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叛贼-第8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德的面容坚毅,他站起身走了几步,回头道:“当年商鞅变法,秦国臣工反对者比比皆是,商君有言,朕今日思之感慨颇多。”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此言一出,隆科多哑口无言。隆科多是熟读史书之人,也看过史记中的商君书,康德这些话正出自于此。

    既然如此,皇帝已经下了决心,隆科多心里也明白改革是件好事,与其现在这样继续下去倒不如改革找寻一条出路。

    “皇上,您说怎么办吧?奴才别的本事没有,杀人的手段还是可以的,谁敢阻拦皇上,先问问奴才手里的刀子快不快!”一直没出声的郭亲王突然开口道,说话间还冷哼一声,冰冷的目光若有若无地向隆科多那边扫了一眼。

    隆科多心中一颤,顿时明白过来今日康德的真正想法,当即起身磕头表态道:“既然皇上已有决心,奴才甘愿为马前卒,为皇上,为我大清保驾护航!”

    “好!”康德抚掌大笑,连忙扶起冲自己跪下去的隆科多,赞道:“有舅舅协助,朕就放心了,舅舅不愧是我大清栋梁,以后国家大事还望舅舅多用心才是。”

    “皇上此言让奴才诚惶诚恐,奴才必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服了隆科多,康德的心情大好。正如隆科多所想的那样,康德今日见隆科多还特意把郭亲王、淳亲王两位重量级的王爷请来作陪,目的就是要拉拢隆科多为自己的改革做好后盾。

    大清如今虽已经日落西山,可一旦康德要大行改革必然会破坏所谓的祖制。

    在大清内部,一些王公贵族们虽然文不成武不就,要说本事没什么本事,可是往往这些人的影响力却不小,而且思想僵化,抱守残缺,很有可能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康德要确保改革成功,把大清从废墟上重新复兴起来,必须先压制这些力量,不能让他们影响自己的改革施政。而隆科多不仅是大清重臣,更是军中大将,如果他站在改革的对立面话,对于康德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隆科多是必须要拉拢的,康德在见隆科多之前甚至想好了万一隆科多反对改革的后手,如果到了那种地步的话,为了大清说不得康德就会对隆科多下手,而现在隆科多表面态度支持自己,这是最好不过的结果了,这让康德心中大为满意。

    康德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既然确定了要进行改革,几日后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正如同康德所想的那样,当他向王公大臣们宣布了大清改革的想法后,赞同者有,可反对者同样不少。

    对于大清的改革,这些反对者直接就把祖制给抬了出来,叫嚣着康德如此是违背祖制,是要从根子上毁了大清。如果学大明那么做,大清还是原来的大清么?到时候这大清不亡也亡了,所以改革是万万不能的,如皇帝一意孤行改革的话,他们绝对不同意。

    对此,康德早就有所准备,毫不迟疑地痛下手去,无论是谁凡是反对改革者一律处置。一时间,被康德囚禁甚至杀头的王公大臣就有十几个,其中还包括了几个地位极高的大臣和皇族成员。

    当这些人的人头落地,兵权又牢牢握在康德的手中,军中大将基本都是康德的人,甚至包括隆科多这种重臣也旗帜鲜明地站在皇帝这边的时,反对改革的声音几乎一夜间就从清廷内部消失了,从而取而代之的是赞同。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康德彻底整肃了清廷内部,消灭了反对派,从而取得了改革的第一步基础。

    随后,康德宣布调整八旗制度,把原本八旗旗主的制度全部收归于皇权所有,这样一来彻底从基础上废掉了八旗旗主能够和皇权抗衡的资本。

    在康德看来,八旗制度就是一把双刃剑,当初建兴能够用这个制度威胁康熙,从而登上了太子和皇帝的宝座。而康德也利用了八旗制度逼迫雍正妥协,从而从雍正手中获得部分皇权,为自己后来登上皇位打下基础。

