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长得还没你好看,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县里的人家就是跟咱不一样。谁让咱是村里嫁过来的呢。”
黄氏也去看了新娘子,媒人跟新娘子介绍了苏青媖和黄氏,但她坐着不动,只淡淡地点了头,让黄氏很是不满,这不是一个新嫁娘对夫家嫂子的态度。
“没事。咱也不跟她一块生活。也就逢年过节见上一面。他们成亲后,听说是要搬到县里的,搞不好一年也见不上一回,你跟她生什么气。”
苏青媖劝慰道。
见吕小宝又抢是小卫吉的东西了,忙喝了一句:“小宝!”
黄氏忙和她一起看过去。
第一百十八章 秋粮
吕小宝这小霸王又犯小脾气了。
苏青媖之前给他买了一个拨浪鼓,他很喜欢。只要一醒过来,就抓在手里不肯放。咚咚咚地自己摇着玩。
羊皮鼓面上画着几个小儿在嬉戏,两面都是不同的小儿嬉戏图。可能小孩就爱看小孩的图画,吕小宝就喜欢盯着鼓面上的图案看。摇的时候,眼睛还盯着两个弹丸。两个弹丸击打在鼓面上发出咚咚的声音,他总是会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看,好像在研究声音的来源一样。
两个弹丸被他揪下来过好多次,揪下来后见不响了,总是一脸疑惑地看向苏青媖。苏青媖把两个弹丸再装回去,他又揪掉。摇不响他又找苏青媖,给装上他又再揪掉。
把苏青媖搞火了,狠狠地打了他的小手,他才不揪了。
这次吕博祖成亲,抱他过来,苏青媖见小卫吉盯着他的拨浪鼓看,就把拨浪鼓给了小卫吉玩。开始吕小宝注意力不在上面,在院里的鼓乐吹打上,苏青媖以为他不在意,就从他手里拿了给小卫吉玩。
没想到才跟黄氏说了几句,转头就看到他抢了小卫吉的拨浪鼓,抢了还不算,还拿拨浪鼓去敲小卫吉。
苏青媖生气了,喝斥了他一句。
这孩子就犯脾气了。
也不哭,扭着头就找他熟悉的人,见着苏青柳就朝她伸手。被苏青柳抱了后,就趴在她的颈窝不理苏青媖了。
把苏青媖给气的。
也不理他了。抱了小卫吉就打算去给小卫吉买一个新的。
才走出几步,就听见他哇哇大哭声。哭声振天响,把忙着招待宾客的吕生财都招来了
夜里,苏青媖把他哄睡后,看他乖乖睡着了的模样,像个小天使。想起白天他的小霸王模样,又有些头疼。抓了他的小手过来,在他肉肉的手背上轻轻拍打了一下,这小脾气,也不知像谁!
见他扭了一下身子。
苏青媖便不敢动了,生怕把他吵醒。大半夜地这家伙要是嚎起来,能把一条街的人吵醒。到时候鸡鸣狗叫的,让人头疼。
磨人的小东西。
给他盖好被子,小心躺在他身边,不一会,也睡着了。
又过了几天,秋收就到了。
今年枫亭镇老天还是赏饭吃,风调雨顺,不旱不涝。如果不是今年征了不少杂七杂八的税,农人的日子会很好过。
私塾里放了农忙假,苏青媖也给了周大姜几天假期,让他回家帮忙。也只有他还要回家忙秋收。而其他人,苏青柳,苏大虎,周婆婆等人都是没有田地的人。
苏大虎家里有几亩田,但他忙着苏青媖店里的事,几亩田都佃给了村里人种。周婆婆家里是没田地的。而苏青柳自从崔芒种阵亡后,也很少回村里。不过还是会经常给崔家老两口寄银钱和东西回去。
崔家老两口也偶尔会过来看丫丫,给他们母女带些土产。上次他们家里来镇上排队买盐,苏青媖也让苏青媖给了他们一些。够他们吃上一段时间了。
因为盐价一直居高不上。粮价也小有涨幅,哪怕广宁府不缺粮,粮价还是比往年涨了些。苏青媖名下田地收的秋粮,交了秋税,就都没有卖,全部运到庄子里藏了起来。
桥头村苏父也跟老苏头说了别卖粮。吕生财也叮嘱了吕老汉他们。
苏青媖趁着这段时间秋粮下来,还悄悄地买了不少。
第一百十九章 外乡人
秋粮入仓,农人脸上多了几分笑意。枫亭镇街上人又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人闲意地逛着街,小饭店小酒馆早晚也有不少人光顾了。
周大姜回来后,黑了一圈。偶尔跟着苏父和苏大虎下乡收果蔬家禽,不忙的时候则是呆在后院。
苏青媖开始时并没有留意,前店不忙,后院的活大家也都是帮忙着做的。有几次看见他跟红袖坐一块干活也并不在意。但后来见他给红袖悄悄地塞了两回东西,苏青媖便开始留意了。
红袖自从来苏青媖店里帮忙后,就很少接外面的针线活了。连她八岁的弟弟红衫苏青媖都给安排了小活干,婆孙三个都在苏青媖店里忙活了。
开始苏青媖见红袖手脚麻利,人也不错,是打算搓合她和苏大虎的,没想到苏大虎不愿意。苏青媖心里一直愧疚,想着再帮她说一门亲。周婶周婆婆一家都帮了她不少。
只是这大姜和红袖?这俩人走得是不是有些近了?
