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月初五,已经抵达大同左卫的许澴伟并不打算返回大同镇。这是走冤枉路。而是带着李逍遥和新招募的50人,前往平虎卫招募一波,再往新军卫的必经之地朔州和主力汇合。
    许澴伟骑在马上,背着燧发枪,一轮红日正在徐徐的坠下。
    李逍遥打马追随在他身边,嘴里叼着一个草根,道:“许哥,你说咱们这次是不是能胜过陈伯宁一头?”
    少年人,总有争强好胜的心。
    张昭麾下的心腹,正要细论起来就是两个派系。一派就是王武他们这些在京城中从卫所里招募来的兵。一派就是庞大郎一手调理从南口村带来的家丁。
    陈康作为张昭的长随,虽然是负责军法、后勤,和林文宁混在一起,但自然的会被划为和庞大郎一系。
    正所谓: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许澴伟笑着将马背上的酒袋丢给李逍遥,“你小子别整天想这些没用的,听底下那些老兵扯淡。扎扎实实的学本事。咱们新军卫内竞争是要的。但是要良性竞争。相公的脾气,你不是不知道。”
    “早就听说大同是天下雄城,城内繁华无比。可惜咱们没有机会去见一见啊。逍遥,等咱们从西北回来,我带你去大同城里开开荤。指不定靠着赏赐,还能娶个漂亮的小娘子回去。”
    李逍遥吐掉草根,喝着“二锅头”,那熟悉的、火辣辣的味道充斥在胸口,令他豪气上涌,“哈哈。许哥,咱们说好的。”说着,夹着马腹往前冲去。
    有一种叫做建功立业的情怀在激荡着!
    …
    …
    大同城外,驻营的第四日上午。
    张昭看着河边由王武、庞大郎训练的士卒们。背着手,思索着新军卫骑兵连的建设。
    如果他充当全军的前锋,斥候必不可少。否则,就算有燧发枪的战术,来不及排成阵列,那也是白搭。
    这时,张泰平急匆匆的跑过来,喜滋滋的道:“少爷,征兵的小队回来了。许百户那边的一个小队,招募到30人。现在刚进军营。怎么安排?”
    “就回了一支吗?”张昭往大营门口走去。他派出了40个征兵小队。这样算下,只能招募到一千新兵,这还远远不够。
    营地门口,招募新兵的小旗过来见礼。张昭夸了他几句,打量着新兵们。服装、行囊很杂乱,但看着精气神还行。毕竟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这时,营地门口又回来一支征兵小队,招募新兵40余人,带来的消息是:“张大人,许百户说在朔州等咱们主力队伍。他招募到五十名骑兵。”
    张昭心中一喜,就这50名骑兵打底,他的侦查骑兵到是可以组建起来。
    好像是约好了一样,张昭营门口接着回营的征兵小队,往往是一支队伍刚了解完征兵的情况,就有另外一支征兵小队回来,带回来的新兵都是三五十人不等。
    在到下午三点左右时,统计招募到800余人。这个人数偏低。看来出宁武关之后,还要再派出征兵小队。这数量还远远不够的。他卫里的名额还有4600人。这才只招募不到五分之一。
    就在这时,营门前的道路尽头忽而走来一群士卒。等到营前,就见晒黑的陈康欣喜的上前来汇报,“少爷,我幸不辱命,招募到381名新兵。现带回营中。”
    “好。”
    一个千户的新兵有了!
    陈康笑起来,安排着新兵入营,道:“少爷,我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
    大同城南,桑干河河边的新军卫军营,在五月初五的下午变得热闹起来。原因嘛,自然是大批的新兵进入到军营中。
    后勤部门已经忙的跳脚:安排营地,发军服,腰牌,登记造册等等。林文宁指挥着手下的军法官、文吏们连轴转。
    大营门口,张昭看着乱糟糟、嘈杂的新兵们,脸上的笑容难掩。半个月的时间,就招募到一个团的新兵。证明这种征兵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在抵达榆林后,他肯定还能再招募到一个团的新兵。三千多人的队伍,一个老兵团,两个团的新兵,这样进入到三边的战场后,他心里就有底!
