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都在京师这里。
曹朗额头上有些冒汗,但衣衫还是扣的紧紧,估算道:“子尚这家酒楼,预估一个月800两银子的利润是有的。这又是一门好生意!子尚在商业上确实颇具天分。”
曹家是京中的大族。他家里有些产业。他大致的问一问情况就能估算的出来。
李教谕笑着道:“至少比他读书强。”
二十几个同年都是哄笑。张昭那个白话文的倡议,都是士林的笑点。
…
…
另一边的包厢中,张昭送走专门前来贺喜的朱厚照,来见商业伙伴和下属们。里头坐了两桌。
包厢内顿时一片拉开椅子站起来的哗然声。众人纷纷打着招呼。
“张伯爷。”
“伯爷。”
“少爷。”
“张兄。”
张昭拱拱手,和众人打一圈招呼,然后纷纷落座。酒桌上的酒菜已经开动。张昭早就打过招呼不用等他过来再开席。这个点儿都到午后一点多。
“去叫掌柜的换一座席面来。”崔元把随行的长随叫进来,吩咐一声,笑着给坐在身边的张昭斟酒,恭喜道:“子尚,今日开张大吉,好兆头啊!”
不久前,弘治皇帝把张昭召进乾清宫中,随后就传出大兴县衙要审案,由京中两大报纸的记者全程报道的消息,接着京中对张昭不利的舆论就翻转。而且,弘治皇帝给张昭的大明新军发展银行赐名:大明皇家银行。
崔驸马混了快十年的宫廷,这意味着什么,他难道还不清楚吗?
本来张昭被敲打禁止他干预朝廷政务,当时多少人在等着看笑话,转变立场?然而,张昭进宫后,应对得当,天子赐他一万盐引,表明对其圣眷未衰。而此时,只怕是圣眷还更进一步。
张昭举杯,和这桌的崔元、顾新、卢奉、周修、张铭、陈夕凤一起喝一杯,笑道:“我正要说这件事。”
知行酒楼的收入。只是暂时缓解他的经济压力。要解决,单靠这座酒楼是不行的。
还得靠美食镇的地产项目。
听张昭这话,雅间的众人都是看过来。
张昭略一沉吟,斟酌着语句,道:“美食镇这个项目到今天其实交付一大半。三大区域就剩面积最大的住宅区没交付。今后的走势也是看得出来的。
目前的消费,都是依靠建设公司的工人们在带动。而青楼、会馆等娱乐设施还需要时间。就我的估计,很有可能会冒出一堆米店、肉店、布店等店铺。
所以,我们最初试图打造一个中高端消费区的想法是错的。目前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房子卖不出价格。第二,建设公司吸纳而来将近两万人的工人何去何从?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是同一个问题。解决办法呢,很简单,要继续给建设公司寻找大工程,养活这一批工人。同时,吸纳足够多的人口到美食镇中定居。
人口上去了。咱们的地产才能卖的出价格。
所以,我手头有三个大项目。
第一,我准备以国泰商行牵头,其出资50,在京中募集剩余的50的资金,在美食镇东,修建一座可容纳五万人的足球场。建筑难题我咨询过工部的工匠,问题不大。
第二,国泰商行在美食镇东南方向一里处,开设一座大型的棉花纺织厂。同时辐射京师、天津卫两地。
所以,建设商行的一些工人,是可以转行,进入纺织厂中。现在的规模有点大。要分流。
京师里不差银子。想要吸纳大量的人口前来,一个是搞消费产业。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一个是搞制造业。
第三,我位于京西北郊的新府邸已经动工。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个工程单,由建设商行承担。
做完这几个大工程,总要到明年去。届时还会有新的大工程上马。顾兄不必担心生存的问题。”
张昭一口气说这么大段话。众人都在思考。顾新被点名,笑着道:“张兄运筹帷幄,我不担心。”
张昭笑笑。顾新其实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乍一看,大明基础设施建设商行总是挣扎在生死线上。但是,仔细的去想想,明朝的基础设施很完善吗?
扯淡!
