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在酒水上的利润是十二倍,但是考虑到让利给经销商,他的批发定价是三十文钱一斤。这是十倍的利润。再扣除人工、仓储等运营成本。一万斤酒,张昭大约能获利200两银子。
周府管家估错的原因,一个是数据上的误差,另外则是张昭承担了进京“二锅头”的运输、仓储等成本。他让钱宁在京师南城外买下一间大院用作仓库。
京城的总经销商钱宁都是从这里给下属的渠道商发货。知行商行往运河上的货,也是从这里发过去。
张昭在九月份的分红就有40两银子。所以,谭大娘会发现他的吃穿用度都略显的讲究。他对美食还是很有追求的。而生活其他方面,以舒适为主。
相比于二锅头的热售,如潺潺小溪般汇聚而来的财富,张昭内心里更在意的是十月初十的院试。董家诸人谋求他的白酒生意,他并未放在心上。
这并非是他收下反派大佬钱宁当随从后,觉得开始逐渐适应明朝明的、暗的规则后内心膨胀,而是青龙镇中的一个商人家族能有什么眼界?
张昭在小安镇中潜心读书,寂静无声。而青龙镇中,经过数日的发酵后,风波涌起。
九月二十四日的上午,知行商行设立在青龙镇的总销售点,大门五间开的门店中,迎来董家众人。为首的便是董氏家族的族长董鼎,另有七八名董家成员。
调派到知行商行做事的原董家掌柜,来洽谈的经销商们,来买酒或者结货款的商人们,都看到董郎父子和来人一起进到后院的正厅中。每个人都在猜测发生什么事。
知行商行这里的建筑布局,和镇中其他商行大同小异。前面是门店,后面是仓库,或者居住区。
后院的正厅中颇为宽敞,常用做议事。董鼎四十八岁,眼神犀利,穿着月白色的长衫,径直坐在主位中。董家众人纷纷落座,摆出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
董父站在厅中,看着兄弟侄儿们的做派,赔笑道:“大哥,你有事叫我回去商量就好。这是…”
董鼎晒笑一声,道:“三弟,我给你说的董家入股二锅头的事,你考虑的如何了?张昭他借我董家的人脉打通商路,莫非三成股份都舍不得给?”
第四十六章 未来的路
董家嫡支共三房,外加一两个分支中,一共五人掌控着董家的布匹、成衣、煤炭等生意。每次开会,再加上董原、董郎等几个晚辈。人数不定。
此刻,正厅中坐着八人,随着董鼎开始质问,神情各异的看着董郎父子。
他们当然是有心思的。董叙为帮儿子董郎、张昭打开销售局面,用的是董家的老人去煤窑、宣府“开拓”。他们略一打听就知道一些内情。
根据董家的伙计、掌柜们反馈回的情况统计:二锅头在一个月内的利润至少有180两银子。整个董家,全年的利润不过八百两左右。谁不动心?
若是董郎自己合伙与张昭做生意这便罢了,但董叙用到董家的人脉、伙计、账房,这里面就有写说道。他们董家入点股不行吗?
本来,张昭有锦衣卫的关系,青龙乡中皆知。但董鼎的儿子董原和明理书院的书生聊过,听取他们的分析:考试当前,张昭断然不敢调用锦衣卫。其亲家,县衙里的李户书认可这个说法。所以才有今日的发难。
董叙一脸为难,推辞道:“大哥,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见生意好,就来占股份。他哪有脸给张昭说?
董鼎冷着脸,不快的道:“不要你决定。就是要你去传个话。当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将你调来的账房、伙计抽调回吗?你可以试试看。”
其余的董家众人纷纷附和。
“老三,你可要想清楚。账房抽回去,你这里买卖可就做不下去。”
“三叔,你骨子里流的也是董家的血,没道理维护外人不帮自家人。再说,我们买股份又不是不给银子。”
“三哥,白酒这么好的生意,你独占两成。大哥要点股份很正常啊。你想想,你吃独食族里谁心里会舒服?多少要利益均沾啊!你和张少爷说说吧。”
听着这一句句威逼利诱的话,站在父亲身侧的董朗只感觉自己仿佛要原地爆炸。这群卑鄙、无耻之徒!只会吃腐肉的狗!
