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大地大哪有闺女更大?就在昨天,这不苏婧给他生了个女儿,叫做张瑛。
就这名字,张宁还嘲笑他偷懒,侄孙女取名为张莹,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张瑛。
尤其这意思都差不多,莹是逛街像玉的石头,瑛是像玉的美石。
一个是光洁透明,一个是玉的光彩。
张钰当时就反驳,谁让张贲非要找他侄孙女取名字。
这不临时临了的,就把准备给女儿的名字给说了出去。
这下女儿来了,取什么名字,就取了个差不多意思的!
闺女却没有长子那么消停,很不喜欢他,在怀里就待不住一分钟的。
张宁甚至是貂蝉都哄不住她,只有苏婧这个当妈的可以。
喝奶一样不消停,不喝奶睡不着,喝奶胃浅又吐出来。
张钰已经做好长期抗战,别的不说,至少把女儿的身体调养好,别给整夭折了。
女儿胃浅,没办法,只能从苏婧这边入手。通过苏婧进补,然后由奶水传递过去。
当然目前这还在构思中,毕竟这不昨天才出生,不多观察几天,也不好随便乱搞。
射策的事情,却是在按部就班开始。
三个弟子给出的条例已经很完善,交给张贲都看不出什么,最后交给戏志才看看,又由郑玄和荀绲过目,最后订下考试的时间。
张钰的意思是把射策和对策结合起来,其实就有点后世高考的意思。
主要就是大家抽签,分成甲组和已组。两组的考卷并不相同,就有点AB卷的意思。
题目当然有容易有难,是否正好复习到,或者复习不到,那只能看运气。
不过考试的题目,就分成数算、经义和常识三科,分三天考完。
毕竟用的是毛笔,不能太苛求。这后来的科考,不也是要在考场待个三天么?
他们就舒服,考完回宿舍,还可以去食堂开饭。
更不会出现,考试场地正好在茅厕附近的‘臭号’,这样都考不好,那只能怪自己不努力了。
走武将路线的,也是分成两组,第一天策论,第二天身体素质,第三天骑射。
当然这骑射,指的是骑马和射箭。在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都出现之前,骑射还不太现实。
通过的人,少不得还要比试一番,来确定排名。
不同的将领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说杜远和裴绩,就走纯武将路线;倪兕和廖化,走全面发展路线;周仓和罗德,偏武力文化也有涉猎。
根据倾向,非要以武力来决定出线,那显然不太现实。
比如说,有人走儒将的路线,那要怎么算?总不能武力不过关,就不要吧?
武将这边要排名,那文官路线的那些,少不得也要进行排名。
张钰的意思,是过录取线的集中到他这里,他出题让大家回答,根据回答的结果,来确定排名。
其实就是殿试的意思,就想着这个模式逐渐成熟之后,以后不仅仅是书院取士,国家取士也开始按照这个方法来搞。
反正最多十年,他治下的百姓,尤其是年轻的学子,肯定都习惯考试的。
最多,针对治下以外区域的考生,适当给予一定的让分,还有固定一定比例的录取名额。
这就和朱元璋那阵差不多,总不能进士都是南方的士子,北方一个都不通过吧?
就后世,湖南浙江那种学习氛围那么浓厚的区域,不稍微把分数线提升一些,非要一昧的讲究公平的话。那么基本上,一本大学,甚至二本大学绝大部分新生,都来自这两个地方。
京城的居然没几个人能上京城的一二本大学,这不是讽刺是什么?
最后时间一场,上层的优秀人才都来自两省,什么部门都充斥这两省,那这国家到底是中国的,还是两省百姓的?所以这个时候,不公平反而是为了真正的公平!
