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终于明白,华夏文明在后世的劫难并非不可逃脱的天劫,祸兮福所倚,先祖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在为这一天而布局了。
即是劫难,也是浴火重生的机遇。
华夏文明曾经的积累,并非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而是等待有一天,百川归海,我们吸纳了“分支”之后,将为华夏文明注入新的生机,我们再一次崛起的时候,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都更加强盛。
昭昭日月,故国有明,远迈汉唐。
红旗招展,华夏复兴,世界大同!
(PS:五胡十六国时期,胡人选择的是自我汉化,而非将汉人胡化,这与蒙元、满清有明显区别。)
(PS:推荐B站up主“神都俗人”,许多有趣的知识都是从up那里看到的,特别是上古史部分。古天文知识推荐up主“玮香主”。明史推荐“专解明朝疑难杂症”。)
119、齐心协力开天辟地
姚广孝的学问,张执象自然是愿意学的。
倒不如说,他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这样的学问,越是了解社会历史文明的结构,就越是会想要寻找一个答案。
却不想在几百年后的世界,没有人给出答案。
但在大明嘉靖六年,遇到了归隐山林,长生一百余岁的姚广孝的时候,得到了那个答案。
只有了解文明的源流,才能知道文明的未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先祖给出的答案,早在数千年前,商人的先祖阏伯和南仲两兄弟闹别扭,恰逢大水之后,家乡被淹,华夏部落需要更多的宜居地来发展和保存文明。
所以,上古时期的那位天子示阏伯以“周行”,即天文学,或者说更早的说法,“缀术”,内算和外算之学,文明最核心的学问。
于是,阏伯带领族人迁徙开荒,离开“伊洛之甸”寻找“乐彼之园”。
他们在蛮荒上开辟文明,此举无异于开天辟地,他们将文明的种子散布到全世界,然后与文明的主体相辅相成。
三教同源,佛教的归流,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以华夏文明为本,因为华夏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主干,若是丢了主干,枝叶再发达,这棵树也只有死路一条。
张执象自从下山以来,就从没有想过,要单纯的推翻这个世界。
用马先生那一套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因为从事实上来看,那几个国家都已经失败了,他们的敌人不光是用资本二字就可以概括的。
不解决文明的问题,单纯的改变制度。
即便是有几十年的欣欣向荣,终究也还是会回到原点的。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马先生与华夏文明相结合,而是华夏文明吸纳马先生,再一次“三教合一”。
这才是答案的方向。
一个文明能否突破内生矛盾的界限,迈向更高维,迈向长生;一个国家能否突破历史周期律,长盛不衰;一个人能否突破生老病死的宿命,抵达长生。
这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人修仙,王朝更替的劫难,你能躲过,那文明灭亡的劫难呢?就算躲过了,文明没了,一个人活着,意义何在。
人可以超脱于族群,却不能孤独于族群。
张执象从未在意过功名利禄,也无意当官参与朝政。
但有些东西,他不得不考虑,他想长生,定然就离不开大明的国祚与华夏文明两个槛,所以,他下山做了这些事,所以,他来了京师,成为了大明的国师。
嘉靖带张执象来姚广孝这里。
是发自内心的对张执象亲厚,他说,国师与朕共寻长生,他将个人的长生,寻求伟力的长生寄托在了张执象身上。
而国祚与文明的长生,他将一肩挑之。
张执象已经拜姚广孝为师,嘉靖便留他在姚广孝这里学习,而他自己当天则返回了皇宫,他还要面对这朝堂的尔虞我诈。
乾清宫。
御前太监黄锦伺候着皇帝,他替嘉靖换鞋洗脚,一边捏着脚,一边问道:“万岁爷怎么傍晚就回来了,往日里都是在庆寿寺过夜的。”
嘉靖有时候会失眠,唯独在老和尚的念经声中睡得最香。
所以,他去庆寿寺一般都会过夜。
嘉靖靠在软椅上,神思还在庆寿寺那里,他回想着白天的见闻,笑了笑,说道:“以后应该都不会失眠了。”
“是吗?那可太好了!”