将来,活多的很。只是到时候未必是用裁撤的卫所士卒,到时候要用其他国家的“劳务工人”的。
讨论一阵子,长宁伯周彧的长孙周修道:“咱们就按伯爷说的办。不管大家怎么想的,我们府上会再出五千两银子,投入到足球场的建设中。”
英国公张懋的第三子张锐道:“我们府上也会投银子进来。”
众人纷纷表态支持张昭的方案。这顿酒喝到下午三点多才散。不过,美食镇的前景也变得清晰起来。
将近一千二亩的住宅区,如果全部建成明代的四合小院,以京城外一栋二进小院10两银子左右的价格,卖上天也就五万两银子左右。要知道,美食镇的启动资金就是10万两。他们哪里能回本?
所以,建楼房卖是必然的。
国泰商行的炼钢厂才将将起步,要建混泥土的高楼大厦还有难度。但是建低矮一些的楼房问题不大。古代客栈两三层楼高都是常见。
张昭的经济压力,也会在住宅价格上升后,得到解决。
第三百三十二章 金凤
下午三点许,仲夏的天气酷热。
陈夕凤刚准备离开酒楼二楼,又给张昭叫住,留下来向张昭汇报美食街项目的财务情况。
两人换了一个小一点雅间,窗户的视野正对着西面大片的在建房屋。丁赞指挥人把冰块送进来降温,又送来一壶清茶。
陈夕凤的俏丫鬟侍立在雅间门口。张昭和陈夕凤在窗户边随意的说着话。
陈夕凤今天穿着件素雅的藕粉色长裙。一米六六的身高,身段丰腴曼妙,凸凹有致。水汪汪的丹凤眼,冰肌雪肤。有一种难言的媚气。
“张伯爷,你刚才喝了多少酒?”
“半斤多吧!”
张昭自己也不大确定,闻着传来的暗香,微微斜倚在窗边,欣赏着这只金凤醉人的美丽。
这是五月初八晚上陈夕凤来找他交调查报告后,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间已经过去十天。
“那有点多呢。”陈夕凤偏头,微微仰视着张昭。大而明艳的丹凤眼和张昭的目光接触后立即挪开,仿佛被灼伤般,看向窗外那成片正在建设的房屋。她知道张昭在看她的侧颜,俏脸微红。
张昭看着眼前的大美人优美的侧影。思维有点发散。他想起高中毕业时同学聚餐第一次喝酒就喝了六瓶啤酒。好像也没觉得醉。和这会差不多。
微醺。
张昭没话找话,道:“你最近在忙什么?我来美食镇这里有几次都没见着你。”
陈夕凤给这话说的忍不住白张昭一眼,美眸瞄着他,神态动人,“张伯爷,你这十天先是进宫,然后打官司,再就是扭转舆论。你哪里来美食镇几次?统共就来了一次,还是通知我们知行酒楼今天开业,叫我们来捧场。”
话语里透漏出,张昭的行踪她一清二楚。
张昭就笑,“舆论不扭转,这酒楼也开不起来。你二哥今天也来了吧?纺织产业你们陈记投不投?”
平江伯府如今没落了。陈泰贵为嫡次子,但其身份不够。没在二楼包厢中。
陈夕凤美眸顾盼,神情似笑非笑的道:“我二哥想要讨好你呢。不知道张伯爷给不给他机会?”
张昭微笑道:“当然不给。平江伯府已经没落,无法帮我去对抗定国公府、寿龄侯。不过,我可以给你机会。”
陈夕凤水汪汪的丹凤眼娇嗔张昭一眼,带着十八岁少女的骄傲和矜持,“我才不讨好你呢。”说完,发现自己的声音里有些撒娇的意味,脸颊微热。赶忙回答着刚才的问题:“
陈记哪里有钱投纺织工厂。我赚的银子,除开供家里的开销,还要维持我大哥的挥霍。我老老实实给你和国泰商行当渠道商就得了。哦,你不是说,要指定美食街这里的商户在皇家银行中开户,使用银票交易吗?”
