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生可否-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是明白历史。

    越是知晓未来的事情,嘉靖越是认为,他不能输,他已经是大明最后的机会了,而大明若亡,后世很可能不知道“昭昭日月,故国有明”!

    历史早已面目全非。

    丢了历史,丢了文化,丢了根,文明又如何走得远呢?

    听完了所有故事,嘉靖转身,抓着张执象的肩膀,问道:“朕的永陵里面,《永乐大典》一定能够挖出来的,对吧?”

    “就算积了水也没关系。”

    “陵墓陪葬的书籍都会做防水保护的,只要能够挖出永乐大典,一切都能够真相大白,中华文明的辉煌绝不会断绝!”

    他这么说着,却发自内心的感到害怕。

    他的陵墓,最后是由别人来布置的,谁知道那些人有没有尽心呢?

    嘉靖脑海翻腾着各种想法,他有些惶恐,惶恐在他输了以后,中华文明竟然会有断绝的可能,那他真的无颜见列祖列宗了。

    “嗯,会挖出来的。”

    张执象没有告诉嘉靖,《永乐大典》在永陵中只是五大说法之一,嘉靖、万历、李自成进京,皇宫都经历过好几次大火,是有可能焚毁的。

    而且,根据郑和海图的情况来看。

    《永乐大典》的正本被那些人盗走也不是不可能,最后大明亡国,那些人流亡海外,失去了国家的支持,迟早是要败亡的。

    他们败亡以后,最终《永乐大典》会落入谁的手上?

    那是一套书吗?不,那是一套文明。

    张执象不太愿意去回忆那段历史,他也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所以,他宽慰着自己,也宽慰着嘉靖。

    但嘉靖却摇了摇头。

    他说道:“我丝毫不怀疑那些人会把文明败坏成那个样子,仅看永乐年间到现在的区别就可以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不在乎的。”

    “他们为了控制航道,消灭朝廷对南海的控制。”

    “仁宗、宣宗时期在交趾做的事情就可以说明一切,交趾灭了,旧港宣慰司没了,朝廷彻底失去了下西洋的能力。”

    “从此大明再也无力掌控海外。”

    “土木堡之后,也先死了,对蒙古的分裂政策失效,蒙古再次统一,边军养寇自重,北方的绝对控制也没了。若非皇兄打下应州大捷,北方不知道还要放掉大明多少血。”

    “为了利益,他们瓦解了大明整个朝贡体系。”

    “他们吸着百姓的血,掠夺着世界各地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更意图富贵可以千代万代永远流传。”

    “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大明的存亡,他们甚至不在乎文明的存亡。”

    “他们已经成为了怪物,成为了你所说的那个资本。”

    “资本不但没有国界,更没有文明。”

    “他们并不在乎文明的前进与后退,不在乎文明的兴荣与灭亡,他们甚至恨不得回到奴隶时代,他们但凡做出了一点先进的东西,那都是迫不得已。”

    “那都是为了解决敌人而逼出来的产物。”

    “若是能够躺着赚钱,他们决计是不会投入一丁点银钱到发展上的。”

    只听张执象讲了一遍历史,嘉靖便看透了那些人的本质,或者说,他们从来就没有变过,宋元明清后,千年来,都是那一拨人。

    只是,他们的自私决定了他们的眼光狭隘。

    他们的傲慢让他们遭受了重创,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满清会如此之狠,如此难以控制,万万没有想到满清为了对抗他们,什么无底线的事情都肯做。

    他们与狼共舞,低估了野性。

    没有了华夏,没有了族群,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无根之浮萍,也不过是——他人的嫁衣。

    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巧合到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老天在针对这个古老的,唯一的文明。

    人有寿,国有寿,文明无寿乎?

    那无数巧合,又极其必然的巧合,怎么看,都像是属于文明的天劫,若不能渡过这个天劫,文明不但不能长生,还会陨落。

    嘉靖听张执象说,后世的武器,已经发展出可以毁灭陆地上所有生物的程度。

    而世界局势危如累卵。

    矛盾又层出不穷,那是一种坐在火药桶上的和平,那么,是不是会有一天,矛盾彻底爆发,核武器彻底毁灭人类文明呢?

