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刻后,拖着疲惫的身躯,马齐失魂落魄地掉头走着,一步接着一步,步伐沉重,就如同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中。

 第八百八十八章 玉龙为君

    坐上轿子,张廷玉的脸沉如水,其实他刚才和马齐说的那番话并没讲完,但见马齐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他就把最后的一句话给咽了回去。

    现在大清的局势不仅如此,除去他讲出口的那些外,还有一点是更重要的,而这点也是致命的问题。

    这就是粮草问题,自去年年底来,明军攻击关中,虽说那一战到如今已经得知明军是使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把满清的注意力吸引在关中方向,但实际上却掩饰了岳钟琪对四川的举动。

    现在岳钟琪已经攻进四川,清军在川中地盘丢了十之八九,仅仅遏制住由川入陕的通道罢了。

    可是大战至此,再加上四川的丢失,这给满清的局面是雪上加霜,从军事上的后果就暂且不说,在经济上的打击是致命的。

    陕甘两省,原本就不是什么富裕的省份,在大清强盛时期几乎年年有灾,免税赈灾是经常的事。换句话说,在后世这两省就是吃着救济粮,靠着扶贫款过日子的地方,眼下要靠这两省来支撑起整个大清财政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之前清军西进,攻略西域,靠着从西域那边的掠夺这才勉强稳住了灾情,并有余力面对明军对关中的攻击。可是现在,几仗打下来不仅丢了地盘,就连原本手里的金银粮草也耗费得差不多了,作为上书房大臣的张廷玉自然是很清楚国家的财政情况,这个仗接下来就算能打恐怕也打不了太久。

    这件事张廷玉没说,想来马齐事后也会悟到,所以从这些来看,满清已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如果说还有一线生机的话,那么就如同张廷玉刚才建议的那样趁着手上还有实力的情况下果断壮士断腕,西撤远遁。

    可惜的是,建兴皇帝现在是绝对不肯这样做的,就算要做恐怕也是山西败局已定的消息传来后的时候了。

    可等到那时候,满清还能留下些什么?仅仅靠着关中的这些力量再加上甘肃和西域的兵力么?再者,明军定会一路尾追,满清最后宝贵的力量也会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消耗,而到时候满清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团体恐怕就要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彻底成为一个残余的地方力量了。

    想到这,张廷玉就不由得感慨万千,一时间他忍不住回想到当年在北京陪着康熙接见蒙古王公的场景。那时候的大清富有四海,强盛无比,谁又能料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会落到如此模样?

    不知不觉,张廷玉的两行泪情不自禁落了下来,这两行泪或是为大清流的,也或许是为的自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而他张廷玉就是这只哀鸟。

    西安虽是古都,但早就不复当年强汉时的景象,就连现在建兴皇帝的皇宫也是用之前的陕甘总督衙门所改建,再加上满清的财政问题,就算经过了几年扩建,也只能勉强称为行宫罢了。

    连皇宫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大臣们的住处了。张廷玉刚刚到西安时不就因为他是汉臣的身份再加上当年康熙的重用而被狠狠收拾了一顿么?要不是建兴皇帝想起张廷玉,对惜才于他,主动赦免了他的罪过并又让他官复原职,恐怕那时候张廷玉已在风雪之中冻死在柴房里了。

    就算现在,张廷玉住的宅第也只是一般富户人家的模样,这种规模的房子自然和张廷玉在北京时无法相比,恐怕那时候自己的管家的外宅都比这房子来得好。

    可在现在,这已经是很不错了,要知道朝廷官员中许多人还不如他,甚至有些七八品的小官两户挤在一个小院里过日子的,以此可见整个满清的状况。

    轿子很快就到了地,不知什么时候又刮起了风,西北多风,今年风更多,这风夹着寒气如同刀子一般割的人脸生疼,再加上卷起漫天的沙尘,让人极为不适。

    微眯着眼,张廷玉看了看天,随后马上低下了头,用帽子和抬起的衣袖挡在脸上,快步迈进院子,过了正堂,张廷玉来到后堂,仆人端上水来,张廷玉洗了一把脸,这才让自己好受一些。