时间一天天过去,第一次科考在泰山书院召开。
毕竟是把对策和射策合并,张钰大手一挥,取名为科考,也称之为科举。
懂的人都懂,不懂的人不懂也没关系。反正大家都看出来,张钰的野心勃勃。
“科举取士……给那家伙这样搞下去,各地豪强就不轻松了。”郑玄感慨,他无所谓,毕竟郑家其实也没太多出色的子弟,至少算不上豪门。
荀绲的脸色相对难看一些,不过就算不高兴也阻止不了科考的进行。
这里到底是人家的地盘,怎么做轮不到他说三道四。
只能说,以后子弟的教育成本,可能要提升。
某种意义上来说……荀绲看向学生里面的荀采,太平教允许女性入读,女性出仕这点,其实可以利用一下。把家中女眷也算进去,怎么都能多几个出线的。
现在回想起来,张钰的每一个措施,仿佛都好像是环环相扣。
以前看不出什么端倪的东西,随着新政策出现,开始变得无法忽视起来。
偏偏荀采已经就读一年,到了考试的时候,这个时候拦着她不让她考试,也已经太晚。
这一届有人考试并且出仕,下一届学生,尤其是女学生,谁敢拦着她们不让考试,不让出仕?
先例已经出现,没有正当的借口,已经没办法再阻挡女性出仕!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也该去监考了……”郑玄提醒道,第一次科考,所以书院非常重视。
这对书院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心里都清楚。
从各个渠道打听到的消息,都表明,以后泰山,甚至平原那边的官吏,都要通过科考来决定出来。还能有民众推举的,只剩下乡一级的官吏。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这也仅仅是张钰还不打算对乡里下手而已……
“也罢,就让老朽见证这场,注定要记入史册的科考吧!”荀绲起身,跟着郑玄朝着考场方向走去。
其实心里有些小爽,毕竟作为第一场科考的监考官,他的名字注定要记入史册。
前提这个制度不要被人废掉,基本上随着张钰的败亡,这制度可能会被取消……
第221章 投名状
“基本考试三场,考不上也没关系,理论上凭着你们的学生印信,三十岁以前每年都能参考一次。另外一个月后,还会有一场法考,打算从事贼曹及相关行业的,可以报考……”开始考试之前,自然有人宣读这些事情。
在场的众人基本都知道,不过按规矩还是要说一声。
想当年匡衡考了九次才种丙科,张钰也自然要给考生们一个机会。
不过他可不希望出现,宋朝那种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过来参加科考的情况。
没什么意义,考中也基本混吃等死,没什么活力和干劲,也已经错过学习的最佳时期。
这种人养着基本就是‘亢官’,只会增加财政支出,实际对国家没任何帮助。
三十岁是个不错的年纪,其实严格来说极限可以推到三十五岁。
不过他需要更多年轻的官员,来为他治理这个年轻的势力,三十五岁还是有些太老。
三十岁就算考不中,去做点别的什么东西,至少还能过得不错。真的为了出仕,蹉跎四五十年,老来以前贫穷潦倒,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
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结果虚度一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他出去做点什么,哪怕钻研点什么,或者经营点什么,那么都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考试时间四个时辰,中途需要如厕的,就举手示意,不要打扰其他人的答卷。”荀绲缓缓说道。第一次科考比较简陋,大家面前各一张矮几,间隔一米左右。
真要看,其实可以看到前面或者左右两侧考生的答案,只要视力不错的话。
“严谨交头接耳,夹带小抄之类的也不行。你们能来到这里,也意味着进行初步的搜查,只是还是要说一句,考试成绩各凭本事,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
“是!”一众考生纷纷回应。
其实别看这一届的考生有两百人,大家走的路线各不同,打算出仕为官的,也就五十人上下。
现在书院开始的三个月,都不会分班。
三个月后根据选择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班级。启蒙肯定不能少,不过侧重会改变。
只是荀绲和郑玄其实多少有些无语,这书院的学生,不少原本都是文盲。
结果一年后,让学生参加考试,并且决定未来的路线,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在他看来,应该是六七岁开始启蒙,然后在十几岁进行深造。最后花个三年时间,把知识都累积完毕,再考虑未来的路线。
张钰当然知道,问题他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等他们慢慢成才?
