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带走了呢。”
……
鸡鸣寺。
杨廷和离开诏狱后就来到了这里,两个老人对坐着咳血,一人有病,一人是被气的,王阳明嘴角挂着笑容,十分高兴。
“没有想到你这个时候会来找我。”
杨廷和平静道:“不然呢?事情发生了,总要去面对它。”
王阳明耸了耸肩,说道:“面对困难,你得看京师那边,找我又有何用?陛下亦不信我,我可没有办法替你做什么周旋。”
“张执象是你的弟子。”
“嗯,算是吧。”
“你教了他什么?”
“送了一本《大明律》给他,告诉他,一切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这还真是你的风格啊。”
“过奖。”
两人斗了几句,杨廷和深吸了一口气,说道:“你得告诉张执象,他不能让嘉靖真的按照《大明律》来作为登闻鼓的准则。”
“秦二世而亡,亡在法家。”
“此举于法家无异。”
水至清而无鱼,当律法成为铁则,实时应验的时候,民众也会感觉到恐惧,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触犯法律。
王阳明轻呵了一声,说道:“你还是不愿意承认吗?陛下的政治智慧,比你强。”
“……”
杨廷和沉默,像是一下子老了许多,他说道:“在张执象抵达京师之前,我还能做一些事情,例如你这次入广平乱。”
王阳明:“嗯?”
杨廷和:“给你一应便利,让你没有任何掣肘,在临终之前,给嘉靖练一支铁军,为这大明朝最后再做点事。”
王阳明沉默了会,问道:“你要什么?”
杨廷和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杨慎回来吧。”
“我愿按陛下之意上表。”
杨廷和有四个儿子,唯独老大、老二成了才,老三、老四不过平庸之辈。嘉靖三年,为了大礼议,杨慎纠集百官于左顺门死谏。
结果134名官员被拿入诏狱。
杨慎七月十七日受廷杖,昏死,十日后,再廷杖,休克假死,被救活,然后流放滇南。
杨廷和知道,如果没有意外,他的大儿子恐怕一辈子也回不来了。
杨惇的死让他彻底垮了精神,这一次的惨败,待他死后,如果没有杨慎支撑,杨家就要彻底败落了,为了家族,也为了儿子。
儿子是如此的优秀,是如此的有才华,让一个父亲发自内心的骄傲。
仅此一首《临江仙》,吾儿杨慎之名,于后世胜其父远矣!
为了儿子。
杨廷和不惜做叛徒了,他这是拿千秋万世的名声在做交易。
张执象曾说,青史对他的评价是:“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关心民生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新政,为大明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
他若是敢上书附和嘉靖,背叛士大夫阶层。
那么,青史对于他的评价,恐怕与秦桧等奸臣无异了……
112、天子牵马神器镇国
沿淠河北上,走开封、大名府一线,大约需要20天才能抵达京师。
在开封接了雨水她们,见到自家少爷,雨水便嚎啕大哭,哭累了才在他怀里睡着,看来这些天提心吊胆,一天也未曾安眠过。
女子们的泪水总是要多些的。
切诺基少女们看到族人的时候也流了不少眼泪,出发时182人,只活下来84人。
王家的600护卫,也只活下来220人。
徐家300家丁还剩160人。
义军2100人,最后也只剩下1200人。
此战他们的阵亡人数超过1500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充满理想的队伍,每一个活下来的战士,都背负着战友的人生前行。
他们期待着京师,期待着皇帝。
却不是期待奖赏,而是期待登闻鼓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
嘉靖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大明嘉靖皇帝登基的第七年,张执象的六岁生日的这一天,队伍终于抵达了京师。而京师城外三十里,那穿着衮服的少年天子,竟然出城三十里相迎。
百官皆着祭服,数万百姓出城,延绵观礼。
天子行大礼拜忠义之士,小天师得见天子,方才想起自己还在马上,慌忙想着下马,天子制止,亲自牵住了缰绳,说道:“请让朕为小仙人牵马。”
张执象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嘉靖就这么牵着马,缓慢的沿着礼道而行,百官皆以大礼而谢,道路两旁的百姓皆高呼:“陛下万福!!”
