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做事认真,凡是康熙交代的事雍亲王都是做的妥善无比,骨子里更有一种不畏艰险的韧劲,这才封他为王。

    实际上也是如此,雍亲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王爷,在朝中有着铁面王的称呼。其他的不说,当年康熙整顿户部,雍亲王知难而上,丝毫不怕得罪人,用了极短的时间就追回了户部大量款项,得到了康熙的赞赏。

    如果不是后来前太子为了收买人心,再加上之前的八阿哥也就是现在的建兴皇帝故意使坏的话,恐怕户部欠款一事早就解决了。也不会使得当时的大清为了粮草和银子的问题无法全面调动军队对江南进行围剿,终使朱怡成趁势而起,最终复兴了大明。

    自建兴皇帝成为太子后,雍亲王在朝中的影响力开始不如前,由于他的地位和又是前太子党的敏感身份,使得建兴皇帝一直对他有所防备。尤其是在十三阿哥战败后下落不明后,建兴皇帝更是对雍亲王戒备万分,那时候雍亲王府外几乎布满了建兴皇帝的人,生怕雍亲王做出一些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雍亲王仿佛什么都不知一般,一直安安稳稳当他的王爷。无论建兴皇帝如何对他,又或者暗中试探,雍亲王依旧和之前一样没什么变化。再加上他到西安后几乎深居简出,除了朝中极少的一些差事外,雍亲王从不和外人见面,回到王府的日子也过的极为简单,除了读书写字外,也就是时常在佛堂参佛。

    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再加上雍亲王每次见到建兴皇帝时都表现出尊重的样子,做事也是一板一眼,终于建兴皇帝也渐渐放开了对雍亲王的警惕,再加上如今满清又是用人之时,雍亲王在为政上的能力很强,建兴皇帝甚至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政事询问雍亲王的态度,或者交给他一些事去办理。

    雍亲王韬光养晦的表现的确起到了效果,如果没有大明复兴的这件事,恐怕雍亲王以后也能用这种方式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也许到了一定称呼,建兴皇帝还会重用于他,至少可以成为朝中理政的王爷之一。至于这王爷的传递,自然也是没有问题的。

    可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当年的康熙盛世就如同昙花一现,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强大的大清也失去了中原之地,被赶到了西安苟延残息。

    就算是这样,大明却依旧未肯放过大清,随着大明的力量越强大,彻底消灭大清的意图也就是越为明显,对于这点其实雍亲王早就心知肚明,在当年还在北京的时候,他就知道大明和大清两者只能存一,根本不可能并存。

    事实也证实了雍亲王的判断,随着后来的一切发展,一步步朝着最糟糕的方向而去。但是,雍亲王对于这一切又无能为力,他现在的身份毕竟仅仅只是一个不掌权的亲王而已,对于朝政和军事他根本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曾经,刚到西安的时候,雍亲王对于建兴皇帝还是有一些希望的。毕竟自己的兄弟斗了这么多年,他深知建兴皇帝不是无能之人,这位当年的八贤王,如今的大清天子,如果没有能力也不会名满天下,更不可能坐上那把椅子。

    可惜的是,局势越来越糟糕,也让雍亲王对建兴皇帝不断失望。尤其是在中原大战的结果出来后,大清彻底失去了中原之地,再也没有能力和大明直接抗衡的资本后,雍亲王知道自己再坐视下去是不可能的了。

    对于朝政,雍亲王看得极为明白,更清楚建兴皇帝的性格弱点。没错,前面说过建兴皇帝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假如在太平盛世,以他的才能肯定可以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

    无论是眼光或者手段,建兴皇帝并不缺,可偏偏在大清日渐西下的情况下,建兴皇帝却没有显出他应该有的能力,反而昏招迭出,使得大清越发艰难。

    这不是能力不能力的问题,而是性格的问题。建兴皇帝的性格导致了他施政的方式,再加上对于一些问题虽然看得明白,但又因为优柔寡断或者缺乏韧性,从而造成了这一切。

    相比之下,雍亲王在这点上却比建兴皇帝强得多。作为大名鼎鼎的铁面王,雍亲王的性格坚忍不拔,更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和信心。

