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琴是君子必修之艺。以琴修身养性言智,是所有儒家君子都会做的事。所以有的人言,听君一曲琴音,就能闻弦知雅意。
  朱襄公的琴音一定是世间极雅吧?
  待朱襄一展歌喉后,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朱襄的琴弹得不错,歌也没唱跑调,就是这诗,不合任何韵律,就像是民间渔夫在江上喊号子似的。
  朱襄公难道不学《诗》吗?
  不仅这诗完全没有韵律可言,其内容也引人发笑。就像是一少年郎被人嘲笑后赌气似的,居然还敢扯上孔子,真是让人连连摇头。
  可唱这首诗的是朱襄公,众人便只是遗憾地叹叹气,没有多想,只因为朱襄公随口唱了两句,说不准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不知道朱襄公什么时候才会展现出学识气度,让我等好好观摩学习。鲁儒们遗憾地想。
  李牧和嬴小政看着朱襄,眼睛却有些发亮。
  特别是嬴小政,一脚踹起的水花都大了许多。
  “朱襄,你这诗虽然不合韵律,内容倒是不错。”李牧道。
  不合韵律,内容倒是不错。
  哈哈哈哈哈!朱襄大笑不已。
  诗仙李白传世佳作,后世几乎所有中二少年的座右铭,在这个时代得到的最高评价,大概也就是这个了。
  不过友人和外甥还是能接受一二自己喜欢的诗歌,让朱襄不至于大笑之后,太过寂寞。
  “是啊,内容不错。”朱襄道,“政儿,如何?”
  嬴小政道:“送给我的?”
  朱襄道:“当然,我们这些人中,还有谁年少?”
  嬴小政道:“舅父和老师也不老。”
  他品了品,道:“大鹏飞上天空能直上云霄,落入海中会化为大鲲击碎海浪,这是说的庄子的《逍遥游》?”
  朱襄点头。
  嬴小政笑道:“若是被蔺伯父听到,定是会说舅父是他弟子了。”
  “他向来无耻。”朱襄道,“将政儿比作鲲鹏,如何?”
  “善!”嬴小政又踢了一脚水,仿佛在模仿大鲲击碎浪花似的,“不过舅父这诗中有一句说错了。”
  他得意洋洋:“我虽年少,无人可轻!”
  朱襄和李牧都不由大笑,异口同声道:“所言极是!”
  在几人的笑声中,他们回到了吴郡。
  ……
  鲁儒到了吴郡之后仍旧没有机会与朱襄切磋学问。
  夏收夏种是一年二熟制中最重要的环节,朱襄哪有空与他们切磋学问?
  朱襄看着这略高的气温,琢磨着今年能不能在晚稻后再种一季冬小麦。
  吴郡在后世只能一年两熟,如今东瓯所在的温州沿海平原倒是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但现在气温偏高,吴郡说不定也能一年三熟。
  朱襄决定先在官田和自家田地上试试,若可行,就推广下去。
  只是刚熟悉一年耕种两次的吴郡农人,又要一年耕种收获三次了,不知道会不会抱怨。
  楚越人一向散漫,朱襄鞭策他们一年耕种收获两次他们都怨声载道,再多一次忙碌,冬季都不得闲,不知道会不会激起民怨。
  多收获一次粮食,让家中多一些余粮,居然还会激起民怨。如此离谱的事,现在真的可能发生。
  如果实在是难以推广,朱襄就决定狠心一点,上奏秦王“换地换人”,让南人北上,北人南下。
  现在人烟稀少,吴郡的人就算不勤劳耕种也难以饿肚子。但北边的人不一样,虽然现在的气候温和很多,他们的地产出也远远不如南方。再加上中原兵灾,饿死者不知道多少。
  只有濒临饿死的人,才知道只要勤劳就能收获更多的粮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劳作,种植的粮食还难以果腹。
  后世南方大规模开发,也是北方饥民南下之后的事。这不仅仅是人数更多了,也有饥饿的人会更勤劳的原因。
  只是如果做到这一步,朱襄大概就要在后世臭名昭著了。
  朱襄和嬴小政说了想法之后,嬴小政白了朱襄一眼:“舅父,你忘记吴郡郡守是我了吗?你现在无权做此事,且种你的田去。”
  朱襄捏住嬴小政的嘴唇,让嬴小政的嘴唇跟小鸭子似的:“对你舅父客气点。”
  嬴小政张牙舞爪挣脱朱襄罪恶的手。
  他揉揉嘴唇,然后越过朱襄冲出门外,往后院:“舅母!舅母!舅父又欺负我!”
