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着,江道蠡又讲起了大家都最为关心的事,那就是对于铁路的招商一事,并且讲解了一番。对于这,前来的商人中有提前知晓的,也有不是很清楚的,不过都没关系,除了讲解之外,铁道司已印发了一些小册子,在江道蠡讲解的同时逐一分发大家,以搞明白这些。

    最后,江道蠡告诉所有人,大明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命名为“京沪铁路”,第一段为南京至镇江,随后将继续延伸至上海。这段铁路根据工部初步统计,总长七百余里,耗资甚大,铁道司按照其总造价的七成,也就是银元一亿五千万元公开招商。

    这一亿五千万元,一元为一股,一百股起认购,称为京沪铁路股票。在正式认购登记后,其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可转让,可继承,并且所有持有股票者都是京沪铁路公司的股东。

    这家京沪铁路公司,将由工部铁道司同部分股东按照股权多寡等因素组成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并实际营运,其公司设总理、协理、分理等各项职务,财务公开,利润透明,将来会根据经营情况进行分红和获利……。

    从江道蠡口中所讲出的这些,尤其是所谓的公司、股份、董事会、职务等等,假如是普通老百姓恐怕根本就听不懂,但是在场的商人中却绝大多数人都是明白的。

    随着大明商业的兴起,如今大明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商贸发展迅猛,更重要的是许多商人中还有不少海商,就算不是海商的商人,他们平日经营中同海商或者国外商家直接、间接打交道的情况也不少。

    所以,对于江道蠡所讲述的这些他们还是比较了解的,虽然所有人心中都清楚,所谓的工部铁道司招商的七成,极有可能是全额,也就是朝廷方面对于剩余三成股份根本不会出一分钱,而是由招商各商行股份来进行抵消。

    但对于这个情况,大家都不会在意,毕竟铁路一事除了朝廷出面任何商家都是无法独立操作的,所以朝廷直接占了三成股份,并由朝廷方面来任命第一任公司总理,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何况这么多年来,大明在对商业中的态度和表现也使得天下商人对朝廷有了浓厚的归属感,大明哪里骗过大家?朝廷更不会在这样大的事上出尔反尔。何况有些人更知道,既然是一家公司,那么最终还是要以股份的多寡来决定这公司的控制权,眼下虽然不可能,但未来呢?

    想到这,一些豪商大家忍不住心中热了起来,但表面上却如同常人,继续细听着江道蠡的讲述,同时暗暗琢磨。

    好半天,讲得口干舌燥的江道蠡终于把长篇大论说完了,随后他下意识地向蒋瑾那边望去,只见蒋瑾冲着他微微点头,他才彻底放下心来。

    接下来,就是正式认购股份的程序,对于如何认购的程度之前有所安排,江道蠡在刚才的话中也讲述了一二,而且现场还有皇家银行的人员在场,能够为各商家进行资产确认和转帐事宜,这些蒋瑾也都提前想到了。

    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很繁琐。等正式认购开始后,原本平静的场合一下子变得喧闹无比,许多商人有的早就打好主意,有的还有些迟疑不决,另外还有人在听完了讲述后对于之前所设置的认购金额有些增加的想法暗自琢磨的。

    还有一些平日走的近的,关系比较好的中小商人,他们深知自己的财力及不上那些豪商大家,但为了能在这家铁路公司中有一定的话语权,顿时私下商议了串联起来,意图打消之前各自出面的想法,用联合的方式认购股权,以争得一席之地。

    叶荣柏和包宏辉作为天下闻名的豪商,自然是头一个认购的。他们两人之前已经商议好了,各自出资认购了一千万股,以作表率。

    当他们二人领头认购时,许多中小商人听得其认购数额,顿时惊叹不已,同时又露出无比羡慕的表情。但无论是叶荣柏还是包宏辉,却神色平静,仿佛仅仅只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罢了。

 第七百三十六章 准备还都

    叶荣柏和包宏辉的身份不一般,他们除了是豪商外,各自还有着爵位和朝廷官职,对于他们两人蒋瑾自然是要另眼相看的,当即上前同两人交谈了几句,并感谢他们支持朝廷的铁路计划。