    这一点,就如同历史上的前明末帝崇祯,崇祯皇帝此人无论是从那方面来看都不是一个昏君,这点当时的前明朝野都是这么认为的,就连李自成等义军首领也是这样看的,至于大清这边同样是这样承认,至于崇祯自己在自杀前也感慨“朕非亡国之君”。

    可偏偏崇祯就当了这么一个亡国之君,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也是他的性格原因,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他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假如崇祯当时面对的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前明,或许他能够成为名君,可惜的是在那种情况下,崇祯越是努力,但结果却离他的愿望却越远。

    在雍亲王看来,如今的建兴皇帝虽然性格和崇祯有所不同,可偏偏他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样,而且他们都没这个力挽狂澜的能力。如果继续让建兴执掌大清权利的话,那么前明的结果就是现在大清的未来。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雍亲王最终下了决心。他绝对不愿意让祖宗的大清就这样断送在他们这辈人的手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到了地下,他又如何去面对祖宗呢?

 第八百九十一章 再劝

    耿额第二天就离开西安向东而去,领了圣命的他知道现在轻重,更明白山西和关中的重要性,一路上丝毫不敢耽搁,仅带了百骑人轻装上去,四日后就抵达了隆科多的大营之处。

    得知耿额前来,隆科多率副将、参将十数人亲自迎出,两人见了面后耿额先当众宣读了建兴皇帝的圣旨,等宣完旨意,他把圣旨交给了磕头起身的隆科多,随后一同进了主帐。

    “公爷,皇上的意思圣旨中写的很明白,所以……还请公爷您多多费心。”进了帐里两人坐下,这里没有外人,耿额摆出一副掏心窝子的态度对隆科多道。

    隆科多点点头,直截了当道:“耿大人尽管放心,此事我定会尽力去办。其实耿大人如果不来,我也做好了准备,而今明军猛攻山西,明显就是要实施关门战术,一旦陕西和山西两部被明军截断,那么关中就极难再守了。”

    “我来之前,皇上特意交代过我,说公爷是我大清的擎天之柱,为当世名将,果然名不虚传。我见公爷此次把大营移到此处,我也心安了不少,不过……。”说到这,耿额迟疑了下,压低声音道:“以公爷之见,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这……不好说。”隆科多倒也不隐瞒,直截了当道:“如今明强我弱,大势如此,我等做奴才的只能尽力而为。但请耿大人回秉皇上,奴才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爷!”耿额苦笑着摇摇头:“这死不死的就不用说了,实在是不吉利。眼下还是需挡住明军为上。皇上说了,公爷如有所求可尽管直言,皇上定会想办法为公爷为后盾。”

    隆科多叹了一口气,摇头道:“军力增援和粮草这些是自然的,其实嘛,这事关键还需看鄂尔泰那边,以我看来,只要明军不打破山西,就算暂时遏制住关中也不会有太多异动。只要山西在我大清之手,鄂尔泰的实力尤在,关中就不会有太多问题。”

    “公爷这话的意思是……?”耿额迟疑地问。

    隆科多当即解释了一下,其实他的判断和当初张廷玉是一样的,而且更为肯定。毕竟作为前线的大将,对于明军的举动更加清楚些。

    隆科多认为,这一次大明是打算先攻山西,等彻底解决山西的清军后再掉头南下进攻关中,所以只要山西那边能够死死顶住明军,关中这边就算有些问题也不算大,至少可以支持一些日子。可一旦山西丢失,鄂尔泰部大败的话,那么关中就成了明军下一个打击目标,到时候就无力回天了。

    “公爷的话虽然有道理,可难道明军不会来一个声东击西?”耿额作为兵部尚书自然也可能不懂兵事,当即问道。

    隆科多皱眉想了想,摇头道:“应当不会,耿大人您来看。”说着,他站起身走到一旁的地图上,随后指着几处道:“如果明军要声东击西,必然会派兵先占这几处,以为明军南下攻击做准备。可是现在明军并未有如此举动,反而摆出一副直入山西的架势,这样看来明军分明打着就是先去山西后打关中的计划。”

