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生可否-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是我们后世知晓的永乐大典,那个汇聚文明所有精华而整理出的百科全书。

    编撰这样一本书,对于主编有什么要求?

    自然是这个统筹规划的人,要精通百科!他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百家学说,无所不通,否则是做不来这个主编的。

    而姚广孝做到了。

    由此可见,这个和尚的智慧是多么浩瀚,阳明先生在“心”的造诣上已经高到了天上,但在“理”的造诣上却不如姚广孝远矣。

    俗世的说法。

    姚广孝在永乐十六年病逝庆寿寺,实际上老和尚并没有死,他只是退隐山林,斩断尘缘罢了。

    自那以后,他并不理会俗事,哪怕历代帝王都知道他没有死,可他们来拜访,姚广孝也不是都愿意见的。

    见了,也不会对世俗之事出谋划策。

    嘉靖来的次数是最多的,姚广孝每次都会见他,因为嘉靖从不问政事,有时候也不聊天,就听老和尚念念佛经。

    “你这只泼猴,又来扰我清修。”

    姚广孝先是“批评”了嘉靖一句,这才对张执象说道:“这里只有一位无名老僧,并没有施主口中的道衍和尚。”

    张执象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正要道歉。

    嘉靖就从姚广孝手中拿过锄头,一边翻地,一边说道:“老和尚,这可是我给你送的宝贝徒弟,你可得小心爱护啊。”

    “错过了这一茬,以后你那一身衣钵,可就没人传了。”

    老和尚抢过锄头,将嘉靖推开,说道:“你这泼猴,威胁我也就算了,还毁我的药田,不会种田别乱挥锄头。”

    “我可没威胁你,实在是你那一套,只有安平能学嘛。”

    “安平,过来。”

    嘉靖向他招手,张执象才走过木栈,嘉靖揽着他的肩头,向姚广孝问道:“老和尚,这徒弟你收不收,给个准话。”

    姚广孝放下锄头,拍着手上的泥说道:“得回答一个问题才行。”

    嘉靖连忙推了推张执象。

    张执象反应过来,施礼一拜,说道:“先生请问。”

    姚广孝在一旁的木桌上坐下,拿抹布擦了擦手,正准备倒茶,嘉靖已经抢在前头了,他也就等着茶水上来,喝了口茶,他才问道:“三教同源,何解?”

    张执象听到这个问题便陷入了沉思。

    许久。

    他抬起头,看向老和尚说道:“大道裂,百家出。万法皆同源。”

    “道家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佛家解决人与自我的关系。”

    “唯有精通三教,才能得证大道,完成天人合一。”

    张执象只能尽自己所能去答。

    然而姚广孝的评价是:“不对。”

    “再给你一次机会。”

    “好好答。”

    张执象心下一沉,一旁的嘉靖也紧张的捏紧了拳头,画面好似静止了一样,只有老和尚在喝着茶,眼看一杯茶饮尽,将要放下杯子的时候。

    张执象终于开口了。

    这让嘉靖松了口气,但张执象没有答,而是在问,他问道:“莫非,佛家是本土宗教?”

    嘉靖有些愕然,去看老和尚,老和尚却笑了。

    他问:“为何如此看?”

    张执象认真说道:“佛教流传到华夏,结合了中华文化,才真正发扬光大,没有结合中华文化的佛家则落后淘汰,是以后世,唯有华夏的佛教能够昌盛,而其起源的天竺反而没落。”

    “佛教的内核既然是中华文化,那便算是本土宗教。”

    “既是中华文化,自然三教同源。”

    姚广孝略微有了兴趣,他笑了笑,问道:“佛教何时传入华夏?”

    “东汉时期,白马寺?”

    这个历史课本上就有介绍,张执象记得很清楚,但姚广孝又问:“为何取名为白马寺?”