…
…
后院里的仪门、回廊都被董鼎带来的仆人给把守。
知行商行的院落的前院大厅中,一排排的长桌排开。商行里的账房、伙计们正在此忙碌。只是昔日喧闹、欢快的氛围中似乎都变低沉。
陈康带着一名再次来买酒的“经销商”进来,让一名伙计负责收钱、登记、出票。
他心情微微有些沉重。他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十天的时间过去,该来的终于来了。就是不知道里面谈的如何?
正想着时,董家的一行人说笑着从后院里出来,个个神情中带着矜持的笑意。走在队伍最末尾的董叙、董朗父子脸色不大好看。董叙微微叹着气。
董朗阴沉着脸,径直走到陈康面前,压着心里的怒火道:“伯宁,我们去见京中见子尚。”
争吵的最终结果,当然是父亲扛不住大伯给的压力,只得同意去和张昭说。而他内心中充满着掀翻桌子的冲动,但他的理智却又告诉他克制。
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不要叔伯、同族。
…
…
青龙镇距离京城70里。董朗和陈康两人在寒冷的秋风中骑马抵达小安镇。此时,张昭刚吃完午饭,正在屋里喝茶和张泰平说话。谭大娘收拾完碗筷,正准备离开。
张泰平起身给两人倒茶,又给熏笼里面添木炭。董朗暖和着身体,情绪低沉的将董家诸人的意思说了一遍,愤然的道:“子尚,我爹和我不得不妥协,但你不必妥协。”
张昭温和的笑着,在房中踱步,“那就你大伯会将来自董家的账房、伙计撤回去。这会打乱知行商行发展的节奏。所以,你大伯想要三成的股份,他开价多少?”
董朗还未说话,一旁的张泰平实在忍不住,插话道:“少爷,咱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酒,凭什么给他董家拿去?说的好听,只要三成股份,再联合董少爷的股份不就是五成?”
小黑胖子虽然只有十岁,但非常聪明,且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一年前在社学里学的《论语》都能背个八成。在张昭身边这段时间,他进步非常大。
董朗被张泰平不留情面的话说的很是惭愧,辩解道:“子尚兄,所以你不能答应。锦衣卫那边…”
白酒生意之初,他就和张昭谈个这个问题。必须要找靠山。
张昭摆摆手,打断董朗的辩解,“元明,我信得过你。这件事,我自有安排。这样吧,你去回复你大伯。我同意出售知行商行三成股份。但是我要现银。你大伯他们的家底如何,他们能凑出多少来?”
董朗心里感激张昭的信任,毫不犹豫的道:“子尚兄,二锅头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三成股份至少价值2000两。我大伯他们几家肯定凑得出来。”
张昭没给董朗再劝的机会,道:“那就这样定下来。我明日启程去青龙镇。你等会下午辛苦一趟,再回去通知一声。现在你和伯宁先吃饭吧。”
他肯定不会再调锦衣卫。那本就是丁管事搞的“惊喜”。而蒋太监那边,他并不打算引入到商行中当背景。他一个读书人,和太监一起做生意,会名声尽毁。
蒋太监对他的“投资”:调锦衣卫帮忙,在二锅头刚起步时让丁管事提供各种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这不仅仅是对他能力的考察,还是要回报的。
而回报,钱宁能看清的东西,蒋太监在尔虞我诈的宫中混的风声水起的人会看不清?蒋太监根本不需要他在金钱上予以回报,而是要政治上的回馈。
另外,他决定明日启程去青龙镇。原因并非董朗所想的:重视此事。而是,昨天丁管事带着蒋府的二管家来,请他最近在青龙镇中待着,等待贵人召见。
张昭决定下来的事,几人都不再说什么。张泰平去镇中买酒菜。尔后,董朗和陈康两人到前厅中吃饭。
张昭在屋中独处。他坐回到书桌边,将婉儿给他的回信收起来,提笔罗列,推敲着。
贵人召见,能是哪个贵人?八成是刘公公!
他这十几天中,除开读书写八股文,深夜里对他未来的路,反复的思考、揣摩。
时至今日,秀才的功名他已是十拿九稳。他倾向于和刘公公接触的路线,说的直白些,他是想要像历史中钱宁那样,借助刘瑾的力量发展,然后在其倒台前下船!