    说到这,隆科多顿了顿,又道:“当然,这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或许明军也有可能打个出奇不意,掉头南下,但可能性极小,毕竟我的大军就在这里,明军人多了瞒不住,人少人我也不怕。再者,关中这边明军这些日子明显加强了攻势,颇有牵制我部行动,同时为山西那边减轻压力的迹象。以此来看,应该不会突然南下。”

    耿额凝神看着地图,心里想着隆科多的分析,过了片刻点点头道:“公爷此言不差,的确如此。不过公爷还是得小心在意才是,毕竟我大清现在可是输不起了……。”

    “这个耿大人尽管放心,十日前我已调动一部兵力北上,以遏制几处要道,一旦有变也能抵抗一阵,不至于调兵不及。”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耿额松了口气,连点点头。

    可回头一看隆科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耿额不由得奇怪,继续追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

    隆科多想了想,这才开口道:“我只想让耿大人回京后想办法劝一下皇上,早些做好西迁的准备。如果可以的话,朝廷所在还是先行一步西迁为好,奴才实在担心皇上和朝中诸位的安危,假如皇上等可以先行西行,我等奴才在前线也能放心一些。”

    隆科多这话说的委婉,并没像张廷玉和马齐说的那么直白,但是意思却是一样的。听到这,耿额迟疑了下,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知道这种话一旦告诉建兴皇帝,以建兴皇帝现在的脾气和性格恐怕很难说服他西迁,甚至还有可能受到训斥。

    可是,耿额也不是不知道利害的人,目前的局势的确危险,一旦山西崩溃明军随时就能南下关中,而失去了山西屏障,关中平原几乎没有什么险地可挡,到时候明军一马平川直入关中腹地,恐怕几日时间几能直接打到西安城下。

    如果到了那种情况,大清灭亡就在眼前了,就算要跑在明军的追击下恐怕也很难逃脱。为了大清,为了建兴皇帝,也是为了自己,耿额思索了半天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答应回到西安后会想办法劝说建兴皇帝先行西迁。

    见耿额答应下来,隆科多终于松了口气,脸上也稍稍有了些宽慰的表情。当日,隆科多盛情款待了耿额一行,原本他想留耿额好好住上几日的,可是现在局势不好,耿额还需马上跑山西一趟,现在陕西和山西的部分道路还在清军之手,假如再过些日子一旦明军攻势变化,这道路是否还通就难说了。

    为了不耽搁大事,耿额在隆科多处仅仅停留了一日,第二日天亮他就带着人在隆科多所派的护卫保护下一路北上,马不停蹄地朝着山西去了。

 第八百九十二章 皇帝不差饿兵

    从隆科多的大营前往山西可要比从西安过来远多了,一路先是北上,过了榆林后到达延安府,随后再折向往东,由吕梁直入山西。

    这条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暂时明军还打不到这方向来。但是这条路的后半段比较难走,前后足足耗费了十多日,耿额这才抵达山西太原。

    太原是山西的首府,鄂尔泰现在就在此地。虽然明军进攻山西的战斗已经打响,不过鄂尔泰在山西经营多年,早就做好了和明军交战的准备。

    明军来攻,鄂尔泰并没有什么慌乱,要来的终究会来。鄂尔泰的部队是清军难得的精锐,再加上他手中还有训练有素的满清新军和蒙古骑兵,依靠之前准备好的工事,再借助山西的地形,倒是一时间挡住了明军的脚步。

    亲迎出城,见了风尘仆仆的耿额,鄂尔泰连忙上前问候,两人在城外唏嘘了几句,随后就入了城中。到了鄂尔泰的将军府,先摆开香案接了圣旨,之后鄂尔泰热情地把耿额迎入府中。

    同和隆科多那边一样,双方坐下后喝了口茶,耿额就仔细交代起了此次前来的用意,并关切地询问山西战局的情况。

    “明军能打,奴才的兵也不是吃素的,还请耿相回秉皇上,奴才定能为大清牢牢守住山西,至于关中那边,只要这太原依旧在奴才手里定保万无一失。”鄂尔泰信心十足地拍着胸口道。

    见鄂尔泰如此气魄,耿额松了口气,脸上也情不自禁浮现出了笑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