  朱襄在后面追着,笑骂道:“多大的人了,一点小事就告状。”
  正在为嬴小政做新衣服的雪姬,放下手中的绣活,一走出门就被嬴小政迎面撞上,吓了一跳。
  朱襄看见雪姬被吓倒了,不仅不安慰,还哈哈大笑。
  雪姬不由羞恼:“朱襄!”
  朱襄赶紧举起双手投降:“我笑政儿不长眼睛,走路居然会撞上人,不是笑你!”
  “啊呸!”嬴小政回头。
  朱襄道:“雪,你看政儿是不是该揍?这么不礼貌。”
  雪姬揽住嬴小政:“你活该!”
  嬴小政得意:“对!”
  朱襄对嬴小政威胁性地扬起拳头。
  不孝子!等你舅母去忙织坊的事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嬴小政丝毫不惧。
  舅父除了唠叨还能怎么收拾自己?还不如舅母呢,舅母至少会打自己手板心。
  ……
  鲁儒们继续盼啊盼,不仅没有盼到与朱襄公切磋学问的机会,还被朱襄派去了杭嘉湖平原,去教化越人战俘。
  朱襄曰,越人乃是大禹之后,怎么能成为蛮夷?孔子曰了,凡着我衣冠,尊我礼仪者都是我等同胞,所以身为儒家弟子,应行教化之责,将越人从蛮夷教化成礼仪之民。
  鲁儒们虽然在许多政见上都和朱襄的老师荀子不和,但教化一事,他们倒是与其他儒家传人没有区别。
  虽然他们一直都在鲁国埋头竹简木牍,教导的弟子也都是贵族士人,很少与平民接触。但孔子门客三千,先贤之中不乏庶人野人。他们在做官时歧视庶人野人,教导时却不会。
  这一点十分矛盾。但鲁儒们的行为就是如此矛盾。
  平时他们见到农人的时候都一脸嫌弃,但让他们教导蛮夷的时候,却连身上沾染了污泥都不在乎了。
  吴郡炎热,与咸阳和鲁国都完全不同。他们的衣冠在当地并不适宜。
  原本他们就算热晕也要维持原本的衣冠,说什么礼仪必须规整。为了好好教导蛮夷,他们居然主动改良了衣袍冠冕,以更适合长时间站立在太阳光中教导学生。
  没有纸笔竹简木牍,只用树枝在泥土上写字,他们也教得十分认真。
  而且他们教的还是秦王柱现在推行的秦国小篆。
  明明是鲁儒,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秦国小篆,以及秦国的律令。
  他们因材施教,没有直接把深奥的经史子集拿出来,而是混杂了经史子集中一些关于道德的话,以及庶人必须知道的浅显《秦律》,重新编写了一套朗朗上口的蒙学顺口溜。
  大致就像是《三字经》《千字文》那样。
  朱襄原本因为荀子和后世的评价,对鲁儒们有些偏见。
  在假装成农人观察了几次鲁儒教导越人战俘后,朱襄笑着叹了口气。
  “朱襄啊朱襄,你又犯穿越者的老毛病了。”
  谁说鲁儒就一定一无是处?谁说鲁儒就是沽名钓誉之徒?
  鲁儒是一个群体,不是某一个人。他们在学问上和政治上的理念即便与自己不同,也不代表他们就是“一无是处的反派”甚至“毫无用处的炮灰”。
  在这个时代中钻研学问的人,大抵都是有抱负,也有毅力的。
  嬴小政也在关心这群鲁儒。
  他在梦境中多次看到,就是这群鲁儒给了梦境中那个大嬴政最多的难堪。
  嬴小政心里很排斥这群鲁儒。他有荀子了,还要什么鲁儒?
  他也以为这群鲁儒除了瞎叨叨全面恢复周礼,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当他与朱襄一同观看鲁儒们放弃平日里死讲究的衣冠礼仪,一切为教化蛮夷让步时,他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若他不是对这群人有偏见,知道这群人可能永远不可能真心服从自己,服从秦国,他可能会对这群人有些敬佩吧?
  嬴小政进入梦境房间时,对大嬴政絮絮叨叨。
  “舅父说,所有人和所有事都有多面性,需要辩证地看。比如鲁儒,摈弃他们迂腐的一面,与赞扬他们贤德的一面,并不冲突。”
  “但我做不到舅父所说的那样,我讨厌他们,就难以赞扬他们,即便我知道他们所做的一些事值得赞扬。”
  嬴小政叹气。
  “辩证啊辩证,舅父说得最多的就是辩证……另一个我,你能做到吗?”
