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生可否-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要什么东西,才值得这样的真君像去镇压?”

    关羽的民俗崇拜是宋元开始兴盛的,其中的重要节点为元顺帝将关羽敕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

    简称:齐天护国真君。

    在《西游记》还没有问世的当下,也不知道那个“齐天大圣”的名号是不是源于关二爷。只是到了万历四十二年,关二爷才有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的名号。

    虽然是万历四十二年才被官方封圣。

    但民俗肯定是优先的,在嘉靖年间,关羽在民间已经有了伏魔大帝的称呼,人们对关二爷的镇煞伏魔情有独钟。

    毫无疑问,如今城隍庙内这尊关圣像,已经是最高规格了。

    “自古以来有画龙点睛一说,今日城隍庙内如此热闹,怕不是要给这尊真君像点睛开光,这镇煞规格之高,恐怕仅次于点睛开光的天师像了。”

    “这雕像越威武,背后的事情越让人惊悚。”

    “小心点吧,这里可能出现了我们在狮头镇遭遇的那个等级的妖魔。”

    张执象听闻倒吸了一口凉气,可还不等他细想,前面敲锣打鼓的动静便靠近了过来,人群分开,念唱着什么的庙祝老头来到了张执象近前,将手中端着的朱砂和敕笔举起。

    竟然是要让张执象来点睛开光。

    道教的点睛开光科仪有十二道,一般都是由高功法师来执行,张执象从来没有做过这事,也不明白庙祝为何会让他这个游客来。

    不仅张执象疑惑,其他游客也疑惑。

    虽然让一童子来点睛也有说法,可这尊关圣像如此规格,恐怕不妥吧?

    “此乃龙虎山小天师,授太上大洞经箓的,除老天师外,最有资格点睛开光的,便是这位小天师了。”

    庙祝老爷此话一出,众人皆尽信服。

    张执象不知道庙祝是怎么认出自己的,但在大伙的催促下,还是犹疑着拿起了敕笔,点睛之前他不由问道:“这尊真君像要镇何物?”

    一时间,庙会竟然安静了许多。

    即便是庙祝老爷也是有些沉默,张执象疑惑看去,才发现那边做科仪的位置,竟然聚集着一群达官显贵……

    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南京守备,魏国公,徐鹏举。

    一旁跟随的,赫然是南京兵部尚书和南京守备太监……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要这三位南京主官来请关圣像?



49、为民伸冤登闻鼓响



“魏国公徐鹏举,守备太监张佐,南京兵部尚书伍文定。”

    王绛阙从小梯子上漫步走下,向张执象介绍着那边的三个主官,也意在告诉张执象今天发生的这件事不同寻常。

    张执象于是看向老庙祝,想要个解释。

    “这尊真君像是放在应天府衙门的,科仪不容耽误,小真人尽管先开光,三位主官都在这里,但凡有什么,总要给你一个交代的。”

    “庙祝老爷是如何认得我的?”

    “修仙十境一出,天下何人不识小真人?”

    “科仪该如何做?”

    “点睛即可。”

    张执象深呼吸一口气,以敕笔沾了朱砂,来到关圣像门前,登上梯子,在那睁目含威的双目上各点上一笔,刹那间,关圣像便惟妙惟肖,仿佛活过来了一样,天地之间也狂风大作。

    张执象不停,继续在关二爷头顶的青龙上继续点睛。

    开光完成,隐约间有龙鸣冲上云霄,天空素白的云朵不知何时已经散开,金色的阳光自天空沐浴而下,刚好照耀在关圣像上。

    如此神迹。

    在参观的老百姓顿时跪了一地,纷纷向关二爷祈福称颂……

    张执象看了关圣像一眼,才转身走下梯子,将敕笔还给庙祝,自己则走向了那群达官显贵,对站在首位的徐鹏举抱拳一礼,掷地有声的问道:“魏国公可否告知在下,这是要镇何物?”