    叶荣柏和包宏辉自然也说了几句客气话,同时婉转地向蒋瑾表示,由于叶家和包家的特殊情况,他们最多派人在董事会中占据一席,至于具体的运营不会进行插手,这其实也是蒋瑾想知道的答案,听到他们承诺后,自然心情更好。

    叶荣柏和包宏辉并未在此停留,交谈了一会儿后各自找了个理由就分别离去。但有了他们两人的开头,接下来认购的进展就更畅通了许多,紧接着一些豪商也陆续进行了认购,自然后面人所认购的数额就没叶荣柏和包宏辉那么多了,尤其是代表王樊的王家和蒋瑾的蒋家,为了避嫌,他们所认购的数额仅仅刚过百万而已,可就算这样也不是普通商人能够相比的。

    时间飞快流逝,铁道司那边的认购还在继续,等到下午时分京沪铁路的一亿五千万股份就已被认购的七七八八了,虽然还有些剩余,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全部认购完毕也就是这一两日的事。

    铁道司那边的情况,自然有人在第一时间就报给了在皇宫大内的朱怡成,作为铁路计划的始作俑者,朱怡成不会不关心这件大事,早就派了人去打听消息。

    “叶荣柏和包宏辉各自认购了一千万?”朱怡成听到数额后不由得挑了挑眉。

    “回皇爷,正是如此,而且听说他们向蒋大人表示,两家仅仅只会派人入董事会,不会参与具体经营。”一个锦衣卫千户当即回道。

    朱怡成顿时就笑了,他自然明白叶荣柏和包宏辉的想法,其实以他们的财力认购再多也是没问题的。不过只拿一千万出来,而且还不直接参与具体经营,这倒是另有用意,分明就是想借这个机会向朱怡成和朝廷表明态度,以示忠心罢了。

    忍不住摇了摇头,朱怡成心中有些感慨,看来叶家和包家还是可以信任的,这人必须要有自知知名,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而不是像当年福建的那些商人那样在拥有大量财富后被冲昏了头脑,从而自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在后世,金钱之上的时代,同样也有些商人在拥有大量财富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最后被政府分分种种教做人的情况存在,何况在如今时代呢?

    商人这个阶级,在中国古之就有,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当年的诸子百家中,商人就是其中一支,甚至那时候的商人其能力和地位还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兴旺。

    比如说早些时候的范蠡,或者是后来奇货可居的吕不伟,甚至还有那位不得具体姓名,在国家危难只时,仅以一群羊和机智替自己国君人民消除一场兵祸的商人等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汉朝之后,商人所作所为就不被为统治者所喜,这其中固然有商人重利而轻义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商人从眼界和大局观的缺陷,导致给世人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

    其实,朱怡成很清楚,随着他消除四民,解放工商,大力推广商业的同时,作为拥有资本力量的商人阶级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一旦有了这片适合的土壤,这些都会应之而起。

    不过,对于商人的控制和引导,这也是朱怡成一直在做的事。之前杀了一批福建豪商,固然是因为福建案的引发,同样也是用来敲打天下商人的一种手段。

    而现在,无论是叶荣柏还是包宏辉,他们分明很清楚这一点,同样也担心自己的财力和权利过大导致皇帝的猜忌。做商人做到他们的程度,甚至比后世的红顶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用这种方式表示态度是很自然的。

    对此,朱怡成也不去管,接着细看起了锦衣卫打听得来的名单,其中也注意到了王家和蒋家的情况,并且微微点头。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朱怡成心知肚明,也不再多问,等初步看完后合上了这份名册,心中有些得意。

    一亿五千万的巨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基本被认购完毕,这表示蒋瑾当初安排的一切还是靠谱的,更表明他这个皇帝作为掌舵人的英明。

