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社恐靠表情包成了清宫团宠-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涧中鱼先生’是中年文士,那这位对农学极有学问的迟来客先生,怎么也得是个老头子吧?
  胤祉:“……”
  负责传话的步山憋着笑,“李兄,我家先生想听你说说种稻的心得。”
  “是!”李英贵应下,一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因为是自己擅长的,越说就越顺畅。
  他把当初户部官员带给他的耕种文书,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背完,还针对其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见解和疑问,问‘迟老’看法。
  胤祉则以笔作答。
  只是作答的内容拿给李英贵后,他却看不懂,只能让步山代为朗读。
  李英贵认真听完,豁然开朗。随即他又懊恼起来,要是自己识字就好了!
  他从未有一刻像此时般渴望能读书识字,这样,就能读懂那些农书,就能把自己多年所得给记下来。
  也许是他的想法太过强烈,竟一不小心把心事脱口而出。
  “你想读书识字,还想著作农书?”步山替‘迟老’问。
  李英贵窘了一会儿后,坚定地点头,“让迟老见笑了,小的十分想!”
  然后,他就得了一个‘好’字。
  步山笑道:“李兄有志向,我家主子自当为你安排!”
  李英贵感激得跪下行了大礼,步山连忙去扶,“李兄不必如此,先生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能丰衣足食,李兄若能于农事上有所成,也是造福万民的功德。”
  李英贵听得呆住了,造、造福万民?
  他从未想过,自己种种御稻,还能有这么大的功德?
  他胸腔里顿时又升起豪情万丈,誓要把这书读好!
  不料,‘迟老’却忽然问起他的身世和他对种田有了新的心得之后,在村里有无受到阻碍?
  说起这个,李英贵话更多了,“当然有啊,以前我们老家,水稻种子都是直接撒在旱地里的,我要把家里的田改成水田,我爹不肯。我就偷偷把种子泡发了,被我爹追着满村子打……”
  胤祉听得噗嗤乐了,听他讲了半天从小到大如何因为种田之事,被他爹花式追着打的经历。
  等李英贵讲完,便是他的‘听课’时间。
  步山拿出胤祉早就写好的试验田对照之法,给他讲了如何建立对照组,试验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产量的差别。
  比如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土质,不同的肥料用量,不同的给水放水时间……
  李英贵听得头都大了,他脑子开始不够用了,恨不能当下就开蒙识字,能够全记下来。
  “无妨的,先生说,到时候会给你一位文书先生,可教导你识字,也可帮你做记录。”
  李英贵再次拜谢,他脑子一动,也不管迟老能不能做主,就问,“敢问迟老,那番薯是否也需要此对照之法试验?”
  胤祉点了点头,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过来,这番薯也交由你来试验。”
  李英贵心满意足地回去了,没多久,就有人来请他搬去晨曦书局。
  ‘迟老’不但给他安排了住所,还赏了他银钱冬衣等物,更让书局的书生李元耀教他认字。
  李英贵不敢辜负‘迟老’的信任和嘱托,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
  ……
  胤祉回到宫里,翻着番薯的账册,发现虽然南方各地因为水土关系,产量有不少差别,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种之法,产量最少的也有两千斤,多的则超过了三千斤,多达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玛从五台山回来,五百两的赏赐都会觉得太吝啬吧
  ?