    徐鹏举三十岁出头,但依稀可见昔日的几分纨绔。

    虽说徐鹏举传闻是大鹏转世,又传闻是岳爷爷投胎,所以有鹏举这个名字,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些噱头。

    徐鹏举文武皆不出众,将来还会有个草包国公的称呼。

    但家世地位在那,徐鹏举是南京城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能因为曾经的纨绔习性,倒是没有对张执象的咄咄逼人而不满,反而像是碰到好玩的事情一样,笑着说道:“那庙祝说的没错,这真君像是要放到应天府衙门的。”

    “至于所镇的东西,那就有趣的紧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大信,那玩意是——登闻鼓。”

    登闻鼓自古有之,到了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设登闻鼓并定了新规,表示: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

    这登闻鼓是配合《大诰》的一套系统。

    让平民百姓可以直达天听,但凡有冤屈可以直接向皇帝申诉。

    这套系统在洪武年间也确实有效,地方官员倘若贪污和欺压百姓,百姓是可以直接将官员抓起来押往应天府,让老朱亲自审问的。

    这途中各地官员将领不仅不能阻拦,驿站还要给上访队伍提供食宿。

    百姓的状告属实,还会受到皇帝嘉奖。

    如果有任何官员敢报复举报者,不论什么原因都会受到老朱的严惩,无论举报者犯了什么事,地方官员都不能私下审判,必须押送到应天府,由老朱亲自来审。

    老朱对官员的严苛,导致了洪武年间的一个奇观。

    那就是有三分之一的官员,都是带着镣铐在做官的……足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官不聊生!

    所以。

    老朱一死,《大诰》就没啥用了,唯一的效果就是给家中有《大诰》的老百姓在犯罪后可以减罪一等,《大诰》都没用了,登闻鼓自然也就没人敲了。

    宣德年间,就有官员上书,要撤销登闻鼓,被宣德帝以祖宗所设不可废为由拒绝了。

    但是……

    近百年没人能够敲鼓,那登闻鼓,特别是应天府的登闻鼓,早就“不见了”,杂草藤蔓堆砌,后来人都不知道那个位置有个鼓。

    可也就是在半个月前的晚上。

    那天夜里下了雨,天空打了一道惊雷下来,直接劈中了登闻鼓,将杂草藤蔓烧了个一干二净,而登闻鼓在大火当中竟然丝毫无损,完完整整的显露了出来!

    直到今日,每天午时都会鼓声大作!

    明明没人在敲!!

    这鼓声闹得人心惶惶不说,最近应天府发生的一些命案都十分离奇,死者形状极为恐怖,一时间搞得应天府“人人自危”。

    这便急忙寻了一樽乌木,请了大师来雕刻。

    就这还不够,还要在城隍庙举行庙会的时候进行开光点睛的仪式。

    不把这尊真君像请到衙门里去,他们是不会心安的。

    张执象听闻这些,顿时脸都黑了,徐鹏举却一副看热闹的模样,笑得非常开心,他望着伍文定、张佐,还有应天知府罗文忠,等着他们给解释呢。

    这位小真人日后可是要进京的哦~~

    “这事咱家也写好奏折,不日就要递送京师。”张佐适时的说了句,直接撇开了干系。

    伍文定则是冷哼了一声,不屑解释。

    事情到头来,还是落在了应天知府罗文忠身上。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罗文忠脸有些黑,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说道:“登闻鼓重现人间,自然是有冤屈的,可这冤屈有当下的,也有过去百年的。”

    “佛家有因果报应一说。”

    “谁知今日的报应,不是当年留下的冤屈?”

    “小真人放心,我等自当清查吏治,为民伸冤,将积年冤案一一审核清楚,重做定结。”

    这种官面话,也就只能糊弄鬼了,张执象是缺乏人生经验,但他如何听不出来,罗文忠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将事情推给前人,一了百了?

    张执象深吸了口气,转身看向庙祝,沉声问道:“这就是您说的,他们会给的交代?”