  “你似乎能。在你的记忆中,你忍了许多不能忍之事。若换作我,早就掀桌子不干了。”
  嬴小政又叹了口气,然后摸摸鼻子,不好意思道:“不过你应该不能掀桌子,掀桌子就是个死。我说我忍不下去,是因为我知道我无需忍耐,也有舅父和诸多长辈为我兜底。”
  嬴小政的语气又是欢喜,又是烦恼。
  他烦恼自己被长辈宠着,远远不如梦境中的这个自己成熟。
  梦境中的自己这时候应该已经是秦太子,初步显示出潜龙蛰伏的气势,能将喜怒哀乐都藏于心中,不形于色。
  而自己呢?
  “算了,我也没办法,谁让舅父宠我?我难有受委屈的机会。”嬴小政烦恼了一阵子后,放弃烦恼。
  烦恼无用,不如想明日让舅父做什么好吃的。
  舅父最近懒惰,好久没有自己做饭,全让厨子做饭,得想个办法让舅父别那么懒惰。
  “让我再看看你是怎么忍耐的,好好学学。”嬴小政放弃烦恼和抱怨后,继续进入刻苦学习模式,“我一定要早日学会喜怒不形于色,让舅父吓一跳!”
  开朗阳光的小少年嬴小政握拳发誓。
  嬴小政继续努力学习,大嬴政纹丝不动,仍旧像一个虚幻的影子。
  直到嬴小政离开梦境房间,梦境即将破碎时,影子才由虚转实,变得灵动。
  但灵动的影子还未完全转实,又归于虚无。好像有谁气冲冲来了,走到半路自知不能做什么,便又气冲冲回去了。
  这一切嬴小政当然一无所知。
  第二天一起床,他就对洗漱的朱襄嚷嚷,舅父太懒,政儿要吃大餐,全然不顾他已经十岁,刚说过自己已经是成熟的秦公子。
  朱襄敷衍“嗯嗯嗯好好好”,继续吐漱口水。


第138章 墙上楚地图
  秋收后不久;纺织工坊高速运转起来。吕不韦的商队也踏上了南上的旅途。
  楚国和南秦虽然以长江为隔,并不禁止商贾往来。
  长江以南的越地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百越之地的东珠和丝绸等都是楚国贵族喜欢的奢侈品。楚国贵族不能缺少这些奢侈品。
  吕不韦的商队踏上楚国的土地;以“吕不韦家臣”的名义与那些楚国封君打交道时,他还发现了楚国的一个秘密。
  楚国祖地被白起吞吃后,不仅是精神受到重创;还有更加严重的问题——白起打得太快,又是以歼灭为主;贵族逃跑的时候会带上族人和护卫,却不会带走那些低贱的工匠。
  战国时代高超的手工业;比如漆器、青铜器、铁器等,不仅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也是国家战斗力的体现。所以国君大多会将最优秀的匠人集中在国都附近;以便于管理。
  楚国原本手工业十分发达。
  从战国初期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楚国青铜剑质量非常高;漆器也十分精美绝伦。官造的青铜武器和漆器;都会写上工匠的名字和隶属。春秋初期出土文物的工匠基本都隶属楚国。
  白起攻楚一战;楚国手工业技术倒退明显。
  郢都城破;楚国东迁后的墓葬中;比如李三孤堆考古挖掘出的楚王室所用的青铜器;铸造较为简陋;不复楚国初期官造青铜器的精美。
  这些青铜器还有大半是外国铸客所铸造。铸客即楚国官造作坊中的外国工匠。楚王所用的青铜器具,居然让外国铸客来铸造,表明楚国本土工艺高明的工匠已经极度缺失。
  楚国后期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成市”题跋的漆器。“成市”代表着从成都贩卖而来的漆器。
  楚国原本是漆器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现在楚国贵族墓地中的陪葬漆器居然是商人从成都贩卖而来。
  从这些考古挖掘出的历史碎片,可以拼凑出一个事实;手工业技术的急速倒退,昭示着楚国生产力的倒退。这时候的楚国看似仍旧庞大,实际上内里已经空虚,有太多可以让人趁虚而入的地方。
  这些事后世人能从考古中得知,但在此时,其他六国人本应该是不知道的。
  战国时代交通闭塞,再加上战乱频繁,信息十分闭塞。
  除了各国的探子,比如秦国那为了离间计而建造的可怕情报网,就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