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资本品的更新等。用于国内各种投资的资金总额即是国内投资总额。如果完成各种各样的国内投资之后仍有剩余储蓄,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出现经常账户盈余。因为经常账户盈余本身即是国内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差额为正,额外储蓄最终流向国外,这意味着该国经常账户盈余。

上面这个例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情况。经常账户盈余更典型的情况是,政府出现财政赤字,但家庭和企业有更大的盈余。正的国内储蓄并不必然意味着国际收支盈余。比如,所有这些储蓄都形成国内投资,却仍无法满足投资需求,新兴市场经济体一般仅仅靠国内储蓄是无法满足其投资需求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该国很有可能会吸引海外投资资金流入国内,进而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很明显,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经常账户盈余和经常账户赤字问题。就其本身而言,盈余或赤字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对复杂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飚升的政府预算赤字可能会助长经常账户赤字,但也有可能会带来投资繁荣。而因为私人部门消费太多而造成的私人储蓄率的下降也可以导致经常账户赤字。所以,无论是赤字或是盈余,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这些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

假如一个国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那么该国应如何为其各种过度行为,即支出大于收入、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大于出口提供资金融通呢?最普遍的方法是其他国家通过购买该国债券为其提供贷款,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对该国进行投资:购买股票、不动产或直接投资于该国的生产性企业、收购或创建生产性企业,如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立工厂。或者,一国也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出售其外汇储备或者本国投资者出售其海外资产来获得资金支持。因此,一国经常账户余额加上经济学家所谓的资本账户余额,即私人海外资产减去对外负债便等于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余额。

一般情况下,一国出现盈余或赤字都是极为正常的。但是近年来,这些失衡现象变成更加严重,或者更加不平衡。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正面临日益膨胀的经常账户赤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新兴市场经济危机的教训


经济学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容易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而发达国家则容易出现经常账户盈余。理论上讲,发达国家一般储蓄盈余会超过其资本投资需求,而多余的储蓄盈余会被投向新兴国家,那些地方的国内储蓄无法满足资本投资需求。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债券、股票、实物资产或者外国直接投资等形式在新兴市场获取高额回报。当然,这种投资活动的结果可能是双赢,但也可能带来危机。

几个世纪以来,危机以一种可预测的路径演绎着。国外投资流向一个国家,并助长某种形式的资产泡沫。在这个过程中,当私人消费增加和投资繁荣时,该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会扩大。在某些情况下,巨额财政赤字开始出现,债务和杠杆率不断增大。终于在某一时点,泡沫破灭,灾难降临,家庭、企业、金融公司和政府无一幸免。紧接着,以下一种或两种情况将会发生:一是国家债务违约,二是货币危机。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新兴市场国家不断演绎着这种“赤贫…暴富…赤贫”的故事,而故事起因却大相径庭。比较典型的罪魁祸首是不断飙升的财政赤字推动的经常账户赤字。财政赤字本身并非坏事,例如,一国为改善其基础设施通过发行海外债券进行融资,这将使该国更具竞争力,能生产和出口更多的商品及服务,甚至最终会使该国转变成一个经常账户盈余国家。

不幸的是,政府支出也可能是条通向毁灭之路,特别是当资金最终流向政府官员的工资账户而未能流向基础设施等投资活动时。这可能以多种形式发生,但最终结果却是相同的:国家背负巨额财政赤字,发行过多债务。国外投资者最终会拒绝延长债务期限或拒绝购买新的债券。结果就是所谓的主权债务危机。

这正是拉丁美洲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俄罗斯在1998年、厄瓜多尔在1999年、阿根廷在2001年发生的事实。这些国家无力偿付本国公民和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主权债券,最终引发货币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投资者逃离该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例如在阿根廷,消费者物价水平在一年内上涨40%,失业率接近25%。其他国家,比如1999年的乌克兰和巴基斯坦以及2002年的乌拉圭,虽然避免了严重的债务违约,但也带来了持久的重创。另外,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也会同时经历货币危机。

经常账户赤字并不必然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或货币危机。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主要源自于国外的大规模举债,并将贷款用于国内投资:新工厂和其他能够形成未来收入来源的投资项目。在理想情况下,这些投资会促使该国生产和出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有能力偿还外债,甚至还有希望将经常项目扭亏为盈。

另外,由外国投资驱动的经常账户赤字也可能出错。这也正是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在上世纪90年代所经历的事情。这些国家并不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经常账户赤字几乎完全是由过度的资本支出造成的。换言之,外商投资弥补了国内私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水平都达到了难以控制的水平,并最终全部出现了经济崩溃。那么,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

首先,从外国投资者那里获得的贷款大多以外币如美元和日元计价。借入外币的原因部分源自于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所实施的外汇市场干预:通过买卖外币,而将本币价值维持在一个高估水平。这反过来又使这些国家有能力从国外债权人那里获得更多的贷款,从而以外币计价的国外债务不断增加。

其次,当经常账户赤字达到极端水平,部分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并选择抽逃资金。中央银行试图维持高估的汇率水平,但无济于事。然后,更多外国投资者蜂拥而至,以固定汇率兑换外币,从而吸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削弱其维持本币价值的能力。最终,固定汇率制度难以维持,同货币一起崩溃。