    可是现在康德已经是皇帝了,就算在大明那边去了帝号,他关起门来依旧是老大。

    所以在他眼里,八旗制度这种落后的制度不仅是改革的阻碍,更是可能未来威胁自己皇权的工具,必须要在正式推行改革制度的第一步废除八旗,可直接废除八旗有些说不过去,满清之所以能够当年取得天下,八旗是功不可没的,而且满清王公贵族的权利和地位也来自于八旗,一旦没了八旗他们就彻底失去了基础。

    从这点来说,康德完全废除八旗制度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他可以先改革八旗制度,收八旗权利为皇权所有,康德是必须要做的。

    处理八旗后,康德依造大明的制度着手开始改革。上书房制度暂时不动,大明有军机处,大清的上书房虽和军机处有所不同,可只需要对职权进行调整即可,除此之外康德按大明例子建立了总参谋部,选拔年轻军官和军中大将进入总参谋部,以确保军权牢牢掌握的皇帝手里。

    此外,组建建设兵团,对西域进行屯田开发,以确保基本需求。

    对于军队方面,加大新军的编练,由最初的八旗、绿营等按大明的例子改制为大清新军,多造多练火器战术,适应新的战法。

    对于商业方面,大清以前是看不起商人的,对于商人也是有颇多限制。而现在康德颁布了鼓励商业的诏书,意图用商业来弥补农产的不足,以增加朝廷收入。

    西域原本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康德虽然失去了中原,但手上依旧有不少从中原迁移过来的军民,这些军民的如果仅仅只是屯田的话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除去建设兵团和新军外,商路的重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大清通过并吞西域掠夺了不少物资和财物,可这些东西总不能只出不入,要想重振大清,必须要有财赋来源,而在失去中原之后,大清的财赋来源早就不多了,所以说商业是最能见效,也是现在大清唯一可以依靠的方面。

    在这些林林种种的改革措施之下,康德还在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西域并不安全。

    一旦大明继续西进,大清的危急依旧存在。何况改革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再说大清的改革究竟能起到多少效果,什么时候才有成果,这些康德心里也没底。所以康德思来想去除了西域他必须再要弄一个安全可靠的地盘,只有这样大清才有机会。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只会吃大米

    康德盯上了藏地,没错,就是藏地。

    策妄阿拉布坦这个家伙之前妄图趁大清虚弱攻打西域,却没想被隆科多领军打得鼻青眼肿,狼狈逃回藏地。

    如果不是藏地气候清军不适应的话,恐怕现在策妄阿拉布坦的脑袋都摆在康德面前了。

    现在,隆科多的大军返回,主要的原因是高原气候让清军损失颇多,不过在康德看来这只是一时的,康德已经找了不少医者和长期生活的在藏地的藏民,通过他们了解了些如何适应藏地气候的方法。

    对于藏地和策妄阿拉布坦,康德是打定了主意要一气拿下,留着这个祸害对于大清不是什么好事,一旦东边的明军再次西进的话,说不定这个策妄阿拉布坦又会像上次一样卷土重来。

    解决掉策妄阿拉布坦不仅能解决一个后患,更能让大清获得藏地这个可周旋的地盘。

    当然了,其实对于大清现在的情况来说,还有一条路比藏地更合适,那就是继续向西北扩张,可这样一来势必就要和俄罗斯碰上,康德倒不是怕俄罗斯,在他看来俄罗斯虽然强大,可大清如今也不算弱,再加上他手中的人马不少,现在俄罗斯的主要军事力量不是在欧洲就是在西伯利亚那边和明军对峙,再西北恰恰是一个空档,如果清军继续西进的话吞并一些草原土地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可这个念头刚起就被康德否决了,再怎么说俄罗斯和自己勉强算得上盟友,而且现在俄罗斯正和大明交战,自己如果在俄罗斯背后捅上一刀的话,那么对于大清并不算好事。

    如果因为大清的原因导致俄罗斯远东总督府彻底崩溃,这不仅帮了大明一把,更得罪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康德哪里会做这种蠢事?就这样康德只能把目标盯在藏地。

