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国的崛起-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芯俣龋簿推咛斓氖奔洹
    在宁武关,吴臣接到张昭派信使传来的最新消息,得知整个大军最新的动态。
    宁武关是天下雄关,扼守着大同盆地的最西端,其形状如同凤凰,又名“凤凰关”。十五日下午时,吴臣带着几名部属登上二十里长的边墙,眺望着远景。
    吴臣浓眉大眼,在盛夏时穿着土布军装,时年二十三岁。面色黝黑,拍着城墙,愤然的道:“果然如少爷所料啊!”
    在新军卫的军事会议上,张昭早就将他的推断传达下来。新军卫百户级的军官都知道。连李逍遥这样和百户们比较亲近的乙等兵都知道。
    韩瓒作为骑兵百户,在吴臣身边自然是有个位置,心里其实有点不理解又有点释然。
    韩瓒今年二十八岁,在辽东都司混到百户,虽然在新军卫中有两个月,思想观念上还是有残余。
    他其实觉得保国公没什么错。在战场上保存所部的实力很正常的。
    但,新军卫里天天教的是什么?热爱祖国,杀敌报国,忠君,孝敬父母。所以,吴臣等人对保国公怯战很不满。北虏在国境内肆意的抢掠,我辈军人怎么能坐视?
    “最新的敌情是确凿小王子所部有十万众。保国公慎重一些很正常。”
    四万步骑兵,若是在野外遇到十万骑兵,基本就是完蛋的份。这是军事常识。
    站在旁边的一名小卒道:“狗屁。无非就是想当乌龟罢。就像张相公所说的:北虏,就像是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我们身为军人不和他们厮杀,难道指望他们自己死掉?”
    韩瓒给一个小卒反驳,心里很不舒服。他认得此人。名叫赵辰。在新兵团里全团讨论如何来打西北这一仗时冒出头来。吴臣很看重他。
    赵辰此前是个小旗,留在桑干河练兵任总旗,又因表现突出被吴臣提拔,在新兵团中任百户。
    但是,新兵团里的百户,在新军卫中是不被承认的。这都是暂时性的职务。和他这个骑兵连百户没法比的。
    新兵团并不会单独成军,而是会将训练出表现突出的精锐补充到庞大郎和王武的第一团和第二团的连队中去。
    吴臣脸上带着嘲讽,说道:“从京师到宁夏镇约两千里,按照惯例应当在两个月内赶到。保国公两个月才率军走到榆林镇,接下来还有近700里的路程。其心思已是昭然若揭。这一战,得靠我们新军卫。”
    …
    …
    六月十五日的傍晚,大军在榆林镇停留的第四天,张昭收到京中的来信。
    他先将朱厚照的信放在旁观,阅读婉儿和方晶写来的家信。这两封信在路上耽搁了快半个月。婉儿在信中写着日常生活和思念,用语平实。婉儿的语文是他教的,于平淡中见真实。
    而方晶在信中的用词就华丽的多,倾吐着对他的思念: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纵然张昭前世是个理科生,还是能领略其中的滋味。
    晶儿明秀、娴静,是个娇滴滴的大美人。她所有的第一次都属于他。所以,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信的末尾,附有一张对给她父兄的书笺。她父亲和两个兄长于弘治十三年被贬榆林。
    张昭知道行军路线后,便给她去信。准备去见见他们,看能否帮助他们脱离流放的困境。
    张昭刚读完,就见张泰平进来,“少爷,保大帅传令,召集众将议事。据说打探敌情的斥候回来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 为大军先锋
    榆林镇是西北重镇。昔日东胜卫内迁,由此延绥下属的米脂、鱼河等三百里地暴露在蒙古的铁蹄之下。正统年间,镇守都督王祯始筑榆林城。附属营堡二十四座,调延安、绥德、庆阳三卫军驻守。
    成化名臣余子俊坐镇西北后,将延绥镇的治所迁移到榆林城。由此,延绥镇也称为榆林镇。
    关于这座城池,明朝那些事里有很精彩的一段描述:“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
    “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明史》记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
    这里的兵员素质是真的高。秦兵的主力啊!