但是,这条路必定会充满着艰难险阻。属于走钢丝。
他现在逐步适应明朝的世情。既然都是走钢丝,他完全可以有更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通过刘瑾去接触正德皇帝呢?以正德皇帝讲义气的性格,他在明朝的安全,肯定没有问题。
其实,封建主义朝代,和谁接触,都不如直接和皇权接触啊!
但是,首先,明朝不同于其他朝代,明中期文官集团的力量空前强大。不经科举,就不是正途出身。
成化天子直接封的官,被文官集团认定为传奉官,到弘治朝立即反攻倒算。因此,皇帝金口玉言走中旨直接册封的文官,在朝堂上基本没有用。文官集团不会认账。
所以,他穿越来的第一选择就是走文官路线。当然,残酷的现实教育他此路不通。
其次,他接触不到弘治皇帝或者正德。
弘治皇帝且不说。朱厚照现在是太子。这是他随便能接触得到吗?真以为像网文里写的,大街上随便逛逛,都遇到太子?
但是,现在有一条可行的路摆在他面前。当然,这条路潜在的隐患不是没有的。正德皇帝短命,且无子。
张昭在书桌前,深深的思索着他未来的道路。窗外,秋风掠过树梢。
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
深夜降临,京城外的小安镇只剩几点灯火。而京城内西城依旧是灯火通明。权贵们的府中,歌舞升平,酒宴正酣。日落而息对权贵们而言无效。
长宁伯府中。
长宁伯周彧刚在前院里招待兄长庆云侯周寿吃酒,带着些微的醉意在美妾的搀扶下到东面的小轩中。周府的管家正等在这里。
周管家问安后,躬身道:“老爷,关于二锅头的东家,我已经打听清楚。名叫张昭,是宛平县中的一名小童生。占有八成股。他和青龙镇中的一个小商人合作。”
周彧六十岁许,一幅老者模样,身穿锦袍。倚在塌椅中微微沉吟着。张昭这个名字让他感觉到耳熟啊。片刻后,想起青龙镇中的旧事。“原来是他!”
周管家惊讶的道:“老爷知道他?”是熟人这就不好办啊。自家老爷摆明是要空手套白狼的。
周彧呵呵笑一声,轻轻的摆摆手,“无妨。后日宫中要派人去潭拓寺打醮,你给林师爷说一声,跟我一起去。”
张童生留给他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趁着姐姐还活着时能封侯。大哥那个侯爵把他给羡慕的。上次,他将张童生的观点念叨给天子听便是这个原因。
他都起了礼贤下士的念头。然而,天子听过之后根本不感兴趣。原本对这童生有兴趣的太子最近也没动静。张昭在他心中的地位已经直线下降。
周管家道:“小的领命。”
…
…
九月二十五日,张昭带着长随陈康、张泰平返回青龙镇。居住在他的小院中。随后,他派张泰平返回南口村给婉儿送信。
深秋时节,冬日将至。婉儿在厅中读着张昭写来的信。庭院里的菊花绽放。淡香浮动而来。似乎落在穿着水粉色长衫身段婀娜美丽的少女身上。
“所以,二哥现在在青龙镇?而且,董家想要股份,不给就要撤走账房,还要断掉京西煤窑、和宣府那边的供应?”
张泰平低着头回道:“是的,小姐。”小姐越来越美丽,明丽不可方物。且随着管辖的仆人、雇工越来越多,自有一股气度。他在小姐面前颇有压力。
坐在一旁的老吴愤恨的道:“董家那帮人真t的可恨!少爷原本就说要建书院培养自己人。果然是没错。平安,少爷有没有额外的交待?”
张泰平道:“吴伯,没有。”
他其实也很奇怪。自家少爷表现的太淡定。难道真给董家三成股份不成?届时,知行商行姓张还是姓董?董叙、董朗父子能妥协一次,就能妥协第二次。
婉儿轻轻的抿嘴。二哥之前给她的信中,会和她玩笑几句。譬如:婉儿吾妹,见字如晤。二哥知道她不想给他当妹妹的。又比如说要给她买几个丫鬟,让她当个养尊处优的富户小姐。
而这封信里什么都没有。只是简单的述说和问候。她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二哥此时的冷静。还有冷静背后的情绪。估计二哥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