“小天师万福!!!”
“大明万福!!”
待嘉靖亲自扶着张执象下马,迎上帝辇,礼乐开始奏响,百官按照科仪来举行大典,迎登闻鼓前往天坛,祭告天地。
大典最后,嘉靖亲诵祭文。
“昔我神州,鞑虏扬鞭。衣冠尽毁,万民腥膻。”
“幸我太祖,重开日月。昭昭华夏,岳峨河浩。”
“虽临九五,不忘躬耕。淮右布衣,天下何加?”
“唯恤万民,使无冤罚。大修明律,鬼神伏法。”
……
“今法纪败坏,奸佞横行,太祖降怒,子孙不肖,唯有重整纲纪,扫荡山河,惩奸除恶,还乾坤日月以万民,不负大明之国号。”
“朕,朱厚熜,皇明第八世孙,大明天子。”
“秉承太祖遗志,敕封神器。”
“敕曰:凡天下伸冤者,有司旬日不理,过月不察,经年不破,皆视虐民,纵纲法不惩,神器亦不轻饶,但犯民怒者,自有怨气鸣鼓,天雷持法,以正人间公道!”
“谨以天子之身,代万民之意,请神器护国。”
“为皇天后土所共鉴!!”
祭文念罢,天地之间风雷涌动,登闻鼓上金龙冲天而起,腾云驾雾,咆哮九州,龙鸣之声响彻四海,天子之声传闻人间。
九州万民,皆闻此声。
见煌煌神威,皆跪拜而礼,以尊正统,至此,神器大成,尊敕令而监督天下,威震四海。
……
……
在嘉靖皇帝祭天敕封的时候,南京,奉天殿,议事院的会议再一次召开。
并没有如京师朝堂上那样的指责攻讦,那种无意义的口水仗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会议只为了高效的处理事情。
意见若是不同,投票就行。
这大概是杨廷和最后一次坐在议长的位置上了,他没有说话,下面的议员也没人指责他,只是有人说道:“哼,姓朱的果然一个德行。”
“大明律里面造反,百姓只追究本人,官吏却要夷三族。”
“嘉靖这次敕封登闻鼓,百姓如何只字未提,反而是有司不查清冤案,就要受到登闻鼓惩罚,以民怨擂鼓,天雷罚恶,这是明摆着奔着我们来的啊。”
杨廷和没有说话。
这是奔着他们来吗?是的,但嘉靖的手段又极为巧妙。
怨气鸣鼓,天雷罚恶,重点在于“怨气”上,他们在座的这些人,哪里会受民怨呢?这满座,都是“爱民如子的清官”啊。
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哪里还会亲自去脏了手?
而且。
话语权本来就在他们手上,谁奸谁忠,不是他们说了算?登闻鼓的火,很难才能烧到他们身上,嘉靖敕封之后,登闻鼓的主要打击对象,只是那些一线的地方官,至多蔓延到刑部、大理寺。
对于他们而言,以后无非是做事情要更“体面”。
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所以没有到鱼死网破的境地,他们暂时也没有必要去再次谋划“土木堡”和“宁王叛乱”这种大动作。
王阳明说的没错,嘉靖……太聪明了。
因为嘉靖果断的敕封内容,让南京这边松了口气,所以这次会议的氛围还算轻松,无非是抱怨几句以后做事情要“讲规矩”,十分束手束脚罢了。
尘埃落定,嘉靖得到登闻鼓,实力再次增强,但也没有全面开展,此后要如何应对,那也只能以后再说。
重点在于。
无论是这次战败的责任,还有嘉靖的反击,杨廷和都不适合做议长了,于是王倬出面,开口说道:“我认为这次失败应该由议长负责,杨廷和不再适合担任议长。”
“现在发起投票,请各位写下支持还是反对。”
“请。”
七十二名议员,有的摇头惋惜,有的嗤笑,有的想着什么,但最终投票的时候,所有人都写了“支持”,支持王倬的提议。
王倬唱完票后,向杨廷和说道:“杨阁老,全体议员支持罢免你的议长职位,请交出权杖。”
杨廷和起身。
他摩挲着乌木权杖的龙头,轻轻笑了下,将腰背挺直,权杖横持,交了出去,在松手之前,他问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下一任议长是谁,你?”