    张执象开始搜肠刮肚,答道:“有两个说法,一是白马负经而来,所以取名白马寺。二是《高僧传》中,说外国有个国王,曾多次下令毁寺灭佛。招提寺被毁坏的前夜,有白马绕塔悲鸣。国王听后,顿生慈悲之心,停止毁寺活动,并将招提寺改名白马寺。”

    “此后寺庙多以白马为名,传入华夏的第一座寺庙,也取名为白马寺。”

    姚广孝没有理会白马负经的说法,而是直接问道:“何为招提?”

    张执象愣了下,这不是音译吗?

    倘若不是音译……

    他喃喃道:“招提,一般多指提拿犯人,寺庙怎么会叫招提寺……”

    见张执象已经发现盲点,姚广孝便开始讲解:“《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时期,佛陀为楚王造图谶谋反,明帝怒,遣使天竺,问佛道法。”

    “《魏书·释老十》记载,明帝遣郎中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

    “白马寺为何也会叫招提寺?”

    “因为佛陀本就是作为犯人,被提到洛阳的啊。”

    “何为浮屠遗范?”

    “死了的佛陀,才有遗范。”

    “《高僧传》所言有误,并非是外国的国王下令灭佛,而是汉明帝下令,让使者去大月氏借兵灭天竺,并灭掉佛教,毁掉所有寺庙,将佛陀与佛主全部送到洛阳来。”

    “然后……问佛道法!”

    “佛教高僧,佛法《四十二章经》,释迦牟尼立像,佛家的精髓全部都搬到了白马寺。在大汉朝廷的监督下,佛教必须向道教学习,进行改造。”

    “直到汉桓帝时期,才改造完成,允许传教。”

    “什么才算改造成功呢?华夏一直以来,都是坚持华夷之辩的,蛮夷自然敌视华夏。而佛教的重生,就是为此而服务。归化蛮夷,认可汉庭统治,才是佛教的职责。”

    “胡人或招或提,安排在寺里,统一接受教化。”

    “接受‘朝中’的原则。”

    “胡人信了佛,便是认可了‘朝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哪怕佛教被允许传教,教徒也都是胡人。”

    “直到曹魏时期,才出现第一个汉人信徒。”

    “其人名为朱士行,愿受佛门八戒。”

    “民间谈及此人,多称之为——朱八戒。”



11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猪八戒!!

    听到这里,张执象感受到了双重的震撼,他知道西游记,却不知道猪八戒的原型竟然是第一个信佛的汉人。

    等等,既然三国时期才有第一个汉人佛教徒。

    那么……

    张执象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问道:“朱士行是哪一年的人?”

    姚广孝微微一笑,答道:“曹魏嘉平二年,即,公元250年。”

    “公元!!”

    张执象几乎惊叫,姚广孝有些诧异,但还是平静的解释道:“汉平帝时期,王莽将太岁纪年改为干支纪年,于汉光武帝时期正式推行,此后近两千年皆用干支纪年。”

    “因而,便以王莽改制的元始元年称为公元元年。”

    “如此能够简便直接的看出纪年。”

    张执象深吸了一口气,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历史历史,必须先有历,才有史,若是没有历法,连时间都记不清楚,如何能算作信史?

    西罗人说耶稣降生于公元元年。

    然而西罗人的历法有巨大漏洞,他们所使用的儒略历一直到1582年,历法误差已经到了十天之久,才忽然改为格里高利历,竟然就是粗暴的将历法往后顺延了十天。

    西罗人根本就没有修正历法的能力。

    历法差十天节气就全乱了,根本无法指导农业生产。

    不存在有修正历法能力而不去修正的可能。

    儒略历每128年就会有一天的误差,推衍可得,西罗人直到公元300年左右才获得历法。

    纵使有耶稣,他们也不知道耶稣具体是哪一天,甚至是哪一年的降生的。

    公元元年是耶稣诞生年的说法,根本就无从提起。

    而且。

    历法是最讲究准确性的,如果一个历法的元年以某个神的降生而作为基准,那它就是一个可笑的历法,一个伪历法。

    真正的历法,其元年只能是一种情况——换了新历法。

    公元,就是干支纪年。

    第一个汉人佛教徒出现在公元250年,出现在曹魏时期,而佛教什么时候在中原大地兴盛起来的呢?答,是五胡乱华(公元304年)。

    佛教,本来就是为了教化胡人所用。

    大量的佛教徒都是胡人,他们即便侵占了中原,也是来争谁更“朝中”的,比的是谁在中原汉化的最彻底。(仅从文化上论述)