先凑着着用,反正年纪还小,可以一边做,一边学习。
只是这个过程有些野蛮,有些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意味。
“开始!”郑玄和荀绲宣布开始,后者则先一步离开。
四个时辰八个小时,两人年纪不算大,但也承受不住八小时看着这群学生。
轮换是必然的,每人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之后,自然有其他人来接班。
学生这个时候才能翻开密封的试卷,查看题目。
他们不少人都刚刚启蒙,很多字可能都还认不得,更别说引经据典。
张钰也就是用这个借口,要求题目和答案用白话文来写。
这个理由,就算是郑玄和荀绲,都没办法反驳什么。
真用文言文来回答,怕是连阅题这些学生都做不到。
主要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以后的科考,是不是都要用白话文的题目和答案来回答?
如果是这样,那么传统的那些经义,书籍什么的,是否还有用?
估计就算有,在考试内容里,也肯定会大幅度删减,又或者转换成白话文的形式……
不不,仔细想想,好像这样才是必然。
当时想到这一点的两人,才想起来,藏书室里面,就有白话文的各种经文,都属于把现有的经书白话文化后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作者,那就是张钰!
实际上,交给他们编撰的启蒙教材里面,就大量引用这类书籍的内容。
没办法,面对一群甚至可能从零开始的学生,这样的确会降低教学难度。
甚至只要有固定教材,学会那么传授这些知识,‘老师’这职业都能‘量产’出来。
所以说,张钰的可怕,不在攻城略地,不在扩大地盘。
真正可怕的是,他暴力破坏了现有的制度和规则,并且要求大家都接受他的制度和规则。
若改朝换代,只是换个伺候的对象。
那么张钰这种,就是要在根本上,把旧势力里面所有豪强,都给打落凡尘,重新筛选。
就危害程度来说,比最野蛮的反贼,还要可怕!
学生们很认真的读题,这份试卷就二十道题目,十五道属于基础文学题目,看看你的文化程度。
有三道阅读理解,给你一段话,让你回答这是什么意思。最后有一道大题,不要求字数,什么五百字八百字一千二百字,就这些学生的识字率和书写速度也没意义。
只能说写得多肯定能更详细,更短也不能说错,只是这一题占据分数不少,随便乱回答的话,那么可能会亏掉太多的分数,导致不合格。
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在答题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学渣搔首挠腮,看着某一道题迟迟无法下笔,唯独忘记看看下一道题自己会不会。不,这个程度已经不是渣不渣的问题,而是重度的强迫症发作了。
学霸已经开始答题,甚至他们并不着急回答,而是先打个草稿,然后再填入试卷中。
杜袭和郭嘉也在里面,作为科考制度的制定者,两人却不得不面对科考,也是讽刺。
好在这点难度的考试,两人好歹还能应对。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天如何确立?”读到最后,郭嘉和杜袭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这是个作文题,不过在这之前要阅读理解。
问题这到底真正可怕的地方,就不在阅读理解,而是当你回答它,你就相当于站在太平教这边,以一个反贼的思路去思考如何改朝换代的事情。
这是逼所有考生站位,你可以不写,那么你就不合格。
如果你写了,那么这份考卷,就相当于你投贼的‘投名状’。
“果然是一点亏都不吃……”杜袭摇了摇头,然后开始在草稿纸上书写。
在他看来,杜家有自己弟弟撑着,自己这边投贼不投贼无所谓。
或者说,本身拜入张钰麾下,他们三个本来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222章 科考成绩
“果然,全部都写了最后一题……”收卷的时候,郑玄亲自过目了所有人的试卷。
虽然有些语焉不详,肯定要大扣分,但每个人都有下笔。
主要是没有人,主动出面为大汉说话,也是,一般这种情况不写都已经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