  乐过之后,他便着写起了以李英贵为主角的种水稻连环画故事梗慨。
  这本连环画的本意当然是引导农人科学种植,却需要把故事主线写得跌宕起伏,所谓寓教于乐嘛。
  因为李英贵的经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气,胤祉的创作有了素材,更是写得飞快。
  写好了种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构思起了关于种番薯救饥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后从五台山回来,胤祉两个故事都以话本的形式给写好了。
  康熙回宫当日,他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带着话本来求见了。
  康熙多日未见胤祉,听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玛’,心里别提多熨帖了。
  谁知,胤祉只‘例行’关心了他几句,就问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宫里的时候,种在皇庄上的番薯也收成了,亩产竟也达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几处地区也不遑多让了。
  试吃了烤番薯之后,因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别,北方种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为软糯香甜。
  可惜,这东西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种。
  康熙命人取来王鸿绪呈上的番薯产量账册,正要与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来一张纸,纸上用纵横交错的直线,将西洋数字都隔开了来,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说:“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还有些磕巴的声音,给汗阿玛详细地解释表格的用法和妙处。
  康熙按他解释地看去,果然简单明了,汇总更为简易,不由点着他的脑袋说:“你这小脑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账册都能用此法,岂不是省了许多查账的麻烦,就是……”
  康熙点着那些阿拉伯数字,“西洋数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汉文记录,这表格又不好换成大小一致的……”
  关于这点,胤祉早就想过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玛,聪慧,定是,有法子、哒!”
  然后满脸崇拜地看着康熙,一脸‘我汗阿玛一定有办法!。jp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涨,本来想要否决这个法子的想法,当即就按了下去。
  开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玛再想想。”想不出也可与朝臣商议,总之,不能负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说完了表格之事,又转回番薯产量的正事儿。
  “汗阿玛试了红薯,果然味道极好,也极有果腹之效,朕想着,是否给它‘镀镀金’它成为‘御薯’?”
  镀金这词儿,此前还是胤祉用给他听的,说是带台吉们回京伴读,就叫‘镀金’。
  不料胤祉摇头,“不成。”
  “为何?”康熙问。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
  康熙怔住,顿时好气又好笑,“说什么呢?”
  如此不雅之词,怎能从皇子嘴里说出来。
  只是……他一个时辰前吃了两根番薯,确实此时的五脏庙,已经有咕噜噜响动之势了。
  胤祉一本正经,写:‘穷苦百姓愿意吃,某些自视清高的人必然不愿多吃,还会刻意去贬低它,这也没办法的事情。汗阿玛不想被那些酸腐文人取笑,说大清皇帝喜欢吃这种容易放屁的东西吧?’
  康熙哭笑不得,同时也很无奈,如此高产的食物,竟然因为这个好笑的原因,不能‘镀金’?
  胤祉又写:‘且营养不均衡,不能完全作为主食,但若有饥荒,则是好物。’
  康熙叹气,“如此,便让各州府推广种植,连同耕种与肥田之法,也一同教予百姓。也无需多种,每年各地百亩之数,至少种上五亩便是。”
  反
  正产量高,每亩地种它百分之五,也算是很不错的储备粮了。
  虽然不能给它镀金,但康熙还是给‘番薯’改了名,成了‘红薯’,因为有些人确实是很抗拒番外来的东西,不然番薯也不能传入国内百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了。
  这一点是胤祉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还有因为名字的原因,而影响好东西推广的。
  康熙笑道:“当然,朕派人去寻此物种子时,得来了两个小故事,你要不要听?”
  胤祉连连点头:“要要要!”
  他也写了关于番薯故事的话本,但是没有素材,是自己编的荒年故事,他更想听真实故事。
  康熙看他求知欲强烈,便饶有兴趣地给他讲了起来。
  其实番薯从西洋而来,早就在前朝传入了东亚。
  东亚人如获至宝,但却严禁此物传入前朝领地。
  胤祉听到这里忍不住打断:“为何?”
  康熙:“如今想来,应当是怕中原人吃得太饱。”
  胤祉更为迷惑:“???”