    “相爷……。”在一旁伺候的管家等仆人端水离开,这才上前轻声道:“刚才有人上门送了张条子给相爷……。”

    “什么条子?”张廷玉漫不经心地问道。

    管家从怀中把纸条取出,随后递给了张廷玉。张廷玉接过打开一看顿时一愣,这张条子上面写着一首诗,此诗张廷玉自然是熟悉的很,这是一首李贺的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的这首诗张廷玉少年之时就熟记在心,自然不陌生的,而且这写这诗的条子上仅仅只落下了这诗而已,并没有落下其他字。但是这字迹张廷玉是熟悉异常的,一时间他有些愣神,紧接着心中一沉。

    “来的人是何模样?”张廷玉装着不经意的样子把这纸条折入手中,对管家问。

    “回相爷,来的人自称是相爷的故旧所遣,穿着甚是普通,至于其他并未多言,只是叮嘱小的把这交给相爷即可。”管家小声地回答道。

    “里面的内容你可看过?”张廷玉随口问道。

    “小的看过了,一首诗。”管家神色平静道:“小的猜想,或许是相爷之前翰林院的旧友吧,所以小的就接了过来,相爷您也知道小的,小的只是会字而已,至于说诗小的是十窍之通了九窍罢了。”

    听到这话,张廷玉缓缓点了点头,这个管家是他家里人,年龄不小,当年张廷玉父亲在世时就跟着他家了,自然是可靠的。而且这管家也是聪明人,从他刚才那番说的滴水不漏的话就能听出来了,张廷玉自然也就放了心。

    接着张廷玉闭口不再说此事,而管家也很知趣地仿佛这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换了身衣服,张廷玉步入书房,关上门再一次把那张纸条取出在灯下细看,翻来覆去地看了许久,最终长叹一声,把纸条在蜡烛上点燃,然后愣愣看着这纸条渐渐烧成了灰烬。

 第八百八十九章 度无量

    雍亲王府。

    雍亲王后院的佛堂又传来了低沉的木鱼声,这在整个王府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位主子当年在当阿哥的时候就好佛,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在北京时当时的四阿哥就和几个佛家大家交往密切,谈论佛经。而到了西安后,由于身份的特殊再加上朝中的差事基本都被建兴收回,身上没了多少事,雍亲王就更加崇佛了,每日里都要在佛堂内呆上好些时间,平日就算是看书时也会捻着佛串,显得虔诚无比。

    就像今天这样,雍亲王在佛堂参佛,旁人自然觉得很是正常,但外人不知道的是,在佛堂内的雍亲王虽然盘坐在蒲团上,面前摆着一个木鱼,手中每隔一段时间敲击一下木鱼,而在他正面的佛龛一侧角落,黑暗之中,却有一个人影跪在那边。

    “笃”的一声,雍亲王又敲了一下木鱼,开口用着低沉的声音道:“告诉十三弟,我暂时是不会去辽东的。”

    “主子!”跪着那人用着两人才能听清的声音说道:“十三爷在辽东已准备就绪,关外各部都已落入十三爷之手,对主子更是翘首以待,主子为何不做如此考虑?奴才知道主子在此憋的紧,这又是何必呢?”

    “怎么?还记得我是主子?难道本王的话不作用?”雍亲王冷冷地反问一句,随后口中呼了一声佛号,又敲了一下木鱼。

    “奴才不敢,奴才只是为王爷不平啊!”那人连忙磕头,语气中带着惶恐和为雍亲王的委屈。

    “行了,按本王的意思去办就是,其他的我自然有我的打算。”雍亲王扫了他一眼,轻声说道:“我府中你不便久留,再者来去路途遥远,明军已开始进攻山西,假如山西道路断绝再回辽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告诉十三弟,他在东,本王在西,兄弟携手不在近远,只需心即可。”

    雍亲王这句话对方听得半懂不懂,不过他拒绝离开西安前往辽东的意思是明确的,这些日子他也看出来了,雍亲王这位主子虽然话语不多,可心里的主意正的很,一旦决定了什么根本不是旁人能够劝得了的。