“黄伴,你知道吗?朕,真的好羡慕安平啊。”
“陛下羡慕国师?”
“啊,太羡慕了,但是没办法,朕是大明的天子,这本来就是属于朕的责任,但朕看着安平,就像是看着另一个自己。”
“奴婢书读的不多,但知道汉武帝看霍去病,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影子一样,我想万岁爷也是的。”
“不,不一样。”
嘉靖坐起了身子,他前倾着,威势一下子就起来了,他看着黄锦无比认真的说道:“霍去病英年早逝,怎么比得了朕的安平?”
“朕的安平不仅不会早逝,还会长生久视。”
“永远护着大明,永远护着华夏。”
“你……懂么?”
黄锦一下子满头大汗,紧张的说道:“奴婢,奴婢……”
“算了,谅你也不懂。”
嘉靖轻轻踢了黄锦一脚,黄锦便松了口气,赶紧给嘉靖擦干脚,嘉靖便直接踩在地毯上,准备去书桌那边,可刚走了几步,他忽然停下,说道:“传旨,让张璁来见朕。”
是夜,张璁进宫,因为避讳,被嘉靖赐名为“张孚敬,字茂恭”。
次日,内阁风云涌动。
五月五,端午。
早朝。
嘉靖以张璁掌管都察院整顿吏治有功,进礼部尚书,入内阁办事。
此话一出,满朝震惊,虽然早就知道张璁因为提出“继统不继嗣”,支持嘉靖在大礼议中获得了胜利,成了嘉靖的心腹。
但没有想到,这个正德十六年才中进士的家伙,短短六年就进入了内阁。
一时间,朝堂喧嚣无比。
抗议声此起彼伏,最主要的是,张璁是嘉靖的人,他们怎么能让嘉靖掌握所有权利呢,如今内阁都有三个是嘉靖的人了,再加下去,那还得了?陛下岂不是要乾纲独断了?
再说了。
内阁辅臣一般都是由百官廷推,皇帝亲自任命那都是哪一年的事了,陛下你怎么能够如此任性,开历史的倒车呢?
然而,嘉靖并没有理会他们。
他继续让黄锦宣读圣旨,竟然是要罢免费宏和石珤,这下彻底惊起了千层浪,朝堂差点没有吵翻,当场就有“清流”御史斥责皇帝,马上就要来一个死谏,当场撞死。
但,嘉靖没有给他们发飙的机会。
因为接下来,他的这一道圣旨更加重磅。
黄锦宣读道:“今《明伦大典》即将修撰完毕,昔日大礼议诸多细节一一捋清,罪魁祸首当重新定罪。罪魁祸首者,乃少傅,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左柱国杨廷和。”
“其于朕登基之时多番阻拦,意图陷朕于不忠不义不孝之地。”
“按律当抄满门。”
“念其悔过之意诚恳,上表《忏悔录》,细数昔日之昏庸,诸多朋党之逼迫。朕细读《忏悔录》,念其实乃无奈之举,且做宽大处理。”
“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是为大不逆!”
“从即日起。”
“将杨廷和削职为民,终明一朝,永不起复!”
“钦此——”
朝堂瞬间安静,因为谁也不知道,此刻嘉靖手中把玩的那本《忏悔录》里,杨廷和到底有没有把他们写进去……
少年天子,在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真龙。
上架感言
1号上架!