    张昭扭头对陈康道:“哦?什么好消息。”
    陈康这大半个月在外面奔波,看起来更加的消瘦、黝黑,走到营门口的新兵中,喊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带到张昭面前,“他叫林同(第二卷末尾出现过)。浑源州人。去年十二月初,火筛部入侵大同,南掠百余里,将他村里的人屠杀一空。
    他愤然去参军。但是大同这里半年都没有仗打。大同巡抚正奉命修筑边墙,他在路上遇到我们,便跟着过来。他在少年时在山里打猎为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斥候。”
    张昭看着眼前的青年,身材壮实,穿着破破烂烂的军服,短眉毛,表情很平静,只有眼睛中藏着无尽的悲伤和怒火。张昭问道:“你为何要参加新军卫?”
    林同平静的看着张昭,这名年轻的书生,看起来像营中的大官,但这和他有什么关系?他贱命一条。皇帝站在他面前,他都不怕。道:“杀鞑子,给我爹娘复仇。我要把火筛的人头拿来祭奠我们村子的人。大同这里的大官不敢打鞑子。陈老弟说你们新军卫去陕西杀鞑子,所以我就来了。”
    张昭声音微微低沉的道:“好!等灭了火筛部,我允许你把他的人头带走。”
    他从这青年的话语中听出了仇恨。血海深仇!他感同身受。耻辱啊!这是明朝的耻辱!
    林同回到新兵的队伍中,等着排队。
    张昭拍拍陈康的肩膀,“伯宁,做的不错。”一个优秀的斥候带来的欣喜,被林同的经历冲散不少。
    他现在希望快点抵达榆林镇,血债唯有血偿!
    …
    …
    招募新兵的工作,至此就算告一个段落。方法对路,接下来只需要认真执行就好。
    而张昭所担忧的斥候问题。有一批骑兵到位,还有一个优秀的斥候加入。再加上有骑兵经验的百户韩瓒。大致上把架构搭起来。
    这些问题都解决。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行军途中训练新兵的问题。
    张昭按照吴臣的建议,将新兵团留下来整训。各征兵小队自然抽调半数的人作为各级军官和老兵充实到新兵团中。由吴臣带着他麾下的模范排做教官。
    张昭则是率新军卫的主力和后军一起前往宁武关和保国公朱晖的大军汇合。
    在朔州和宁武关,张昭汇合了许澴伟、李逍遥、方贯等人。方贯给了他一个惊喜,招募到200余人。方贯衙役出身,混迹在底层,硬凭着一张嘴,招募到一批新兵。
    按照明军的规矩,招募新兵,要给安家银三两。方贯带着的一个班,手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银子。他纯粹靠忽悠,把乡中的青壮拉来。当然,这笔银子新军卫会补上。
    再加上许澴伟带回来的80人,正好将空余的兵额补上。在大帐中军议时都督张安的发难,张昭毫不客气的将其堵回去。
    新军卫可以自行募兵是兵部给权力。他带一千余人士卒在指定时间内抵达宁武关,如何算逾期?
    这边张昭和张安理论时,滞留在大同镇南桑水河畔的新兵团早就开始整训。
    骑兵连百户韩瓒作为新人,亦留下来参加整训。新军卫独特的一面,在他面前展开。
    首先,新军入伍第一天是吃红烧肉。管后勤的林文宁在新兵团这里留了一个小队、炊事班。正宗的红烧肉,吃得不久前还在家种地过年都难得吃肉的新兵们满足无比。
    但是,接下来的上课时间,教的是《简明军律十八条》。那一条条的“斩”人的军律,让一帮新兵蛋子老老实实。而他这个老兵油子,一样心弦紧绷。
    他娘的,连赌钱、找女人都要管啊!他这是第二次军法官讲,但还是觉得满腹恼骚。
    第二,识字。
    新军卫的队列训练闻名京师。但这识字,确实是他从未见过的。该问国朝那支军队里会叫小兵认字的?根本就没有!
