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偏院,刚才还严肃着脸的大明朝谈判团队神情都变得轻松。
剑拔弩张,喷口水,那是谈判的需要。焦芳做过亲民官,对下马威、杀威棒这些手段,熟门熟路。
而王华作为翰林学士参与,主要是因为老王熟悉典籍、旧事啊!张昭需要状元来撑门面。明朝这帮状元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那都是基础操作。
其实,这事最好的人选是梁储。只是梁学士觉得张昭搞互市贸易是非正常路线,担任使者出使鞑靼已经尽到职责,不愿意参与后面的谈判。
梁学士做官、做人向来都能如履平地。和他这方面的做事原则无不相关。
张昭只好把王华喊来。同时,也是让太子朱厚照能够随时了解到谈判的详情。
鸿胪寺卿柳渊全程够没怎么开口。对方都是用的汉话,他准备的翻译都用不上。
他心里清楚现在众人轻松的原因。别管最后谈的如何,有当朝第一红人张昭负责,他们这些人的官帽子绝对是安全的。
焦芳作为“地主”,邀请张昭等人到他的公房里稍坐、喝茶。张昭和焦芳关系不错。他前段时间还借助焦芳的职权,把教坊司的分舵开到美食镇中。
待小吏把茶水送上来,焦芳笑着道:“今日这鞑子的官话说的还不错。他不会真以为朝廷急着和他们互市吧?”
他是干吏。对互市里面的门道清楚的很。历年来互市,都是北虏来求大明开市。
产自中原的日需品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譬如:铁锅、布匹、茶叶、酒、糖等等。草原上物资很匮乏的。鞑靼人真要不想互市,梁储去一趟鞑靼就能把人忽悠来?
张昭一身绯袍官服,那张年轻的脸让周围一帮官僚们看惯中老年绯袍大员颇为不适应,坐在临窗的木椅中,拿起茶碗喝茶,笑道:“官话说的好,减轻柳寺卿他们的负担啊。今天第一天,双方先相互摸底。以我的看法,接下来的商税谈判是重点。”
王华和柳渊两人点头。
历年来互市就是双方相互交易。以物易物,或者金银交易。真正得利的是参与交易的大商人。而大商人背后都是国朝的缙绅。朝廷没有收入。
而这一次,张昭不仅要对国朝的商人征税,还要对来交易的鞑靼人征税。税率为十五税一(约为7)。税务司都设立了。然而,鞑靼人不会轻易同意。
焦芳捻须道:“在何处互市,他们会争一争。这问题不大。倒是修建互市用的城池支出,这也会是谈判的重点。”
“慢慢谈,不着急。”张昭心态很好。
挖坑埋人啊,总得有点耐心。
明朝当前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撑他率新军营横扫草原,灭掉鞑靼。所以方才有现在和鞑靼人互市。
其目的,是为保持韦州大捷后对鞑靼人战略僵持阶段的优势。互市的好处,张昭之前在武英殿中和重臣们都介绍过。其一:贸易顺差、商税。其二,增强鞑靼人中对抗小王子的部落的实力。
对于增强明朝国力这个目标而言,贸易顺差、商税这都是有益的补充,属于外因。内因部分就是张昭现在正在做的:释放人口,搞制造业。
具体来说,就是纺织产业、钢铁产业、基础设施建造。
几人正闲聊着,沟通对谈判的看法,这时一名小吏飞快的跑进来,“老大人,鞑靼使臣出事了。”
…
…
张昭、焦芳、王华、柳渊几人在焦芳的侍郎公房中闲聊时,鞑靼的使者团一共四人也离开礼部。
小王子的长子,带队来谈判的图鲁一直臭着脸。今天的谈判实在让他不爽到极点,那些明人欺人太甚!还妄图册封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也不想想他们的前朝是怎么灭亡的!
图鲁的汉话说的并不标准。他并没记住“南宋”这个朝代的名字。话说,南宋当年的国号也是“宋”。
博尔哈穿着蓝色的鞑靼贵族布袍,跟在自家王子身边,劝慰道:“济农,不必为今日的谈判烦恼。谈判和做生意是一样的。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明人话说的再难听,这生意还是要做的。我们不让步即可。”
跟在图鲁身边的另一名察哈尔贵族讥讽道:“博尔哈,你不要脸皮,还劝济农不要脸皮吗?今日明人欺辱我们的事迹传回草原,我们如何向大汗交代?”