新年新气象,希望兄弟们都能给个首订支持下。
先说加更规则。
上架当天五更,没办法,过年也没有太多时间,尽力了,上架以后,如果首订过1200,二月份都是三更。收藏1。4万,不到10:1的收订比就可以。
如果首订只有1000,则加更15章。
如果首订只有800,则加更5章。
关于打赏月票,上架后,一次性万赏加更1章,每月限5章,月票每200张加更1章,每月限5章。(打赏月票加更次月结算,2月份主要是还首订加更,当然,如果不用加更的的话,就摸鱼了。)
盟主加更5章,打赏后五日内结算。
白银盟……没想过,如果有的话,当月更新变成三更保底吧。
兄弟们,不是不想疯狂更新,是有些时候光是查一些东西就要大半天,总有人说我高级水,讲道理,写那些东西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说说开篇的“长篇大论”。
不是说看小说还要门槛,而是本书的力量体系是这样,我们传统文化的内算学是这样的。
我得把基础先讲清,把地基打夯实,楼才能建得高。
如果劝退了一些读者,我深感抱歉,至于私货方面,写书主观想法肯定是有的,但很多东西我也没本事去发明创造,这些本来就是有的,我只是了解到,写了出来而已。
关于人设。
张执象前世病弱,十六岁,缺乏社会经历,不是为了弱化男主,而是为了减少知见障,书中你们可以看到,即便如此,张执象依旧有很深的“唯科学论”。
老天师给他破除知见障,王阳明、姚广孝来教他什么是华夏文明,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如果是一个二三十岁,经历了社会的老油子,那就怎么教都没用了。
至于为何不写土著。
我相信看到118章的已经明白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那个答案。
关于明史和世界观过于阴谋论。
只能说这本书,它的世界观就是如此,当然,你要有兴趣去考证,也可以发现一些不错的思路,如果能够跟书中一些东西印证,那就巧了不是。
以上。
小说乃小说家一家之言,勿偏听偏信,请明心见性,自作主张,辩证思考。
若是觉得还对您口味,觉得有趣,请不要吝啬订阅。
谢谢。
群号:669225142。
有兴趣的可以加群,如果加群问题的答案“张执象”不对,就试试“李和”。
120、神龙见首气象已成(新年快乐求首订)
嘉靖拖了十多天不上朝,又岂是单纯的听张执象讲故事?他跟杨廷和是有默契的,或者说,同一境界的高手,是能够猜到对方想法的。
果然。
他等来了杨廷和的认输,手中拿着《忏悔录》的他,终于拿到了朝堂的权力。
而当几日后这次早朝的消息传到应天时,杨廷和看到了登门拜访的王倬,此时的杨廷和披头散发,一身白衣,正在下棋打谱。
王倬深吸了一口气,按捺住怒火,走到杨廷和面前,问道:“杨兄应该明白,你这么做意味着什么吧?”
杨廷和笑道:“我备了一壶酒。”
王倬猛的拍在棋盘上,棋子纷飞跳落,他低吼着问道:“这是你一壶酒,一条命,能交代的?”
杨廷和拿过一旁的酒壶,慢慢给自己斟着酒,说道:“老夫现在心情豁达,身体也还行,想来多活两三年,没什么问题。”
“我活着,《忏悔录》就有无穷的威力。”
“我死了,就死无对证了。”
“这杯酒……王侍郎让不让我喝?”
杨廷和举着酒杯问道,王倬的面容有些狰狞,因为杨廷和的背叛,他们在京师朝堂完全失去了对嘉靖的制衡能力。
就算杨廷和现在死了,费宏、石珤被迫致仕的结果也不会改变。
内阁如今五人,杨一清、张璁、谢迁、翟銮、贾咏,四个都是嘉靖的人,唯有一个谢迁在内阁独木难支。
其他六部官员。
在这几天已经损失了一大批,张璁献上《宪纲》,以整顿吏治为由,几乎将京师朝堂来了个全面换血,而他们的人敢怒而不敢言。
毕竟嘉靖迟迟没有公布《忏悔录》,谁都怕当出头鸟,到时候就不是被贬那么简单了……
现在你杨廷和死了,京师朝堂的大势就能挽回了?
“你投靠嘉靖,无非是看着嘉靖起势,想要为自己儿子留条后路,可你想过没有,在你背叛议事院的那一刻,你杨家就注定灭门了。”
王倬阴沉无比。
杨廷和却没有什么波澜,他平静的说道:“有没有可能,是你们被骗了呢?”
“什么……”
“《忏悔录》里面,老夫写的,可都是跟张太后勾结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