    新军卫在这几天征得延绥巡抚陈寿、榆林总兵同意后,早在城中开始招募新兵。以新军卫开出的募兵条件,比京营的军饷还高,自然是招募到大批素质优良的士卒。
    不过,张昭等人的驻地并不在榆林城内。四万余人的京营增援队伍,榆林城是军镇,哪里安置的下。他们的营盘在五十里外的归德堡外。
    张昭从自己的军帐中出来,带着长随和亲卫,与监军张雄一起,骑马前往中军大帐。数万的营盘,连绵数里。自然不能靠步行。
    大帐中,保国公朱晖在沙盘前微微沉思着。几名先到的都督和太监监军在三三两两的说着军情。张昭和张雄进来,与朱晖见礼后,略等片刻,军议的将校便到齐。
    保国公道:“固原镇那边的军情已经到了。套虏正在往北退却。韦州、萌城、灵州、盐池一线还在套虏手中。宁夏镇诸将都在固守。所以,本官决定派新军卫为大军前锋,沿靖边一线向西,伺机打通和宁夏镇的联系。本官率大军随后。”
    戏肉来了。
    张安等几名都督都看向末席的张昭,眼中都带着奚落的笑意。得罪保国公,现在知道后果了吧?在战场上,主帅要坑你,办法多的是。
    和张昭关系不错的周豫没说话。他也不可能为张昭得罪保国公。否则,保国公继续让他的奋武营做前锋怎么办?
    这任务说的很简单,叫做打通和宁夏镇的联系。但是怎么打通?是直接去堵住长城的关口花马池吗?那不得给北归的蒙古铁骑踏死才怪。
    而从定边营西出,进入盐池城一带,大概率要和鞑靼的主力撞上。十万骑兵啊!迎头撞上去,你指望后面的大军来救你?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保国公朱晖看向张昭,扳着脸,以不容拒绝的语气道:“新军卫是全军的精锐,自出京以来士气高涨。这一战,希望你们打出皇明的威风来。”
    新军卫一帮人不是整天嗷嗷叫,想要打仗吗?什么“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行,本国公现在给你们机会。去死吧!
    张昭早知道保国公会坑他,从椅中站起来,昂首抱拳道:“末将领命。”
    监军苗逵知道张昭颇受天子和太子的看重,沉吟几秒,插话道:“张指挥,如何用兵咱家就不多扯。要珍惜兄弟们的性命,不可贪功冒进。”
    保国公朱晖冷眼看着。他不好对苗逵发火。这个太监现在是内廷“知兵”第一人,将来他还要和苗逵一起领兵。但是,也仅限于提醒了。
    新军卫要是敢畏缩不进,他的军法不是摆设。至于新军卫被围困,他肯定不会发兵去救援。
    战场之上,生死有命。
    张昭倒没想到苗逵会来提醒他,他对苗逵没什么好印象,或者说他对太监监军都没什么好印象。这帮人只会帮倒忙。抱拳道:“末将明白。”
    军议稍后就结束。
    …
    …
    夜空清朗。
    随着张昭将最新的命令下达,新军卫的营地中顿时动起来,开始明天拔营的准备。而张昭这半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整个新军卫中并没有因被委派为大军前锋而畏惧,反而在夜里以班为单位的讨论中,士气高涨!
    深夜里,张昭带着张泰平在营中巡查。庞大郎、林文宁、王武三人陪着。
    走在慢慢变得寂静的营地中,林文宁笑呵呵的,捻须道:“相公,全军士气可用啊!我在各军镇中都进行了采购,军用物资齐全。可保证这一战。嘿嘿,保大帅大概是没想到吧!”
    保大帅,是一个戏虐的称呼。
    他对这一战充满着信心!新军卫不可能傻兮兮的去堵花马池这个关口,断掉北虏的归路。那是找死!新军卫只要不是和蒙古主力决战,就足以全身而退。
    新军卫会西出盐池城一线,打通和宁夏镇的联系。就算和十万蒙古骑兵遇到,他们抢掠多时着急北归,肯定不可能围着新军卫全力攻打。那么,这一战胜算是很大的。
    张昭走在众人的前面,月色中的营地,轻轻的点点头。他其实有些压力。
    王武请示道:“相公,骑兵连的百户韩瓒和新兵团在一起,斥候怎么安排?”