    所以那人只能仔细把雍亲王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再也不敢说别的什么。当雍亲王再一次敲下木鱼的时候,角落里的那人影已经消失不见,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又是怎么走的。

    等人走后,雍亲王默默念起了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当念到此时,雍亲王嘴角牵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整个人仿佛沉浸在佛意之中,手中的木槌再一次举起,敲击着木鱼发出悠扬的声响。

    过了许久,雍亲王才念完经文,继续于盘坐了一会儿这才起身。推开佛堂的门,雍亲王径直朝着前院走去,守在院门的管家见他出来连忙迎了上来。

    “王爷……。”

    雍亲王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朝前走,在他和管家插身而过的时候只听得管家说道:“奴才已见张相爷回府了,送过去的东西他也看了。”

    雍亲王也不作声,仿佛根本就没听到一般继续走,管家并未跟上,只是低着头站在原地,目送着雍亲王离开。

    接下来,雍亲王陪着家人用了晚饭,用完后和普通父亲一般考了一下几个孩子的功课,并亲自指点了一番。

    这一切都如同平常一样没有丝毫异样,做完这些后雍亲王起身去了书房,等到了书房内,之前的管家已经侯着了。

    “张廷玉有何反应?”雍亲王让管家给自己研墨,开口问道。

    “回王爷的话,张相没说什么,只是之后去了书房坐了许久,后来在书房里应该是把那条子给烧了。”

    听到这句话,雍亲王嘴角顿时弯起一道弧,眼中有了些笑意。

    “做的不错,张廷玉那边多多留意着。”雍亲王轻声交代道。

    管家连忙称是,再也不多说什么,静静地给雍亲王研好了墨这才出了书房,离开时候小心关上了房门。

    等人走后,雍亲王并未提笔,只是静坐着思索着,他的面容在昏暗的烛光下微微摇动,有些模糊的看不清楚。今天他拒绝了前往辽东,这是他这些日子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虽然他知道去辽东或许就和十三阿哥说的那样龙归大海,从此一跃千里。

    可是,如果是以前的话,雍亲王或许会答应下来,但在现在他却无法做出这种选择,因为满清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就算去了辽东又如何呢?

    康熙年间,雍亲王就跟随太子和康熙处理国政,对于国家很是了解,这点在众阿哥中是无人能比的。辽东的情况他很清楚,眼下辽东虽然是祖地,而且也相对安全,但这仅仅只是暂时罢了,一旦西北不保,那么接下来大明就要对付的是辽东,雍亲王绝对不相信朱怡成这个大明天子会坐视辽东不管不顾。

    现在大明不对辽东下手,那是因为大明采取的前西后东的策略,也就是先解决西北、西南诸事,等彻底解决完毕后自然就对辽东开战了。

    再者,辽东虽然好,可人口太少,又无什么基础,去了辽东也成不了气候,这点别人看不清楚,他是心里清楚的很,这也是他拒绝去辽东的原因。

    大清到这地步,雍亲王虽然表面上无动于衷,可心中却是焦虑万分,更对现在的建兴皇帝是极为不满。由于建兴的多项失策,再加上用人不当和战略眼光,导致原本可以同大明分疆而治的大清落到了眼下的地步。

    今天建兴召见众人时的谈话内容雍亲王已经通过渠道得知了,那些谈话更让他对建兴失望无比,如果再让他这么折腾下去,那大清必亡不可,所以他更不能离开西安前往辽东。

 第八百九十章 改变

    在康熙的众子之中,雍亲王虽然是首先封王的几个皇子之一,但在外人看来他之所以能够封王一是因为他的年龄较长,在众人中排行第四。二来雍亲王是前太子的心腹,是铁杆的太子党骨干,当初康熙为了考虑皇子之间的势力平衡所以封了他为王。而之三那是因为雍亲王此人做事认真,凡是康熙交代的事雍亲王都是做的妥善无比,骨子里更有一种不畏艰险的韧劲,这才封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