第三,当本币汇率猛跌,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就会猛增。这对于从事出口贸易的借款者不成问题:当他们出售商品,就会赚取外币,并偿还外债。但是对于那些投资于房地产和当地服务业,只能获得本币收入的投资者而言,货币崩溃就是一个灾难。他们无力偿还债务,大多只能走向破产。

所以,如果绝大部分外国投资采取直接贷款而非股权投资的形式,那么这些因素的汇合往往会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加脆弱。在股权融资情形下,利润和股息支付可以在企业处于困境时下降,状况改善时上升。相反在债务融资情形下,就没有这么多灵活性。在任何条件下,银行贷款和债券的利息及本金都必须足额偿付。在危机来临时,这种偿付承诺往往是致命的。

对于许多国家而言,这一问题显得更为棘手,因为它们的债务负担多半是短期的,而这些债务只能被展期或者定期结转。在恐慌气氛下,这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抽逃机会。危机一旦发生,它们将要求这些国家的债务人全额支付。许多债务违约之所以发生,要么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如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要么是因为不能随时将资产转化为流动资金。

绝大部分陷于危机困境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最终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挥手求助。在某些情况下,俄罗斯、阿根廷和厄瓜多尔等这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其在事实上已经破产,并对其撒手不管,任之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在其他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些国家只是缺少流动性而非无钱还债,便对其实施救援,援助措施主要包括:直接提供贷款救助,说服债权人同意对其进行债务展期或定期“滚翻”结算,参与正式的债务重组,即所谓的“保释项”。然而,所有这些援助措施都不能够完全防止对私人债务的违约,在大多数类似危机中,众多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最终都无力偿还以外币计价的债务负担。

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其后20年轮番上演的新兴市场危机,给这些国家的决策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认为经常账户赤字是一件坏事:赤字让他们的国家置于国际资本流动热钱的冲击之下,这些资金随时可能停止流动或者发生逆转。这让他们进一步认为,必须为未来的危机积累足够的外汇储备资产,以充实战备箱,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流动性支持。相应地,他们开始缩减财政预算和私人支出,从而减少对外借款。同时,它们也开始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而为未来的危机建立一道安全的防护墙。

对于这些经济体来说,外汇储备积累还有一个补充性目的。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往往会伴随货币升值。这本来未必是件坏事,但是对于出口依赖型经济体,货币升值会削弱其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这些国家通常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买进外币,抛出本币,在支撑外币价值的同时,打压本币。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国家,其人民币也是价值低估最为严重的货币之一,其对这种双重战略的运用堪称完美。

令经济学家们吃惊的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实现了从赤字到盈余的转变。同样,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爱尔兰、西班牙、冰岛、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甚至最强大的美国却都从盈余走向了赤字。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开始重走十年前新兴市场经济体走过的旧路,以外资推动资产泡沫膨胀。以美国为例,房地产泡沫多由非居民提供资金支持,在经济繁荣期间,这些外国投资者购买了一半以上的美国按揭抵押证券和抵押债务。当房屋价格高涨,美国人倍感富裕,所以储蓄更少,支出更多,进一步加剧经常账户赤字。当然,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虽然金融风暴过后,经常账户赤字规模有所收窄,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些国家不再可能实现经常账户盈余。

所有这些事态的发展都有悖于传统智慧和历史先例。正常情况下,发达国家实现盈余,新兴市场出现赤字,发达国家积累的资本最终投资于新兴国家,而不是相反。然而,我们恰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越来越颠倒的世界”中。





罗生门


关于经常账户失衡的争论很容易让人想起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的情节。在这部传奇影片中,在森林里发生了一起恐怖的凶杀案,每个当事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承认了犯罪事实,但是说法各异,谁才是真正的罪犯呢?

同样,全球不平衡的“犯罪”事实是毫无争议的:每个人都一致认为全球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入不敷出,而其他大部分国家,如中国、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家、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德国和欧洲的少数国家则刚好相反。然而,至于谁才是全球失衡的罪魁祸首?谁应该受到惩罚?答案却莫衷一是。

首先,经济学界对全球不平衡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以及多种不同的指责和证词。

虽然偶有真知灼见,但也存在诸多误解。因此,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澄清和回答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近年来全球不平衡是如何出现的?其次,这些不平衡能否持续?最后,如果不能持续,那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实现全球再平衡?

其次,还有一种从“暗物质”的角度分析全球不平衡问题的似是而非的观点。

这种论调的支持者认为,经常账户赤字规模并不像官方统计数字所显示的那么庞大,否则美国就不可能以如此之低的利率从其他国家获得贷款。这些经济学家们同时还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相对于对美投资收益,美国的对外投资会获得更好的回报,这在大规模经常账户赤字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也是难以解释的。

他们的解释简单明了:根本不存在经常账户赤字。正如他们所解释的那样:“赤字只是会计准则所导致的偏误。”相反,定然存在某种“暗物质”游离于会计账户的统计范围之外。这些所谓的“暗物质”是由美国的无形资产如保险、流动性和知识之类的东西组成,因此它们价值高昂,且难以定价。这些学者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美国企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