    “让许澴伟带领骑兵先为斥候。等韩瓒归队后再行安排。”
    “好。”
    庞大郎沉稳的道:“少爷,咱们明日拔营,正在招兵的陈伯宁、方贯他们是否要招回来?我们新军卫这次前出,带多少人?”
    新军卫现在有点散。从京中出发时,新军卫的规模是一个千户所,算上后勤和文吏,约1400余人。
    吴臣麾下有一个新兵团,约1400余人。按照计划,他们此刻应该抵达宁武关。距离榆林还有7天的路程。
    由宁武关前往榆林镇的途中,陈康、方贯等征兵小队再次四出征兵,在二十天的时间里,从富庶太原府招募到1200余人,作为新兵二团,正随营驻扎。
    同时,陈康还在五十里外的榆林主持招募榆林兵。衙役出身,在征兵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方贯作为他的副手。目前已经招募到500人,划为新兵三团。同样在营中驻扎。
    这多么新兵团,需要大量的军官充实架构。所以,新军卫主力的八个连队,一个警卫排。现在只剩下四个连(一个连调整为140人),一个警卫排(一个排保持40人不变)。
    战斗力量总计为600人。
    张昭心里早就在盘算这些事,道:“榆林城的招募工作不要停。要把新兵三团招募慢。新兵二团留在原地,以孙启栋为千户,约束、训练士卒。
    把秦兵团的500余人全部带上作为辅兵,秦兵耐苦战。和我们新军卫主力一起出发。再加上斥候队80名骑兵。我们依旧以一个团的兵力西行。
    等吴臣率新兵一团抵达榆林,让他休整数天,率队来和主力汇合。届时让陈康把剩余的大半个秦兵团带来。新兵二团,暂时留在榆林整训。时间为一个月。”
    众人齐声道:“是,相公。”
    张昭让众将都散去,带着张泰平往营帐走去。他在榆林镇还有一件事要做。

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
    榆林作为边镇。虽然人口不少,但却是真正的苦寒之地。其地最瘠,饷又最乏。
    明史记载,榆林镇的军饷:主兵,屯粮五万六千馀石,地亩银一千馀两,民运粮料九万七千馀石,折色银十九万七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三十五万七千馀两。
    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地方的屯田是见鬼的,根本没有多少粮饷。物资基本要靠外面输入。其贫苦可见一般。
    同为边关重镇,大同镇那是花花世界,榆林镇就是一穷二白的贫困县。
    前顺天府通判方珍、和两个儿子方储、方俨受到户部左侍郎许进牵连,就很苦逼的被流放到榆林镇。而且,他们并没有在榆林城中,而是在靖边的清平堡中服役。
    整个榆林镇所镇守的长城,有几个三个重地,西向东分别是:靖边、榆林、神木。
    清平堡方圆数里地,基本没有乡民,要不是就过路的军队,或者商队。种地的都是清平堡中的士卒。简直是云淡天高一色。方氏父子在这里度日如年。
    但这并没有卵用。流放数千里,需要遇到大赦才有机会返回故乡。方晶当日问张昭有没有大赦,原因就在此。
    六月十九日,距离榆林城约两百里的清平堡。
    清晨时分,方氏父子三人在狭窄的屋舍中醒来,洗漱后就着白粥吃了一个馒头早餐就结束,各自出门做事。走在街上随口和遇着的人打招呼。
    清平堡面积不大,总共就500人,他们在这里呆了快一年,基本都认识。
    方珍在仓库里当书吏。堂堂两榜进士,给一个生员都不是仓库副使当下属。方储是生员,三十多岁,跟着清平堡的严把总做事。方俨则是去种地。
    “方小哥,昨日有一队斥候往西过去,严把总可知道是什么人?”
    方储卖相很好,平静的道:“是新军卫的斥候,他们奉命往西增援。”
    “屁的哦。等那帮京营的孙子到宁夏,套虏早他妈回去了。韦州、萌县、灵州那里的人苦啊。”
    “嘿,谁叫他们没摊上一个好官呢。咱们余大人修筑长城、堡垒,咱们这里可就安稳下来了。现在朝廷的文官是一个不如一个。都不知道修堡垒。”
    方俨竖着耳朵听着堡中的几个军民扯淡。他比较关心战事。朝廷总算是派兵来增援。昔日在京城里,有父兄在顶门户,他是浪荡子,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