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黄帝陵当中有一切生灵、物质,你想找的一切在黄帝陵当中都存在样本,甚至可以不断的复刻。”
    “那是真正的黄帝陵,而陕西的这个黄帝陵,却是假的。”
    “虽是假的,但也是入口。”
    “在黄帝陵的其他去除的路,则要在特定时间之下,才能进入。”
    “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真黄帝陵了。”
    “道家有五岳真形图,粗浅点看,是有地道,地下是相连的,可人进去了,走的真的是所谓的地道吗?”
    “那是介于虚实之间,介于神凡之间的通道而已。”
    “张执象说神道的时候,说星之内海的天空上有十万大山,那些偶入秘境的人,进的洞府,便是山上的洞府,五岳真形图,对应的神界,其实也在山上。”
    “黄帝陵在山上,秦始皇陵也在山上。”
    “可那山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如同奇门遁甲一样。”
    “那是天然的阵法,不能解开阵法,走生门出去,是永远也找不到皇陵的。”
    “虽然秦始皇陵从始皇元年就开始修建,可真正的皇陵,却是泰山封禅得来的,是洞府,是仙境,更是秘宝。”
    “传说当中,始皇帝为了死后统治千秋万代,皇陵内有日月星辰,有山川河流。”
    “这是对的。”
    “因为那本就是一件可以干涉现世的秘宝。”
    秦始皇陵非常神异,但也在姚广孝的预料之中,所以并不如何惊奇,听到皇陵可以干涉现世,他也只是淡然摇头,道:“你不去动它,它自然永恒存在,你若是去拨动它,它便也就消失了。”
    “无论你是要改天,还是要动地。”
    “那样的权限只有一次,秦始皇陵那件秘宝真正的核心,应当是观测。”
    “皇陵内的星辰、山河,应当不只是表象那么简单。”
    “你是要复活始皇帝的。”
    “我想嬴政无论如何,也不会允许你破坏那件秘宝。”
    钜子点头,道:“好吧,那的确是件观测用的秘宝,凭借它,始皇帝可以监测天地的运行,知晓天地以后,人事就很容易推算了。”
    “这点周文王便很应验。”
    “周能代商,是因为周文王足够厉害,在他的面前,一切事物都无法隐藏、伪装,在他国都内的人若是犯了法令,是不会逃走的,因为逃走没有用,周文王能够直接算出犯人的位置。”
    “曾经的始皇帝缺乏这样的能力,对于帝国的掌控,还不算到达巅峰。”
    “复活之后的始皇帝,拥有皇陵秘宝,拥有十二生肖符印,他将成为全知全能的存在。”
    “是真正无上的帝王。”
    两人对视了一会,许久,姚广孝叹了口气,说道:“人生难得糊涂,一切都看明白了,无能为力的时候该是多么绝望?”
    钜子反问:“难道糊涂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姚广孝说:“聪明人需要难得糊涂,愚昧的人才需要明白,过刚易折,原本的始皇帝就已经够极致了,伱们还要把他往孤家寡人的位置上更推一步。”
    “难道就没有想过,真正离了人世的人,已经不是什么帝王了,而是神灵。”
    “无限趋近于天道,是无法驾驭人道的。”
    “有失偏颇了。”
    钜子起身道:“中庸的事,就教给你们吧,谁对谁错,总要实践检验一翻才好。”
    姚广孝问:“何时能进皇陵?”