他名叫合丹,是察哈尔部里的一个千户。
博尔哈只是永谢布万户下的一个小部落的头人,这一年来因推崇明军的新军卫火器战法而得到大汗的赏识。他们这些大汗的本部察哈尔的贵族们早就看他不顺眼。
博尔哈低下头。他作为一个小部落的头人,在草原上艰难求存。整个部族的军事力量不过一千骑。得到大汗的赏识,划分到一片肥美的牧场,得以休养生息。
他在察哈尔部的贵人们面前是没有任何反抗的底气。
图鲁摆摆手,“走吧。”是非好歹他还是分的出来的。临行前,父汗交代他的任务,并非来明廷谈判。而是要一窥明廷的虚实。而真正负责谈判的就是博尔哈。
鞑靼使团的四人走出礼部。此刻约是上午九点半许。等在外面的侍从纷纷围过来。
图鲁等人翻身上马,纵马而行,“驾!”
图鲁毕竟是年轻人。他知道好歹,但是心里的火气还是压不住的。因而马速很快。而且,他有意用这样跋扈的行为试探明廷的反应。
礼部所在的位置正是棋盘街后的江米巷。出礼部就是京师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棋盘街。此时虽然是盛夏的上午,但棋盘街上依旧有一些行人。
图鲁自持马术,并没有减速。他身后的鞑靼众人当然是紧紧的跟着他。十几匹马略微提速,那声势就相当的惊人。行人纷纷躲避,棋盘街上在瞬间一片狼藉。
就在这时,一名货郎挑着担子躲避不及,被图鲁的一名侍卫骑着马撞翻在街边。
“死人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
棋盘街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往北就是大明门、六部、五军都督府太医院、翰林院等衙门。往南便是正阳门。正阳门大街东西两侧街坊中人烟密集。
因而,鞑靼使臣在棋盘街撞死人的消息瞬间就传开。
张昭、焦芳、王华、柳渊几人匆匆从礼部赶来时,街道上一群百姓正在围观。
“这货郎真是惨啊!无妄之灾。”
“狗屁的无妄之灾?不是那新秦伯张昭把鞑靼人招来,会出这样的事?你们看年年来朝贡的安南、琉球、吐鲁番、乌斯藏,那些使臣不都安分守己吗?”
“这话说的有理。大明和北虏是死敌。这些鞑子到京师来,无理也要搅三分!报纸上说,我朝欲使鞑子沐浴王化,所以准备互市通商。殊不知塞外北虏秉性难改。新秦伯太想当然。”
“唉…,此事不知道如何了局。八成是不了了之。”
张昭在人群外把这些议论尽收耳中。
王武脸上的神情已经是出离的愤怒,咬着牙齿,右手握拳,青脉爆起。这些人瞎瘠薄扯淡。明明是鞑靼使臣杀人,怎么就变成张相公的错?
焦芳慢悠悠的去看张昭的反应。他和张昭建立起私交,也打算抱这个当朝第一红人的大腿,但总的再看看张昭在政z上的水平。
王华作为老实人,苦笑摇头。舆论完全带偏。这和张昭有什么关系?鞑靼人是张昭招来的?这种看法未免将国事看成儿戏。没有内阁诸公点头,张昭一个伯爵有这本事?
“小二,话总要让人说的。”张昭抿抿嘴,道:“把人群分开,我们进去查看情况。”
张昭的亲卫都是战场上下来的老兵。八人一起动手,很顺利的就将人群分开。只见一名约四十岁许的男子倒在街旁的血泊中,货担上的货物散落一地。
张昭看一眼,就知道这货郎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救不回来。但判断归判断,要尽人事。说道:“小二,三件事。第一,派人去请太医院的圣手来救治。第二,派人去县衙、府衙报案,尽快封锁这里。第三,拿我的帖子去找巡城御史、五城兵马司调人,抓捕鞑靼使团。”
张昭穿着绯袍官服,他刚一露面,正在围观的百姓都纷纷看过来。国朝的世情,身穿绯袍必是高官。他这一通吩咐下来,顿时就几名义愤填膺的百姓叫好,“好!杀人者偿命!”
焦芳没理四周的叫好声,低声提醒道:“子尚,抓捕鞑靼使团要慎重啊!先禀报朝廷再做决断。衮衮诸公不会轻纵杀人者。”这谁要是敢轻纵,满朝御史能喷的你吐血。还有报纸。名声还要不要?