    有了这么大的一笔钱,京沪铁路很快就能开始建造,想来用不了多少年,自南京到上海就能一日走完,而这条铁路的建成也将开始成为彻底改变大明的一个开端。

    至于京沪铁路,这个名字的命名,包括京沪铁路公司的名字都是朱怡成拍板定下来的。外人只知所谓京沪只是指的是南京和上海,可实际上朱怡成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其实有更深的含义。

    没错,朱怡成对于京沪铁路的含义,其中的京并非是南京,而是北京。在他的全盘设想之下,真正的京沪铁路是未来连接北京至上海的铁路。这是一条将来连通南北两京,纵贯各省各府的大动脉。

    一旦这条铁路真正建成,不仅能使得两京的来往,包括铁路沿线所经的各州府获利甚至多,甚至还能起到从军事、政治、商业、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便利。

    当然短时间这条铁路的建成是不可能的,仅仅从南京到上海这一段要建成也起码数年时间,再加上南京再向北至北京,其中要过长江、黄河,以目前的建桥技术还是做不到这一点,但朱怡成并不担心,铁路可以分段建造,过河也能先使用轮渡的方式替代,等未来有条件时再建大桥进行连通就是。

    想到这些,朱怡成就不由得心中露出喜悦,就连他的脸上都显出了笑容。他多么希望这一日会尽快到来,同时也暗暗琢磨起了北京之事,随着中原之战的尘埃落定,北方的局势已经平稳许多,一直被搁浅的返京计划看来应该重新开始了,南京虽好,可北京才是大明名副其实的首都,无论从那方面来看,还都返京这件事需尽快完成。

 第七百三十七章 还都的准备

    还都一事,在拿下北京城不久就已着手准备,朱怡成当年把孙嘉淦任命为顺天府尹不仅是为了安定北京城,同样也是为了还都北京做准备。

    自北京回归大明以来,大明在北京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消除满清对北京城遗留的影响,这些影响除了留在北京城未能跑掉的满人外,主要还包括让北京城,甚至包括北直隶的老百姓们对大明重新拥有归属感,同时消除北京城中有关满清的一些痕迹。

    满清虽然入关仅不到百年,但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为了巩固其统治,并使之前大明的百姓变成满人的奴才可是花了不少功夫,其中丧心病狂的剃头令就是如此。

    为让汉人成为满清的奴才,清廷强制推行剃头令,并喊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用屠刀逼迫所有汉人去掉中华衣冠,从而留起了难看之极的猪尾巴。

    除了这,满清还从其他方面试图来改变汉人的风俗习惯,其中包括语言,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京片子,这京片子从来就不是汉人的语音,而是来自于关外。

    要知道在前明时期所谓的官话是江南金陵音,也就是南京语音,也叫中原雅音,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中原雅音就成了汉人朝廷所通用的官话,朱元璋称帝后更是直接宣布中原雅音为大明朝的官话。

    夺回北京城后,大明朝廷第一步就是恢复衣冠,并强行恢复大明官话。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点实施的不错,北京城中的老百姓现已经基本放弃了卷舌头,改说了中原雅音,就算说不利索至少也在努力改变。

    不仅是普通汉人百姓,那些留下来的普通满人在如今形势下也都抛弃了满人的习惯,用汉姓、换衣冠、说着中原雅音,学着汉人同样的生活方式改变着自己,毕竟许多留下来的满人只是满人中的中低层,他们和高高在上的满人王公贵族有着本质区别,同化这些人并不难,再加上这些人中有许多人就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除了一个满人身份外和汉人基本没什么两样。

    自然,所谓的内城满人居住区和铁杆庄稼自然被取消,融入汉人的这些满人也失去了往日的“特权”。不过除了一些好吃懒做的满人外,大多数满人对此还是认可了这些政策,毕竟大明也未一棍子打死,在收了他们的铁杆庄稼后,同样给了他们一些其他机会,而且眼下大明工商兴起,各地繁荣,只要自己努力,找份差事养活家人是没问题的,如果有些头脑的话,甚至由此发家也不意外。

    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满人,大明自然有收拾他们的办法,孙嘉淦的几番手段下来就整得这些人不要不要的,在极短时间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