    钜子答:“下个月就能,问题在于……多久能出来。真皇陵内的时间,一个时辰,外面就要过一年,这实在是太快了。”
    “快到我担忧错过这场大争之世。”
    钜子有些呢喃,哪怕他做了齐全的准备,此刻也心中没底,因为不光是走进真皇陵后开始计算时间,而是踏入“迷宫”开始,就算的。
    若是不进真皇陵,就此退出去,倒也无需发生“接轨”,时间就是正常。
    但只要进去,就要发生接轨,就要算时间了。
    倘若有时间,多次攻略,找到最短的时间进入真皇陵,那也就罢了,可没这个时间和机会,一年当中只有一次机会,可以进入真皇陵。
    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没有任何错误,一次通关。
    还要确定对始皇帝的复活,不会消耗太多的时间才行……
    “七月十四,中元节,佛教也称为孟兰盆节,这一天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
    “易经讲究一个逢七必变,所以,这一天,是变,是复。”
    “而今年又有闰七月。”
    “在闰月里的中元节,午时阳盛而一阴生的时候,就能进入真正的秦始皇陵,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否则就要等三十八年后,才能再次遇到闰七月了。”
    (PS:十六世纪的闰七月没有查到,就当嘉靖十六年有吧。)
    (PS:张至顺老道长十八岁的时候遇到一个老道士,要收他当徒弟,他没答应,后来自己老了的时候,隔了八十多年,当年见那人什么样,后来见还是一模一样,当年那人的徒弟都九十岁了……)
    (PS:文广通的故事挺有趣的。道德经第一部注解是《河上公章句》,而“最后一本”也就是流传到如今的通行本,是王弼写的《道德经》,在文广通的故事里,从河上公到王弼,道德经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也无需纠结于道德经版本如何,不过是上山的路径,各有不同罢了。)最近弹窗厉害,可点击下载,避免弹窗
380、真假难辨清浊能分
,长生可否
    进入秦始皇陵要等到闰七月,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而夷州一战后,全天下都知道墨教要复活秦始皇了,这期间必然有无数好事者到皇陵来,不论是好奇还是想着投奔始皇还是阻止复活,那都另算了。
    江湖的焦点在秦始皇陵。
    庙堂的焦点则在均田上,徐阶为代表的资本派推行的有偿分田;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嘉靖与青阳党合作推行的公有制均田,以村社为单位集体生产劳作,以沁源多年实验得出的“生态化农业”为指导蓝本,将极大的提高农业产能。
    大明不是满清,更不是饱受战乱后的民国。
    自古以来都是知晓土地是需要养的;一块地养好了跟没养好,差别十分巨大;后世的三农学者也做过实际实验,生态化养殖的产能,并不比使用化学肥料要低。
    反而化肥种植是对土地的摧残,大量化肥的使用更是浪费,将近一半的化肥都无法被吸收,只能不断的沉寂在土地里。
    而华夏是一个缺水国。
    大规模的超量种植,会导致地下水的破坏性开发,短短十几年,就能够检测到整個中原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已经严重被破坏了。
    所以种地不能光看产量,不顾后果。
    更要可持续发展,要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不至于断子绝孙。
    化肥种植多年的土地,休耕期间,那是草都不长的……
    大明如今的平均亩产在石,即316斤;江南上好的水田,亩产甚至能有五六石,从数据来看,明朝的土地是养得很好了。
    生态化农业更是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加以研究改进,达到最大的效率,并能够落实推行,这是没人去做的。
    把这些做好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一半是没有问题的。
    唯一的缺点就是,耗费人力。
    可如今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力,反而需要找地方消耗更多的人力……
    这场均田之争,比的是双方的施政能力,比的是大战略配套下的效益和代表的人心。
    徐阶是改良,给了士绅出路,所以他并没有多少阻力,反而“得道者多助”。
    而嘉靖要的是变法,要的是直抵乡村基层的制度建设,还要审判那些土豪劣绅,自然会引起极大的反抗,各地官员同样官不聊生。