王倬握着权杖,摇头道:“是费公。”
“费宏啊,不过,嘉靖应该不会让他继续当首辅了,也罢,费宏一直反对我,说我做事情太过跋扈,接下来就看他怎么接这个摊子吧。”
杨廷和松开了手,交出了一生的权柄。
(PS:江西铅山费氏,号称“西江甲族,科举世家”,费宏二十岁中状元,正德三年由杨廷和推荐入阁。费宏反对宁王叛乱,不收宁王贿赂,但他弟弟却娶了宁王胞妹。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世家的多头下注罢了。嘉靖三年,杨廷和离任后,连续两任首辅都不到三个月就致仕,直到由费宏担任内阁首辅才稳定下来,中间杨一清当了两个月首辅就被赶下去了,继续由费宏担任。)
(PS:历史上,嘉靖六年,费宏下台,嘉靖七年,杨廷和被贬为庶民后,嘉靖才终于可以决定内阁首辅人选。)
113、论功行赏长生有三
紫禁城,奉天殿。
在祭天大典结束以后,自然是论功行赏。
相关人员和功绩,崔文早在六安的时候就已经让人送到了京师,嘉靖也早就拟好了封赏,内阁现在自然没有办法提出异议,只能按照嘉靖的来。
殿上,御前太监黄锦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天时异变,太祖显灵,神器降于南京,时奸佞为乱,祸害宗室亲王,欲毁神器攻讦圣上,幸得龙虎山小天师挺身而出,诸义士拔刀相助,历经千难万险,护送神器于京师,于国有功。”
“圣察功绩,特此封赏。”
“南京志愿护行义士共2108人,有898位义士壮烈牺牲,朕深感痛惜,特赐英烈牌坊,由户部拨银,乡里督建,免英烈之士三代赋役,赏银百两,田二十亩,准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抵达京师的1210位义士,皆赐虎头金腰带,准入锦衣卫,论功封赏,最次者以小旗起步。若无意为官者,赐银百两,赠宝刀,特许行侠令,此后行侠仗义,地方官府不得定罪,须递送京师就审!”
“另有魏国公徐鹏举,深明大义,不负家望。”
“三百家丁皆尽国之栋梁,入则九边卫国,出则惩奸除恶,乃忠义之典范,阵亡者,皆追赠百户,允世袭,抵京师者,若复归九边,则为百将,功绩卓越者可为千将。”
“徐丁统领家丁有功,封昭勇将军(三品),领副将职。”(副将仅次于总兵)
“魏国公徐鹏举定计有功,加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赐太子太傅,进南京兵部尚书。”
“歙县王氏,虽为商贾,但忠贞为国,特封王源之二品资善大夫,赐斗牛服一件,特许经营盐业,两淮新增‘登闻’两纲,盐引40万引,由王氏专营。”(每引300斤)
黄锦将圣旨念道这里,引起朝堂一片哗然,内阁几位大学士都知道,但众臣不知道啊,顿时有人就要上书,表示盐政万不可乱改。
然而,好几人刚刚走出半步,高呼半声,就对上了天子那冷冽无比的眼神,顿时话就吞进了肚子里。
是了。
内阁大佬们都没有反对,这圣旨是经过内阁票拟的……
黄锦见那些臣子们熄了火,才清了清嗓子,继续念道:“此次护送神器,论为将之功,以俞大猷为首。”
“特授带御器械,封号——蟠龙。”
“着俞大猷参加武举,早日夺得状元之名,为国干城!”
俞大猷的封赏并不高,只一个带御器械,这是宋朝的官职,字面意思,允许带武器进皇宫,属于皇帝亲卫。
但对于俞大猷的封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