    而新军卫这里,认字多的,被视作是一种荣耀,有奖励。新军卫并不要求士卒们能读得懂儒家经典,但是常用字却要求会写,士卒们的毕业要求是至少能自己给家里写封八百字的家信。
    小旗、总旗、百户等将校的要求则更高。要求写军情汇报。不必用很华丽的辞藻,但得把情况说清楚。这需要常用一千多汉字。
    韩瓒学的是头大。因为,他是百户。不想被降职,那就得认真学。每天晚上,他都对这新军卫里有张昭亲手编写的教材联系。
    第三,军法官体系。
    新军卫的军法官在每个连队中都有。专门盯着士卒的思想工作。士卒的功劳、过错都是由他记录在案。力求不出错。
    韩瓒是觉得非常奇怪。因为,通常情况军中的文吏很容易被收买的。这导致底层的士卒很难出头,功劳经常被冒领。升职的都是那些有跟脚的将校。
    新军卫这里的职务似乎是凭着本事来升。
    第四,开讨论会。
    隔几天,新军卫的各排各班都会在晚上睡觉前开讨论会。这没什么出奇的。就当时兄弟们闲扯蛋呗。但是这内容有时候很高端。
    譬如,韩瓒在拔营前的参加的一次讨论会中,讨论题目是:小王子、火筛诸部连结十万人,如何大破之?这不应该是在中军大帐中讨论的吗?
    这种集思广益的手段,往往还真有些好点子出来。然后,会被下发到全军学习。
    六月初,在大同整训一个半月的新兵团开始拔营,全力以赴,向前追赶新军卫的主力。
    此时,张昭正跟着保国公朱晖的大军,从太原镇(宁武关)缓慢的抵达榆林镇。500里的行程,大军硬是走了近一个月。按照每天40里的正常行军速度,最多半个月就该到的。
    保国公朱晖在接近战场后,终于开始拖延行军,以求避战。
    怎么避战?很简单,等蒙古人抢掠够了,他们不就会返回河套吗?拖时间就好。

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
    六月十一日,保国公朱晖率4万精锐抵达榆林镇后,并没有立即进入三边地区的战场。
    三边地区指的是:甘肃、宁夏、延绥。这被分别是九边的甘肃镇、宁夏镇、榆林镇。
    但是鉴于明长城根本就拦不住蒙古骑兵。套虏从花马池南下后,会入侵陕西的州县。所以,将平凉府下辖的开成县改为固原州,为三边总制的治所。
    弘治十年,弘治皇帝启用名将王越坐镇西北,重设三边总制。这个职务的全称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总揽四镇的军务。这四地的巡抚皆受其节制。
    所以,此时的战场并不在明长城一带,战场最南端是要算上固原镇所下辖的地区。
    这里要说一下战场的地形。为何套虏打到固原镇就不再南下?关中地区不是更富裕吗?怎么不去抢?
    固原镇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是关中四关之一的萧关。萧关镶嵌在六盘山和黄土高原,以萧关古道连接宁夏府和关中地区。控制固原,就可以和萧关形成防御纵深。使得北虏根本无法进攻关中。
    所以,战事到最南的地区就是固原镇。
    还要再继续说一下地形。众所周知,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是一个“几”字形的地形。宁夏镇在这个“几”字的东面,榆林镇在西。这个“几”字下面的“豁口”就是明长城来防御。
    那么,为什么套虏入寇每年都要从宁夏镇的“花马池”这个地区进来,然后入侵宁夏镇所属的州县?为什么他们不顺着黄河往东打榆林镇呢?
    实际上在最开始时并不是这样。成化年间,鞑靼各部照样入侵延绥各地。索罗忽、毛里孩连续数次侵犯榆林,杀掳居民。
    然而,明成化年间的名臣余子俊率领军民四万余人,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西到花马池的长城,并在长城内修建了大量的墩台,彻底堵住了由河套往东南方向入侵延绥、内地的通道。
    所以,弘治年间西北地区的战事,基本就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北虏骑兵择日突然从花马池发起进攻,越过长城,往西南方向入侵宁夏镇和固原镇所属的州、县。
    弘治十四年四月开始的战争,一样是这个套路。
    所以,保国公朱晖大军在榆林镇,看似到了边关,但实际上还是非常安全的。延绥地区在边境几十里内有着大量的堡垒,蒙古骑兵根本打不过来。
    但他以休整的借口,在此城停留数日,派心腹去打探固原镇那里的战事情况。
    …
    …
    六月十五日,吴臣率领新兵团共计1400余人(新兵1100余人,再加征兵队充实的240人,外加警卫排、后勤分队),抵达太原镇的治所宁武关。此时,他距离榆林镇还有500里。按照新军卫的行军速度,也就七天的时间。
    在宁武关,吴臣接到张昭派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