苏青媖心里装了这桩事,便悄悄留意了起来。
没想到还真让她看出了端倪。这俩,什么时候好上的?忙找了苏青柳和周婆婆等人来问。
没想到大家都早已看在眼里,只有苏青媖后知后觉。
周婆婆还来找苏青媖:“我还以为你知道呢。”
我知道?敢情大家都知道了,就她不知道?
周婆婆见她那个样子,就知道她没有发现了。
笑着说道:“大姜啊,是个好小伙,我自来你店里做事后,他就在我眼皮底下,为人怎样,我都看在眼里呢。之前是一直觉得大虎不错,没想到他和我家没有缘份。这大姜嘛,也不错呢。为人老实本份,而且有悟性。刚来怎么店的时候,被那些妇人打趣几句还手足无措,现在都能独挡一面了。”
周婆婆看来是很满意周大姜了,才任由唯一的孙女和周大姜交往,这么些日子不吭声,想来是在考验大姜的为人处事。
只是,这俩是怎么看上眼的?认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才对上?
苏青柳便给她解惑:“大概是阵亡名单下来之后吧。大姜哥哥没了,红袖的爹也没了,这两人没事就躲后院掉眼泪,然后互相安慰,这不就走到一起来了。也是缘份,这都知根知底的。咱大姑姑父,最是老实本份,周婆婆一家人,这一年多来,跟咱也亲近,是怎么样的人咱也都看在跟里。上次大姑还让我们帮忙给大姜找一门亲事,这不,都不用咱帮着相看,他自己就看中了。”
苏青媖细想想,觉得这俩家要凑成一家,好像,也还不错。
红袖和大姜同岁,都姓周,今年都十六岁,在这个时代,确实可以谈婚论嫁了。这俩人家里都简单,周婆婆周婶家里顶梁柱没了,唯一的男丁红衫才八岁。
而大姑家里,之前姑父腿断了,不过现在都已经治好了,不影响他走路。之前借的钱也都还了苏青媖一大半了。这大儿没了,还有个大姜。只是大表哥还留了一个五岁的侄子周金海给他怕是要成为大姜的责任了。
但是大姑和大姑父也还是年富力壮的年纪,活到金海成家立业应该不难。
自从苏青媖看破二人的事后,二人也索性不遮隐了,大大方方了起来。
很快大姑和姑父一家就来了镇上。
跟周婆婆一家商量起他二人的婚事来。
现在形势不太好,又有传言说是要再次征兵,镇上人心慌慌。到了适婚年龄的儿女也都不拖着了,有合适的人家就赶紧婚迎嫁娶。苏四泉都说了一门亲,年前就要迎娶了。
很快两家就商定了婚事,打算年前就把二人的婚事办了。
两家都是简单的人,知根知底,对嫁妆对聘金都没有要求,只求着孩子过得好就行。大姑和姑父对周婆婆周婶很是满意,周婆婆和周婶对识大体开明的大姑一家也满意得很,这婆婆完全不是会欺压儿媳的人。
两家和和乐乐地跟一家人似的。
周婶还把大姑一家和苏青媖等人请到家里,亲自做了不少拿手好菜给大家吃,大家吃得很是尽兴。
周大姜的婚事定下来后,苏青媖就发现这孩子好像一夜之间蜕变了。脸上脱了稚气,有了男人的担当,像个担家理事的顶梁柱模样了。
现在两家都是他的责任了,做为两家的顶梁柱,一夜之前成长了不少。
苏青媖很是欣慰,也安排了不少事让他历练。
秋风起,秋意渐浓。苏青媖渐渐发现大街上多了一些生面孔。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不同地域的人,细瞧总有一些与本地百姓不一样的地方。枫亭镇苏青媖呆了一年多,很是熟悉,是不是枫亭镇及周边的人,总是能瞧出一些端倪。
这好像一夜之间街上就多了不少外来人。
这还不算,苏青媖发现盐价又涨了,从最初的二十,涨到一百。后来她囤了不少,又逢中秋,吕博祖成亲,又忙着秋收,她就没再去关注盐价。没想到现在快涨到一百六十了!