  康熙:“中原本就富庶强大,若不是常有天灾,百姓时常吃不饱,早就南下把那些小国打下来了。”
  看胤祉听懂了,康熙继续讲,“百年之前,广东东莞有名叫陈益的商人到了安南做生意,吃了红薯后觉得不错,听说了产量更为动心,想带回来,却听说当地朝廷严令禁止,只好再想办法……”
  那商人过了两年,才用了很多钱买通当地农人,帮他将红薯藏在铜鼓里带回东莞。
  他在家乡族地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产量也极高。
  可惜,当地其他主食作物因为水土好,也长得很好,无需红薯代替作为主粮。是以没能引起官员重视,官方不愿推广,所以只在他本族种植,未能广为种植。
  十几年后,又一福建商人陈振龙,在东亚地区吕宋做生意时发现此物,想带回来,也同样被当地严令禁止。他‘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绳子涂泥掩护,这才把红薯带回来。
  他同样面临没有推广渠道的难题,几年后福建大旱,种什么都很难有好收成,他让儿子献策给福建巡抚,好在巡抚愿意一试。
  最后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红薯在干旱时产量虽然不如平时,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让福建免于饥荒。
  如此,红薯才在福建推广种植,但也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推广到别的地方。
  康熙讲到这里,还给胤祉出了道题目:“你猜,为什么福建的红薯也没有好好推广开来?”
  胤祉写:‘我猜,一个是因为百姓不闹饥荒的时候,种别的比较多,一个是因为战争?’
  康熙笑道:“朕本也是这样想的,如今,你又给了朕一个理由。”
  胤祉忍不住噗嗤乐了,父子俩心照不宣。
  说到这里,胤祉就把自己带来的两个话本都给康熙看了。
  康熙看了李英贵的故事,笑道,“不错不错,没想到那李英贵竟是如此顽皮,这父子俩的日子也是蛮有趣的。”
  胤祉:“有……润色、改编。”
  康熙挑挑眉,“怪不得,朕还从其中看到你我的影子,是也不是?”
  胤祉嘿嘿一笑,“是。”
  这个故事里不但有李英贵,还有康熙发现御稻的故事,一开始是双线并行,后面就按照今年的故事润色改编。
  康熙对于自己能出现在故事里,原是有些高兴的,但也不得不说,或许汉人看到这里,还是会产生抵触心理的。
  “不如将朕的部分剔除,也是无碍的。”
  胤祉反而有些不忿:‘不!怎能抹去汗阿玛的功绩?!’


第92章 第 92 章
  康熙看了这话; 心头上热乎乎的。
  又看胤祉接着写:‘汗阿玛此前跟我打赌输了的事情,已经说明了在市场这一块,还是得听我的。’
  康熙:“……”
  别乱揭人短处好吧?
  心里虽然这么腹诽着; 但对上胤祉为他忿忿不平的神色,他原本的一点点迟疑都抹消干净了。
  他也跟着不忿; 是啊,他在这里忧国忧民,汉人却因为对朝廷的偏见; 而抵触连环画、抵触御稻种的话,那他们是活该饿肚子。
  见汗阿玛沉默,胤祉还以为他仍有顾虑,又写道:
  ‘反正御稻种也只有一千五百斤; 还不到全大清推广的时候; 先给李英贵种着留种,之后再稍作宣传,等百姓知道它的好; 只会求着要御稻种子。’
  “你说得有理。”康熙傲气道。
  他可是天子、九五之尊,由他发现的御稻; 由他亲手浇灌过的禾苗,由他亲自留种给百姓带来希望的御稻种; 他们自然应该争着抢着想要才对。
  康熙重新翻开那卷话本,指着其中关乎自己的情节道:“这里,朕的出场,是不是应该刻画得更神武、更亮眼一点?”
  胤祉:“?”
  康熙:“同时要做个人物介绍; 譬如朕八岁登基、天赋异禀; 平三藩、收复台wan; 不但文韬武略; 还爱民如子……”
  胤祉:“??”
  康熙:“这里为民生发愁时,应当把朕写得更忧国忧民一些。”
  胤祉:“???”
  康熙:“对了,这次你可不要把朕画得太过可爱,要给人丰神俊朗、尊贵伟岸之感。”
  胤祉:“……”
  麻了麻了。
  他胡乱地点点头。
  然后快速地翻开另一个话本。
  这个话本原本写的是,一个小姑娘发现了高产的番薯,眼看冬日不下雪,明年又是一个荒年,劝说全村种番薯无果,只好自家种,最后在荒年用番薯救了全村人性命的故事。
  听了汗阿玛讲的真人真事后,他就发现,自己编的这个故事,有多么干巴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