    庙祝长长叹息,向张执象施了一礼,才说道:“人间事,何须以鬼神施为?请了关圣像,登闻鼓还能保住,这些官吏看着登闻鼓心中至少还有敬畏。”

    “可倘若实在没有办法,哪怕那是太祖皇帝留下来的东西。”

    “衙门里也是可以失火的。”

    张执象瞪大了眼睛,眼中全是不敢置信。

    庙祝不忍的转过头去,幽幽叹着,那鼓不露出来还好,露出来了,指不定多大冤屈呢……



50、争锋相对庙堂江湖



庙祝知晓张执象难以接受,为了避免事情闹僵,他便让城隍庙的道士和杂役们继续科仪,让庙会热闹起来,民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尊关公像上。

    他则帮两边沟通,说动了那些官员,让他们去后厅议事。

    张执象也只能压着怒火去跟这些达官显贵们商议,不过他没有忘记这次来城隍庙的目的,跟依琼低声交代了两句后,便让王绛阙带着依琼先逛逛。

    他们是乘小舟出来的,但保不准诚意坊的人在江面上也有盯防。

    有王绛阙照看,诚意坊的人也不敢轻易动手,王绛阙百无聊赖的点点头,算是答应,她与张执象不同,是知道真相的。

    依琼傻乎乎的来留记号,大防风却根本就不在应天府。

    等会落单了,怕是要碰到族人,然后就得纠结许青麝那个女人的任务了……这个局的关键在大防风身上,王源之的意思,是先不急着动,看看依琼的心性再说。

    反正修仙十境传到龙虎山后,老天师肯定还是要将大防风派出来保护张执象的。

    若是大防风在,这些官员也不敢如此敷衍吧?

    呵……

    在王绛阙的百无聊赖当中,张执象随庙祝前往了后厅,看着那三位南京朝堂的主官,还有几位其他官员阿谀奉承,全然没有把刚才的事情放在心中,都在聊些诗词文章的趣事。

    张执象心中无名火更旺了。

    “你们不把我一个五岁小儿放在眼里,这很正常,但登闻鼓的事,你们以为请了关二爷就万事大吉了不成!”

    张执象直接破坏了气氛。

    后厅一阵沉默,唯独徐鹏举打开折扇,悠闲靠着,嘴角的笑意都遮掩不住,是真真切切的在看好戏,巴不得张执象闹得更大一些。

    南京兵部尚书伍文定则脸色阴沉。

    大明王朝在南北两京各有一套班子,规格等同,但表面上,是以顺天府为尊,应天府作为养老发配的地方。

    表面上,南京六部当中,有实权的,只有兵部和户部。

    又以兵部尚书为首,是南京朝堂的主官,再加上皇帝派遣的南京守备太监,和世代镇守南京的勋贵担任南京守备,用以维持一种虚假的政治平衡。

    实际上呢。

    南北两京可以说是划江而治,在江南,南京六部的政令要比北边的好用,作为江南士绅、勋贵、商贾用来“圈地自萌”的南京朝廷,有着它自己的游戏规则。

    皇帝派镇守太监过来,那太监只能做两件事。

    一,收银子;二,当泥菩萨。

    正德皇帝都能在小西湖落水,区区太监敢做什么事,结果还用说吗?至于离开应天府后揭秘?你银子都收了,敢揭秘,陛下能不能收拾南京还两说,但你肯定是要死的。

    所以。

    张佐其实就是个看客,没啥权力,而徐鹏举呢,留在南京的这批勋贵百年经营,自然是根基深厚,但问题在于,大明朝的政治游戏,是文人士大夫的。

    勋贵武将都是要被文官压制的。

    勋贵们能够保证自己的富贵,可在实际权力上面,他们是没有的,如徐鹏举担任南京守备,明明节制南京诸卫所统管五军都督府,是军事长官。

    但兵权并不在徐鹏举手中,江南的兵权在南京兵部尚书的手中。

    倘若这个兵部尚书是皇帝的人,那江南的兵权就在兵部侍郎手中,反正,南京朝堂是江南人的,皇帝管不着。

    南京六部也不是表面上的没有实权,他们只是相对于京师的六部而言,“没有实权”。

    实际上,他们统管着江南各地,与顺天府实质在划江而治。

    伍文定是湖北人,又是以镇压宁王叛乱起家,嘉靖将他丢到南京来当兵部尚书,一个是看看伍文定是不是“南党”,再一个就是看看伍文定能不能在南京打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