    庙堂之上,可用之人也寥寥无几。
    通过旧有科举制度出来的官员;是天然站在士绅这一边的;那些效忠皇帝的,才是“奸臣”。
    自古以来,都是奸臣少,忠臣多啊。
    最多的时候,那可是众正盈朝,奸臣实在是难当,所以嘉靖在朝堂上保持制度框架就很难了,基本上没有足够的人才投入到地方。
    所幸有沁源来的青阳党的学子们。
    另一套没有利益瓜葛的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学子们,可以尽情的展示毕生所学,可以尽情的为理想而奋斗。
    京师大学虽然才开办数月,连学校都没建好。
    但这并不妨碍开课和招生,有旧有的理工学院做底子,其实是有一套框架在那里的,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让京师大学直接上路。
    有沁源的学子们充作第一批的主要人数,再有第二批从安南等国招收的进步学子,也有万余人。
    再加上全国招生,虽然人数主体都是青少年,并填充到京师附中先做预科学习,但庞大的读书人群体,自然有于科举不擅长、没兴趣的人。
    多了一条路,自然会有人来走。
    毕竟都能当官。
    所以也已经挑选了数千名成年学子,进入大学就读,按课程来说,其实会按照成绩,分批次毕业,尽快进入实习和工作当中。
    嘉靖已经预计在五年内,将整个官吏制度进行替换改革。
    倒也没说什么公仆不公仆的,官吏就是行使权力的那一方,要他们明白,权力是用来为民做主的,要明白为什么叫权出于公,拿到权力了,就要积极任事,承担责任。
    尸位素餐,比贪官可好不到哪里去。
    “朕要改官吏的制度,就要挖科举的根,五年,五年之后,考科举的人,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先读有用的书,先读能做事的书。”
    “读完之后,再去考科举!”
    “一个个的算学不精,五谷不分,机械工程都不懂,当什么官?能做好工作吗?”
    嘉靖见了王绛阙和几名青阳的学子,钱衡和一些老师也都在,聊着关于大明朝的教育和科举的革新方向。
    这是一场座谈,也是一场送行。
    在这之后,青阳学子们就将走出校园,去乡社之间施展奋斗了。
    毫无疑问,如今大明只有一所京师大学,五年后科举改革,那么参加科举的学子,就只能是他们这些最早的学生。
    这也是嘉靖的许诺。
    未来朝堂,这些青阳学子,必然能够占据许多席位。
    钱衡知道嘉靖的意思,但科举的变法,南京不会坐以待毙,“要改科举,到时候恐怕会南北分试了。”
    “徐阶不会明面上反对,但也会将东林书院改为东林大学。”
    “届时,江南的官吏,将会更加有向心力,徐阶的权势也会更加集中。”
    “那份号召力,有些难以想象。”
    朝廷这边要逐步替换旧有体制,徐阶自然也有这个想法,他当东林书院的山长,就是培养学生的,此后江南的官吏、将士,全都出于他的门下,是他的学生。
    他在民间的声望又宛如圣人。
    这样的敌人就太难对付了。
    对此,嘉靖笑道:“朕要的就是南北分试,也更要徐阶去轮替旧有的体制,一家独大后,他们这些因私心做事的人,那里会真的去守规矩?”
    “要不了几年,徐阶自己都控制不住的时候,就是他们灭亡的时候了。”
    不同于嘉靖的乐观,王绛阙说道:“个人威望其实是有用的,当徐阶还活着的时候,他只要协调好关系,行政和赚钱,不混合在一起,他们就能持续更长时间的公平治理。”
    “高薪养廉在宋朝失败,是因为宋朝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存在强有力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高薪养廉是有效果的,而且是在有外战压力的情况下。”
    王绛阙并不认为对方的队伍会在战斗中腐化而失去战斗力,正如张执象给她讲的后世历史,在对付红色巨熊的时候,西罗人的国度才有真正的福利可言,一个人工作,然后大房子、老婆、四五个孩子、狗,这才是所谓的生活。
    这样的盛景一直持续到那个毛熊倒塌。
    所以在战争时期,事情不能以常理来推算。
    嘉靖问:“徐阶会有一支强有力的监督机构吗?”
    王绛阙答:“总有人真心认为徐阶是圣人,而他们又是深信不疑的读书人,以读书人对待孔孟的态度来对待徐阶,这些人被徐阶起用,效果自然就有了。”
    嘉靖叹了口气,道:“根底还是真假难辨,特别是如今这个工业与剥削导致的生活质量上升期中,百姓无法判断其中的区别,所以有些时候,徐阶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