眼看着这只金凤妩媚娇俏,张昭微微一笑,心中的酒意在散开,道:“银票还没研制出来。应该快了。”
陈夕凤螓首微点。略微沉默了一会。这时才想起来张昭叫她留下的借口,汇报道:“张伯爷,美食街的账面上还有三万两银子。这是暂缓部分住宅建设而多出来的。”
张昭点点头,解释道:“国泰商行在永平府冶炼钢铁还需要时间。咱们这次平整土地用的宣府楼家的铁,定制的铁制下水管。这笔银子存到皇家银行中吧,作为后续的房屋开发资金。存款利率是3。我回头在真理报上打个广告,为皇家银行揽储。”
陈夕凤莞尔道:“呵,你这都想给自家银行打广告啊!真真是…”一时间想不出合适的词语,笑盈盈的看着张昭。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浮动,如同花开之时。
张昭笑道:“想说我‘不要脸’就说啊。”说着,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白纸,递给陈夕凤,“我之前不说让絮雪送些护肤品给你吗?这是方子,你照着做就是。”
陈夕凤“哦”一声,接过张昭给的护肤品方子。本来是落落大方,眉眼含笑。只是明艳的丹凤眼和张昭的眼神一碰,赶紧挪开,就感觉脖子、脸上的血瞬间涌上来,有些发烫。
张昭克制着把她抱着的想法,好一会,温声道:“你先回去吧。”
…
…
张昭在雅间的窗口,目送着陈夕凤精美的马车离开。一时间,心中有些难言的惆怅。他几乎再没有合适的理由去见这只令人怦然心动的金凤。
美食镇的事情已经完成的七七八八。陈夕凤的主要精力都用在陈记的发展上。
剩余的琐事,顾新将会学着处理。这包括建设商行分流,分别建设球场、纺织厂、新秦伯府。只有他处理不了,才会请陈夕凤帮忙。
日后,见面肯定会见面。但是想要如今日这样惬意的单独相处,怕是难的很。
正想着,丁赞在雅间门口冒头,“少爷,张三爷来来了。”
“请他进来。”
张昭收拾思绪,招待着来见他的英国公张懋的第三子张铭。英国公府两面下注的事情,张昭当然知道。听闻论道报社,英国公府有10的股份。
当然,作为执掌国朝军权的英国公,在面对他和定国公府的冲突时,有资格两面下注。
张铭从门外进来,笑呵呵的和张昭打过招呼,聊了几句开场白,然后说明他等着见面的原因,“张兄,定国公府的徐光祚想要和你谈一谈。”
“哦?”
张铭笑道:“张兄,冤家宜解不宜结啊!徐光祚想要和你和解。照我的看法,你们两个也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恩怨嘛。张兄你圣眷正浓,定国公府位在上公,传自中山王一脉。日后都是国朝的勋贵,抬头不见低头见。”
这倒是一句实话。同为勋贵,朝廷办庆典,总会碰到。
张昭微微沉吟,搞不清楚徐光祚闹什么幺蛾子。徐光祚什么目的,他和心腹们有谈论过。“徐大少打算怎么和解?”
张铭仰头一笑,道:“哈哈。这就要你们两人见面谈咯。我只是做个中人。明日下午在城东的白云楼中见面详谈如何?”
张昭伸手示意张三少喝茶,笑着道:“行啊。”
管他们什么幺蛾子,见面就知道了。他不认为徐光祚敢搞暗算。
明帝国的崛起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三十三章 试图激怒
五月十九日清晨六时许,清凉的夜间温度正在朝阳下徐徐的散去。京城内外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背着土布书包的报童。
“卖报,卖报。两文钱一份真理报。”
“今日头条,昨日城东十里外美食镇中新秦伯家知行酒楼开业,京中老饕赞不绝口。”
“工部侍郎李老大人上书建议朝廷围绕京师修建水泥官路环线。”
京师城南,法华寺外毗邻崇文门大街的一处胡同中,定国公府中的智囊孟先生正在和论道报的主编张名尹在早点铺子中吃着早餐。
这个时间点,这个地点,两人刚才那里出来,这是不用问的。
孟先生喝着清甜的米酒,看着远处的报童,轻轻的叹口气,“唉…”
这让张主编略感尴尬。因为报童卖的是真理报。见微知著。只从这就可以看得出来真理报在京中的销量远高于他支持的论道报。上次孟先生提议论道免费没有通过,论道报的销量还是这么半死不活的吊着。三日一期,每期发行量为2千份左右。
孟先生摆摆手,道:“报纸销量不佳,这和你没关系。不过报纸文风转变和招募编辑、记者、印刷工人的事情得赶紧去办。”
张名尹应诺道:“晚生省得。只是,有一事不明还请前辈赐教。既然定国公府和新秦伯注定要对抗,为何徐公子今日要去和新秦伯和谈?”
男人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
孟先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