    其实盯住藏地不仅是因为策妄阿拉布坦,还有一个原因其他人不清楚。那就是藏地和尼泊尔接壤,通过藏地清军可以从尼泊尔进入印度。

    在西域久了,康德也曾收集了不少情报,更了解不少以前所不知道的一些事。印度古称天竺,这可是一个佛国,更是一个拥有无数财富的黄金之国。

    印度的富饶一直在史书上有所流传,而且印度的气候和土地也不是贫乏的西域能比的。如果能够拿下藏地,进一步打下尼泊尔进入印度的话,那么大清就能彻底摆脱现在的困局,从而在印度重新焕发新生。

    对于这个宏伟的计划,康德思索了许久,越想越是一个好主意。就这样,康德已经定下了继续攻打藏地,吞并策妄阿拉布坦的打算,而且这速度必须快,一旦慢了话等东边的明军反应过来,大清就再也没地方可去了。

    康德的想法的确不错,他这个构思对于现实来说也是最好的办法。可惜,康德想的虽然好,事实却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别说大清了,就连大明打西域都是步步为营,一点点来实施这个目标,这不是大明的军力不行,而是有许多问题并非简单的战争能解决的。

    康德变法,由上至下,为了改革康德采取了严厉的手段,清除了一大批满清内部的反对者,从而推行了这次变法。

    在康德看来,只要大清能够变法成功,那么大清就能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到时候就算打不过明军也相差不会太多,再加上自己先取藏地后入印度的大计划,大清重生不是难事。

    可变法不是想变就能变的,康德想的虽然好,计划的也不错,但事实上变法一开始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当开春时变法开始推行的时候,一个个问题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那哥!上面的活你怎么安排?”在一个营帐中,两个佐领喝着酒吃着肉,这两人都是八旗的满人,虽然现在的八旗权利已经全部归皇帝所有,但内部的编制依旧还是原来一套。

    那三大嚼着肉,拿起桌上的酒喝了口,这才就着酒水把肉咽了下去。

    抹抹嘴,那三斜眼看了问话的佟福,似笑非笑反问:“怎么安排?兄弟,你又是怎么安排的?”

    佟福挠挠刚剃过发着青色的头皮,摇头道:“这次皇上让我等搞什么建设兵团,仿效东边开荒屯田,可是那哥,你也知道我这打生下来就没种过地,这粮食倒是从小吃到大,怎么种是一概不知。眼下正为这事头大呢,这不找那哥你出出主意。”

    “找我?”那三伸手朝自己一指,反问:“兄弟,你觉得我种过地?懂得怎么伺候庄稼地?”

    佟福一拍脑袋,哭笑不得:“那你说怎么办?这春耕就在眼前了,上面交代下来的差事弄不好可是要掉脑袋啊!”

    “爱咋办就咋办,反正老子没办法。”那三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摊着双手道:“老子早就问过了,这旗下会种地的一个都没,找了半天就找着以前京里看庄子的两个管事,可也不顶用啊,要论吃大米绝对没问题,可要说种大米两眼一抹黑。”

    听到那三这么说,佟福顿时苦着一张脸,长吁短叹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办才好。

    其实这情况不仅是他们两个,其他几个佐领那边同样也是如此。要知道满人原本就不是农牧民族,当年在白山黑水的时候,满人靠的事渔猎,后来建立大金靠的事掠夺。

    等大清成立,满人入关得了天下,靠的是关内的汉人来养活。再说了,满人一生下来就有铁杆庄稼,但这庄稼地满人自己是肯定不会种的,种地的都是汉人,满人是老爷,是人上人,这天下会种地的满人能有多少?

    就算丢了北京城,从中原逃到西安,后来又一路西行,这些满人同样没有摆弄过庄稼。让他们拿刀子杀人是没问题,可弄庄稼全都傻了眼,就像佟福说的那样,大米饭是吃过不少,可这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一概不知。

    这一次皇上不知道抽了什么风,居然要让满人搞什么屯田,还组织了什么建设兵团,效仿明军。

    这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是上面就不想想这些满人中有谁会种地的?不仅是他们这些满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