焦芳说的是最妥善的处理方式。张昭接受的命令是互市谈判,而杀人案、和鞑靼的外交,这都是有对应的朝廷机构去处理。上次张昭“越权”,差点就翻船。
张昭不为所动。大明的百姓在京师被鞑靼使臣纵马撞死,他一分一毫都不想忍!你以为这是腐朽的满清啊!这里是大明!拱手一礼,道:“谢老大人。先去抓捕,再去请天子裁决!”
王武转身离开。
王华轻轻的叹口气。张昭这是直接压上所有的筹码,不留余地的表态。假设等会御前裁决后是要安抚鞑靼使团,那张昭日后在朝堂中基本就可以靠边站。
年轻人太冲动,难堪大任嘛!
王华再看看四周明显兴奋却又压低声音的百姓。心里摇摇头。这些人刚才骂张昭骂的痛快,现在得知这年轻的绯袍官员就是“张昭”,尴尬了吧?
这些人怕是忘了:若是论对外强硬,国朝这位十八岁的新秦伯绝对算第一位!
…
…
鞑靼使团的住处在南城崇福寺附近。礼部在这里有几套府邸,充作驿馆。
图鲁等人若无其事的在南城的一家酒楼中吃过酒,刚回到住处,就被赶来的巡城御史带着五城兵马司的士卒围住。
巡城御史李道立先被张昭的亲卫通知,再了解情况,派人去通知李阁老。他是李阁老的门生。时间有些耽搁。等得到准信,再点齐兵马把鞑靼使团的院落一围。
而太医院的太医并没有能把货郎给救回来。尸体给存到城外的义庄中。案子直接报到顺天府衙,由府衙审理。
张昭等人跟着到府衙中去说明初步的情况。他是报案人。焦芳、王华等人各回各的衙门。
在这段时间,棋盘街这里的消息继续飞速的传播开。
棋盘街后的五军都督府中,几个得到消息的武勋们聚拢在一起左军都督府朱辅这里闲聊。
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是一个统称,总共分为:左中右前后五个都督府衙门。明太祖朱元璋搞出如此奇葩的设计,本意是要分大将的兵权。但实际上,兵权还是那么回事。
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英国公张懋通常不来棋盘街这里。他的位置已是武勋的顶点。懒散些是正常的。而前军都督镇远侯顾溥在城被的团营坐镇。
倒是一心有儒者之风的成国公朱辅每日都会在这里坐班。所以,棋盘街那里的消息一传来,众武勋都不约而同的到左军都督朱辅这里“闲谈”。
武安侯郑英笑道:“这下可有好戏咯。和鞑靼使臣谈判的第一天,这帮鞑子就杀人。张伯爷这是恼羞成怒啊!”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他把鞑靼使臣围在驿馆中有什么用?我看他这趟差事要办砸。”
“所以啊,仗着天子宠信就在京中横冲直撞,迟早要吃亏。咱们就等着那帮文官儿发难吧。早就有人看他不顺眼。”
在座的几位,前段时间谁没有被张昭找上门“要钱”?话里话外都有些牢骚。说是闲谈,其实是冷嘲热讽,等着看张昭的好戏。
成国公朱辅微笑着摆摆手,“诸位,张昭到底是为天子办差。鞑靼人当街杀人确实可恶。咱们等朝廷的决断吧。”
…
…
在武勋们议论时,棋盘街后的六部衙门,翰林院等处一样收到最新的消息。
翰林院中,同为东宫属官,并且同在编纂《大明会典》的梁储和一名中年翰林在柯亭中谈起此事。
明帝国的崛起
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
翰林院中有前代翰林掌院学士柯潜筑建的小亭,命名为“柯亭”。翰林们没事从公房里出来透透气,喜欢在柯亭中闲谈。
此刻,梁储正和同科的进士杨廷和聊起刚刚传来的消息:鞑靼使臣当街撞死大明百姓,张昭令人报案,并督促巡城御史带兵将鞑靼使臣围困在驿馆中。
杨廷和和梁储都是成化十四年的进士。那一年,杨廷和这位未来的权臣、文官大佬十九岁,馆选庶吉士。那一科的状元便是梁储。
两人都有储相之姿,但论起来,杨廷和还是要略微领先。其一,他曾参与《宪宗实录》的修撰,弘治四年升翰林侍读。而此时梁储才升翰林侍讲。
这两个官职都是正六品,但是资历上来说侍读更深。
杨廷和曾深受弘治早年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