    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劫难当中,再长生的仙人,还能继续长生吗?

    哪怕没死。

    在张执象所说的那可怕的辐射污染中,还能继续有长生的环境吗?文明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国家是文明的载体。

    有的国家会温养文明,提供营养,有的国家,只会敲骨吸髓,榨干文明。

    个人、国家、文明。

    长生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真正的长生,是三位一体的。

    “国师,朕明白了。”

    “请国师与朕共寻长生!”

    (PS:也先不是蒙古人,他是哈萨克斯坦那边过来的,他们家手上拿着元朝的传国玉玺,也先的父亲曾将玉玺献给宣宗,但是宣宗没要,因为玉玺在也先他们一族手中,整个蒙古看他们家就跟看杀父仇人一样,也先本质上是蒙古地区的搅屎棍。)



116、大明国师黑衣宰相



嘉靖与张执象长谈十日,不曾上朝。

    这倒是没什么影响的,因为明朝的体制就是如此,内阁会处理政务,然后交由司礼监批红,皇帝几十年不上朝都行。

    但。

    嘉靖除掉八虎之后,司礼监太监的位置就一直空着,为了表示对文官的信任,嘉靖口头表示内阁可以自行处理政务,有需要的,再向他请示。

    这下内阁反而难受了。

    没有批红,就代表皇帝没有签字,他们反而不敢乱来,因为嘉靖随时可以根据他们对政务的处理来进行评罚,但凡做错了事,那就都是把柄,是要背锅的。

    这让阁老们如履薄冰。

    但他们又不能把事情都拿去跟嘉靖请示,那不就代表嘉靖说了算吗?而不向嘉靖请示,就又不能犯错。

    文官们很难受。

    他们才把宦官斗倒,总不能说,陛下,您还是启用宦官,来个司礼监太监吧?最好上我们的人。

    嘉靖反正一句:“朕相信读书人。”

    得嘞。

    批红是不可能批红的。

    阁老们平日里,普通政务就处理了,一些明显会背锅的,就留着找嘉靖请示,但这十天嘉靖的人都见不到,咋请示?

    皇帝上朝,是看人来的。

    自登基开始,嘉靖上朝还比较勤快,是五日一朝,可自张执象进京,嘉靖已经旷了两个早朝了,甚至不见外臣,阁老们想去开小会都不成。

    所以,内阁中开始有了意见。

    内阁群辅石珤愤恨的拍了下桌子,说道:“妖道祸国,陛下竟十日不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如今内阁有六人,分别是首辅费宏,次辅杨一清,群辅石珤、贾咏、谢迁、翟銮。

    其中费宏、石珤、谢迁是一派,杨一清是嘉靖请来持国的老臣,贾咏、翟銮都是翰林院出身,嘉靖提拔的亲信。

    石珤今天开炮,自是为了针对张执象去的。

    但费宏只是抬了抬眼皮,没有理会,杨一清则轻笑了一声,说道:“诸般机务,内阁自可决断,石阁老有什么不好决断的,可以交给老夫来嘛。”

    “哼!”

    石珤冷哼了一声,说道:“陛下久不察国事,皆因妖道蛊惑,此等幸进邀宠之奸佞,陡登高位,手握权柄,定然扰乱朝纲,祸国殃民!”

    “你等今日放纵。”

    “日后皆受万般罪过,方知悔不当初!”

    杨一清笑道:“真要是妖道祸国,那天底下的民怨自可击鼓嘛,天雷降下,直接将妖孽劈死,多好?”

    “你!!”

    石珤被一句话堵死,火冒三丈却无可奈何,登闻鼓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东西,它让言语的力量变得空洞起来。

    石珤这才感觉局势不同了,过去的一些手段,如今似乎已经不管用了。

    心下翻腾,石珤嘴硬了一句:“若是等到登闻鼓响,那时大错已经酿成,就算天雷劈了他又如何?不过是悔之晚矣!”

