洗,他们就只能拥兵自重。
    于是乎,最初为了自保,后面已经切切实实勾结为团伙的晋商、宣大边军、外虏这一条线,就连起来了。
    张执象正是想到了这一点,便在看到太行山中的晋商和山贼后,立刻改变路线前往河套。
    如今京营空虚,仇鸾带走了五万精锐,京营虽然还剩下十二万大军,可大多数都是五军营这种卫戍部队,战力实在有限,而嘉靖对于五军营的掌控也不完全。
    而他又离开京师。
    倘若宣大再次让开路线,蒙古长驱直入,京师内又有叛军开城……
    这就不只是复刻土木堡了,他们绝对会复刻靖康耻!要将朱家的脸面丢在地上踩一万脚,再也抬不起头,让朱家失去法统!
    事实证明,张执象的担忧并没有错。
    夏言真的派人出使蒙古了,只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俺达汗并不愿意掺和进来,甚至为了避开使团,特意前往西域拜访密宗上师。
    如此,张执象也没有必要杀俺达汗了。
    展现实力,震慑俺达汗后,张执象便沿黄河东行,路过丰州滩后也没有南下,而是继续往东,他要去大同、宣府。
    也没有别的,就是在城墙上刻几个字。
    嘉靖整顿京营以后,有俞大猷为将,都不敢轻易动宣大,自然知晓这边的侵蚀有多深,只能让俞大猷先在蓟辽方面实际控制边军,好拱卫京师。
    张执象也没期望杀一两个人,就收复宣大的边军。
    或者说,大明九边,有问题的只有宣大?晋商和将门们勾结起来,势力已经形成,杀一两个人就能摧毁他们?
    那是不可能的,杀人,只能是宣战而已。
245、辕门射戟介休范氏
九边糜烂是有历史脉络的。
    嘉靖年间还能派仇鸾收复安南,派胡宗宪坐镇东南跟“倭寇”打仗,万历年间还有李成梁坐镇辽东,击败丰臣秀吉,将努尔哈赤的爷爷、老子杀掉,努尔哈赤还得乖乖当义子。
    可万历一死,李成梁没了。
    辽东也烂了。
    我们看历史; 会发现明朝中晚期一直在辽东较近,反而最重要的宣府、大同,隐身了,就像没有这两个关口一样。嘉靖二十九年,俺达汗兵临城下,史称“庚戌之变”。
    奇怪吧?
    宣府、大同就跟筛子一样,什么反应都没有,就让蒙古人冲到京师了,俺达汗是没有办法,鼠疫爆发来大明求药的,可边关在想什么?
    当然,更让一些人吐血的是,俺达汗到了京师,却不入城,只是围而不攻,都不给人开城门的机会……
    再想想当年正德皇帝是怎么打下应州大捷的?
    正德十二年八月,在无数阻扰之下,正德强行出居庸关巡边,然后,大同总兵“接到消息”,说蒙古小王子带五万大军来寇边了……
    然后,大同、宣府合兵一处,却被蒙古小王子包围在应州城内,就离谱。
    本来演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要么你皇帝自己灰溜溜的逃回京,要么土木堡再次复刻; 结果呢,谁也没料到正德这么能打,边军将士也还是认皇帝的。
    在江彬、张永、魏彬、张忠这些亲信的领兵支援之下,宣府大同看戏的情况下,以五万对五万,野战打赢了蒙古小王子。
    这下两位总兵傻眼了。
    朝中的杨廷和也沉默了。
    当皇帝的手能伸到宣大的时候,要他死的已经不光是南京了,南北合力之下,正德只能被体面了。
    从此以后,宣大再次隐身。
    我们再一次看到宣大,是什么时候呢?已经是崇祯年间了,他们投了李自成,但李自成不讲究,他不要穷人的钱,他要富人的钱。可北面谁最富?
    这晋商和宣大边军还能惯着他?
    大家能送你入京,也能送你回老家!赶走李自成,转头加入满清,什么?你们跟着吴三桂是蓟辽的明军?一家人一家人,我们都是宣大的。
    江南肥的流油,一起抢吧!
    反正,谁也没把满人放在眼里,可驱虎吞狼之后,康熙年间的清廷已经不是刚入关那会了,整个江南都被边军抢了,士绅不气?自然帮着清廷打吴三桂,也是气运问题,吴三桂死的早了点,不然清廷拿头平三藩之乱。
    理清了历史脉络。
    我们就可以知道,明朝的灭亡,边军和晋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宣大边军与蓟辽边军在满清进京的时候合流,成了后来的三藩。
    三藩之乱后,边军也覆没了,整个改朝换代,除了满洲,谁获益最大呢?
    晋商。
    晋商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的蒋宋孔陈,其中只有孔祥熙是商人,然后孔祥熙又跟宋家是姻亲……
    而这伙人又全是买办,跟同舟会不清不楚。
    张执象在荒野中穿行,一路上梳理着脉络,也忽然明白王绛阙为什么要加入青羊山起义军,并带着起义军去沁源了。
    沁源,在山西啊。
    王家竟然早就有了对付晋商的考量……
    ……
    大同。
    几乎可以说是九边重镇之首,但其实已经百来年不闻战事了,战火并没有真正烧到这座城市,因而边关肃杀当中,竟然带着平静、祥和。
    而且,商贸繁荣。
    毕竟出塞贸易,前往丰州滩最近的关卡就是大同,辽东有俞大猷镇守,已经无法从蓟辽方向走私了,晋商只能从宣大出关。
    大同也就比以往更加热闹。
    张执象一人一剑,走在大道上,看着就不同寻常,边塞的商人跋扈,也不敢乱来,商队宁愿分开穿过,也没有说纵马踩踏的。
    两旁马车奔驰,尘土飞扬。
    几乎将张执象夹在半米的空隙中,虽说领队不让驱车撞人,但那些豪奴平日里蛮横惯了,此时也不忘欺凌一翻。
    坐在马车中的主家也没有训斥,不过是一道人罢了,纵有些修为,也没什么好在意的。
    直到,两车驶过。
    马车的缰绳骤然崩断,马匹逃逸,车驾翻覆,才响起一阵惊呼,前头领队开路的护卫当即调转马头,后面的货车也前驱包围。
    明明在大同城前,这些商人却毫无顾忌的抽刀、点火,架枪架弩。
    骑马而来的护卫领队居高临下的问道:“臭道士,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