    其中,北魏孝文帝获得桂冠。

    《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

    可见北魏时期佛教的盛况。

    少林寺也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建立的,也从此开创了禅宗时代。

    “佛教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大融合,它不仅仅是精神内核上源于华夏,更是体现在血统上的归流华夏。”

    “在汉朝时,世界上就只有一个文明,只有一个华夏。”

    “在大唐时,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文明,只有一个华夏。”

    “在我们大明,也是如此。”

    “三教同源,源于文明。”

    当张执象得出这个答案的时候,老和尚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说道:“没错,三教同源,源于文明。”

    “你懂得了这一点,才配做我的弟子。”

    “但你是否想过,‘问浮屠道法’还不是最深层次的三教同源。”

    张执象正色道:“请先生教我。”

    姚广孝便问道:“可读过《诗经》?”

    张执象一愣,这个问题,阳明先生也问过他,他犹疑了下,说道:“先生可是要说‘诗’字?阳明先生告诉我,诗者,言寺者也。”

    “寺乃朝中之廷……”

    “原来如此,怪不得佛教的庙称为寺。”

    “等等。”

    “先生是说……佛教,原本就是从华夏走出去开辟‘乐彼之园’的商人们所创建的?”

    姚广孝咦了声,他没有想到王阳明还教过张执象,不过,张执象能够领悟到这一点,也是值得称赞了。

    他赞许道:“不错,上古之时,开辟蛮荒之地,若不髠头,是不好打理的。”

    “僧人至今还有苦行僧的习俗。”

    “便是上古之时流传下来的,因为商人要开辟蛮荒,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传播文明,建立文明,所以要走很远的路,路上条件艰苦。”

    “那么,最远的地方,他们曾到哪里呢?”

    “《后汉书》记载,西方有国,名为大秦,其类华夏,髠头而衣纹绣,能耕织。”

    “如果你们看过郑和海图,就会知晓,大秦,在红海西侧。(埃塞俄比亚)”

    “大秦人跟我们长相肤色类似,都是和尚一样的光头,但穿着华丽的衣服,能够农耕桑织,为何我们自汉以来,都要跟大秦有联系呢?”

    “因为它就是最早走出去,并在海外站稳脚跟的商人。”

    “他们一直在‘朝中’,他们是认可华夏的宗主关系的,我们也会在汉唐时期,还有下西洋的时候去帮助他们,给他们带去先进的技术,作为他们朝中的回馈。”

    “髠头并非一定是僧人,但僧人一定髠头。”

    “一花开百叶,在海外各地,商人先祖带着华夏文明去建立了寺,有的磨灭在历史长河当中,有的却启发当地的蛮夷,开创了新的文明分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便是《诗经·小雅·鹤鸣》之言,是商人们最早的想法,也是一种回报。”

    “佛教归于华夏,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业果。”

    “何止三教、百家,世上所有文明,皆我华夏起源,百川分流,总有归海之时,以我中华为本,一切蛮夷之兴起,不过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百川归海,鼎新华夏。”

    “便是三教同源的真谛。”

    “张执象,我一生之学问尽在‘文明’二字,你可愿学?”

    那股高山仰止的感觉扑面而来,竟然比阳明先生还要强烈,不,是因为阳明先生在尽可能的收敛气势,而面前这位没有。

    这只“病虎”,向来是如此张扬。

    张执象看到的不仅仅是姚广孝的气势,看到的更是华夏文明的气势,他如今才真正知晓,自己的文明是多么的伟大而强盛。

    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八个字更是让张执象振聋发聩。

    他终于明白,华夏文明在后世的劫难并非不可逃脱的天劫,祸兮福所倚,先祖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在为这一天而布局了。

    即是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