    杨一清继续阴阳怪气的说道:“是啊,悔之晚矣哦。”

    石珤愤恨振袖,但却不再与杨一清辩说什么,此时费宏才缓缓开口,轻飘飘的说了句:“我辈十年寒窗,经由科举层层选拔,才入朝堂,数十年鞠躬尽瘁,才进了这内阁,有了问定国策之权。”

    “如今七岁小儿却凌驾于我等之上。”

    “天下读书人岂不寒心?”

    “此后谁还读圣贤书?怕都如同魏晋时期,去寻仙问道,做高山隐士了。”

    费宏一句话便让贾咏和翟銮凛然,他们都是翰林清贵,最好的那批读书种子,他们奉孔孟之道,忠君爱国,却也维护着读书人的尊严。

    张执象是立了功,可陛下的反应也太过了。

    是该劝一劝了。

    于是他们向杨一清提议,求见陛下,商讨政务,杨一清虽然不想让费宏如意,但也阻拦不了,只好答应。

    内阁在文华殿

    阁老们可以随意走动,只要有太监跟随,但是乾清宫在内宫,那就不是外臣可以随意进出的地方了,只能在乾清门外等候。

    六位阁老等了小半个时辰,才有太监来回应:“阁老们,万岁爷带着国师去庆寿寺了。”

    “今儿个,恐怕是要在庆寿寺过夜。”

    “陛下有留言。”

    “说,若是没有要紧事,阁老们可明日再来。”

    六人对视一眼,杨一清锤了锤腰,说道:“老骨头站不住,先回去了。”

    费宏则皱紧了眉头。

    嘉靖猜到他们会来,说明没忘了正事,那么,嘉靖针对南京的反击,该来的终究要来了……

    ……

    庆寿寺。

    该寺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黑衣宰相姚广孝在此居住了二十年,最后也是在此圆寂。

    嘉靖牵着张执象的手,在寺内欢快的走着,兴奋的说道:“国师可知道朕要带你来见谁?”

    “是哪个高僧吗?”

    张执象看到庆寿寺的时候,觉得很熟悉,忽然想起,王绛阙有串开了光的佛珠,就是在庆寿寺的老和尚那里求的。

    那个老和尚,是什么高僧么?

    可是,嘉靖年间,没有那种禅宗六祖和唐三藏那样的高僧吧?

    “不,也是一个国师。”

    “爱卿是大明的第二任国师,而他,是大明的第一任国师!”

    嘉靖说的无比认真而尊敬,他们跟在庆寿寺方丈的身后,向着寺庙的后山走去,绕过许多蜿蜒小道,最终在山泉清响的地方,看到了一座林间小筑。

    一名身穿黑衣的老和尚,正在挥舞着锄头。

    方丈将人带到,便向老和尚施了一礼,然后安静的退下,而嘉靖快步越过小溪上的木栈,招着手喊道:“老和尚,我带了个徒弟给你。”

    老和尚停下锄头,转身擦着汗,向张执象看去。

    那一眼,张执象便以为自己被一只猛虎盯上,恍惚过后,再看过去,却是一名有着三角眼,面相虽凶,但却气质温和的老和尚。

    张执象还停在小溪外。

    一时间有些无措,也不太确定的抱拳一礼,说道:“小子张执象,见过……道衍大师。”

    大明黑衣宰相姚广孝,法号——道衍。



117、西天提经问佛道法



我们经常说大明有一个半圣人,是王阳明和张居正。

    但。

    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上面,有一个人虽然不曾立德,但他在立功上超越王阳明和张居正,在立言上同样也超越了两人。

    那就是——姚广孝。

    我们查《永乐大典》,一说就是解缙和姚广孝共同编辑,其实是错的,首先是让解缙主编,但他编失败了。

    解缙只带着147人,花了一年时间,随便整了个《文献大成》,就交给朱棣。

    朱棣一看,满是儒家经典,当即大怒:朕要的是这个东西?朕要的是森罗万象,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而不是你儒家一家之言!

    当即罢免解缙的主编职位,让姚广孝担任主编,于是编辑队伍扩充到2196人,巅峰时超过3000人,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编撰完成。

    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这才是我们后世知晓的永乐大典,那个汇聚文明所有精华而整理出的百科全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