粮价也涨了。脱壳大米一斤五,现在要卖到十了。连糠都跟着涨了。
这才秋收多久。
枫亭镇并不缺粮。今年秋收上来的秋粮大多人家交了秋税,并没有卖出多少,之前见粮价涨了,大家都囤着并没有卖出。这一波涨价是为何?
苏青媖走在大街,见很多生面孔每天都排着队在粮铺门前买粮。盐铺门口也排起了长队,写着盐价的长条板,每天挂出来的价格都不一样,她每天路过都听见有人坐地哀嚎。
街上牙人生意火爆,但凡有空屋的,哪怕只是柴房,都被人高价租了去。
苏青媖听说镇子不远处那一处凶宅,几年了都卖不掉也没人租,现在还有人高价抢了去。
之前给苏青媖租铺子的李牙人还来问苏青媖铺子里的空屋要不要租出来,多赚些租子。
被苏青媖拒绝了。
但是拉着李牙人了解了一些情况。这才知道枫亭镇最近涌进来很多外乡人,都是拖家带口的。这一批人大多都是带着行李带着一家人前来的,有家当,能买得起房租得起住所,还有钱买粮。
苏青媖留意了起来。不过跟李牙人打听消息了没几天,第二批外乡人又来了。
这次来的人要前一批人要落魄不少。这一批人的到来也打破了镇上的平静。
第一百二十章 形势
枫亭镇上各商家门前,每天只要开门就有不少人守着那里,向客人乞讨。小饭店小酒肆人更是多。
苏青媖铺子门前,每天早中晚也有不少人。
镇上原本有四家菜铺,后来关了一家,这一次盐价粮价波动又关了一家,只剩苏青媖和苏二姑的店还在开着。
苏二姑赚不赚钱,苏青媖不知道,但她一直跟苏青媖别苗头,估计是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的。
苏青媖店里通常是没有剩菜剩果的,当天没卖完的她也都处理了。但自从有人在门口乞讨后,苏青柳和周婆婆等人看他们可怜,也都会把每天的剩菜给到门口乞讨的人。
但后来见越来越多的人涌来,大家便歇了这个心思。
外乡人不断地涌来,严重影响了枫亭镇老百姓的生活。各商家对门口的乞讨者是赶也赶不走,打也打不怕。很多人又对他们心生可怜,也下不去手,就由着他们在门口蹲着。
只是这样一来,客人都不太敢上店里做买卖了。
各商家苦不堪言。
盐铺也只开半天了。即便如此,盐铺门口还是排着长队,即便关门,排队的人还是不散。天不亮都有人在排着。
粮铺里各粮价也在悄悄上涨着,但没盐价涨得那么恐怖。因为枫亭镇居民秋粮大多捏在手里,倒还不至于出现排队买不到粮的情况。
许少严来的时候,苏青媖跟他说起枫亭镇上这些天的变化,都不由得唏嘘和困惑。
他们镇不旱不涝,除了税收重了些,地里的不管夏粮还是秋粮都算是丰收,这一番涌进不少落魄的外乡人,只能是别的地方缺粮了。
苏青媖无比怀念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说国内了,就是地球另一端的消息,一发生也传得到处都是。而这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她不知道源起是为何,也没法做出判断。
许少严奔波了多日,到了枫亭镇,以为枫亭镇岁月静好,没想到也不太平。眉间轻拢,好看的手指一下又一下地揉着眉头,端得一副如玉清峻模样。
苏青媖看了噗嗤一笑:“我记得你是有妻有子的吧?”
许少严侧头过来看他,手还撑着额头,挑了挑眉,一副疑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